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薛舒文  丁晓强 《人民论坛》2020,(14):136-137
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现代社会价值理念和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是影响道德共识建构的主要因素。新时代,中国社会要形成深入人心的道德共识,将中华民族凝聚为一个道德共同体,应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弘扬绵延至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道德共识构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对待。  相似文献   

2.
公务员录用的非正式制度主要内生于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在公务员录用制度形成的同时,非正式制度也会相伴而生。由于中国和西方产生非正式制度的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等背景因素存在差异,因此,在公务员录用制度形成时也产生出不同的非正式制度,主要表现为"高道德自律"与"低道德他律"的差异、"官本位"与"商官二元化"的官文化差异、意识形态在录用中的贯彻传统差异等。这些非正式制度深刻地影响着中西公务员录用的过程和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3.
道德性是传统人性论的本质特征。"道德人"在经济与道德的关系中,本应将经济行为导向利他和公利,但现实却是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时有发生。表面上看,是传统"道德人"的精神追求被遗忘,细究起来,恰是"道德人"与市场经济伦理的人性假设存在冲突,主要体现为"道德人"与"自利人"、"理性人"、"社会人"的矛盾。只有对道德人性论做扬弃的调适,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发育和成熟。具体体现为打造"自利人"的观念认同、进行理性的启蒙、确认个体实在性和探索时代化的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4.
西藏传统文化是西藏各族人民长期同自然与社会的交往及其实践活动的结果,是他们智慧的结晶。西藏传统文化中带有明显的草原文化因素、宗教文化因素和生存文化因素。这三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比较稳定的文化观念。伴随着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西藏传统文化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型,人们的观念不断变革。继承弘扬西藏传统文化不能屈从于单纯道德尺度的固执与浪漫,也不应带着美好的浪漫情调企图超越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5.
以德治国中如何发挥宗教优良道德传统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面向21世纪提出的治理国家战略思想.宗教优良道德传统作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一种道德因素,有不少与社会主义道德相通之处.我们在对信教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同时,应注意引导他们充分发扬宗教优良道德传统,为"以德治国"战略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6.
施鹏  程刚 《前沿》2015,(3):10-14
大学学术文化的核心要素为学术观念、学术精神、学术道德和学术环境,相应呈现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规则文化四种形态。在"求真育人"的本质价值诉求中,规范学生的学术思想与行为、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道德自律是对大学学术文化建设实践目标与功能指向的真实解读。鉴于此,应倡导并培育"学术自由"、"学术民主"的核心价值理念,确立大学学术精神;建立学术本位的"教授治学"制度,形成学术立校传统;加强学术伦理建设,提升学生的学术道德素养;促进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协同整合,突出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良好的研究生导学关系,形成和谐的学术共同体,全面推进大学学术文化的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350条来自"新浪论坛"和"强国论坛"的网络帖子的分析,初步展示了网民在对"激辩公交让座文化事件"和"长江大学学生救人事件"所持的态度和道德评判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网民践行道德文化传统理念的三大特点:第一,道德文化传统理念的践行是一种对所处的具体时空作理性的思考后的策略性行为;第二,现代网民践行道德文化传统理念时,也考虑将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谋取个人正当的利益.第三,当道德文化传统理念与现代社会行为规范相结合时,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被践行的频率、规模都会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8.
当前,民族文化认同陷入了"事物化"和"特质化"的思维误区中,两者共同的特征是"重物不重人",将民族文化发展导入工具化之中造成这一思维误区的主要原因在于:以资本为核心的社会贫富不均;以教育为基础的上升渠道堵塞;以道德为底蕴的社会风气沦落。为了让民族文化认同摆脱思维误区,促进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有必要加强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提升道德水平,以社会成员人性真善美为基础,重塑教育热情,以优质教育需求和服务为动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道德典型异常富有的国家。在丰厚的典型文化的驱使下,不同时代以不同的典型型式引导着人们。反思和批判典型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努力开创一个道德典型的新时代,确立新时期的引领社会的道德典型,对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和全面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都是大有借鉴意义和启迪价值的。  相似文献   

10.
创新道德治理,须构建道德领域的系统治理思维、方式与机制,促进道德问题的善治。执政党的政治领导要深入到以道德文明程度作为体现的政治建设当中来,为道德治理的长效化提供支持。政治领导集体的身体力行和率先垂范体现出了道德治理的模范带头作用,而广大社会成员的跟进在呈现政治领导机制作用得到发挥的同时,也体现出了社会维护的自身力量。在道德治理的过程中,还需注入法治元素以确保道德治理过程的良性发展。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当下,需注重道德治理过程中文化引领人心的重要作用。对道德领域相关问题进行治理,需使得中国社会道德治理达到一种政治领导、社会维护、法治保障、文化引领"四位一体"的四大机制协调联动、平衡发展的局面,促进道德治理不断向好的善治图景及时到来。  相似文献   

11.
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是一个人的安身之所、血脉之延、精神之依,是连接个人与社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家教是凝结了长辈宝贵经验的教诲,是道德养成的基础。家风代表着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是社会风气的晴雨表。以家庭教育为着力点涵养道德品行,应紧扣育人主题,使家庭"育新人"支流汇入公民道德建设"育新人"主流。  相似文献   

12.
爱国价值观是人类在社会道德发展的实践中,对涌现出来的各类先进事迹以及道德品格的总结与升华。榜样文化为爱国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为广大民众提供了榜样的引领。在榜样文化的基础上培育爱国价值观,应注重提炼理论价值,加大思想舆论传播力度,发挥社会榜样的功能,促进大众自觉追求榜样文化。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性不断增强而精神伦理家园日渐衰落的历史境遇中,深化当代社会道德建设问题域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着重探讨:生产力范畴与道德范畴间存在必然逻辑联系,但并非简单、机械式决定与被决定关系;传统威权宣谕式道德伦理教化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要求,制度伦理建设日益成为当前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石;社会道德建设应提升至文化哲学批判高度,实现对小农意识和市场经济物化与功利意识的理性批判,促进传统美德与现代道德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4.
李建华  蒋林峰 《求索》2012,(1):92-94
创新社会管理是一个多途径选择过程,而社会道德建设就是其中之一。创新社会管理的道德意义在于实现社会正义、建设生态文明和提升公民道德;我国有较为完备的道德文化体系和丰富的道德治理经验,这为创新社会管理奠定了道德基础;基于道德建设的社会管理创新应注重发挥公民的主体作用、健全道德文化引导机制、完善以人为本的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5.
"德性幸福论"源远流长,它强调道德对幸福的决定作用。近代以后,增加了幸福也是道德前提的认识维度,形成"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之伦理原则。然而,幸福与道德的区别不容抹杀,道德不是实现幸福的手段,更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而是对个人追求幸福的行为约束。只有社会幸福(人类幸福)才可与善直接同一,个人幸福却与善部分重叠、部分分离;时而重叠、时而分离,造就了德福一致和德福相悖并存的社会现实。国家应致力于德福一致社会的建设,凭借合乎伦理且有效的社会制度,把德福统一从偶然性转变为一种社会必然性。个人应追求有道德的幸福,在创造价值、分享资源、促进公益中实现德福兼备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良好的外部环境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不良的外部环境则会制约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当前青少年道德社会化面临着家庭教育环境退化、学校德育环境缺失、社会文化环境较差等问题,影响了青少年的道德成长。所以,应优化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外部环境,培育外部合力,以更好地推进青少年道德社会化。  相似文献   

17.
<正>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如果我们的社会从业人员,都具有良好的道德形象,严格职业操守,自觉维护社会的公正和正义,那么他们在进行社会道德教化等方面就能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对进步提升海南的国际形象是大促进。道德教化是指社会有意识地将社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等,通过定的形式和途径向人们传授,寻求广泛、普遍的认同,以培养道德主体"应然"的道德选择能力和优良的道德品质。那些被普遍认同的基本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已通过立法成为法律规范。任何条法律规则的背后都蕴含着道德因素,  相似文献   

18.
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的生成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个人利益的实现和社会整体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等领域多方面问题的存在,制约着道德发展及作用的发挥,进而产生道德困境,影响着个人利益的实现与社会的发展.因此,通过从社会发展、社会制度、社会道德、社会风气角度去分析消解道德困境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制度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保障因素和粘固因素。西周以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礼法制度是我国作为领土国家形成的必要条件。礼法文化规范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态以及古代文明的发展方向 ,制约了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风貌。随着礼法的实施 ,法律规范在历史中积淀为社会习俗 ,内化为人们的道德操守 ,进而全方位地调节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必须在制度文明的框架内整合礼法 ,综合推进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20.
王艳秋 《前沿》2009,(13):127-130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衡量社会和谐水平的重要尺度和道德基础。引领和建设和谐文化是高校的重要职能。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和主要机构应积极发挥先进思想的导向作用和价值引领作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和谐理念及思维建设校园文化,建立和发展以和谐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和培育"和谐"的思想观念、思想方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