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有此一说     
邓伟志批评『富人理论』对社会生活勿『片面关注』全国政协常委邓伟志教授在引述舒尔茨《穷人的经济学》中关于“一个社会的消费者中穷人太多、富人太富,迟早要出问题”这个观点时说,贫富差距各国都有,并将长期存在,问题是差距不能太大,因为贫富悬殊会成为社会的振荡器。邓伟志  相似文献   

2.
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后勤改革和发展 ,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持续地推动后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巩固前阶段后勤改革的成果 ,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摆正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位置 ,充分调动后勤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著名的社会学家邓伟志指出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有四点 :一是人本 ,二是全面 ,三是协调 ,四是持续。其中人本是核心 ,全面、协调、持续是由人本派生出来的。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尊重现实 ,尊重…  相似文献   

3.
促进社会发展应运用社会指标上海大学教授邓伟志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把国民经济计划改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从此在指导思想上确立了社会发展的应有地位。可是,要在实践上真正解决问题,决不是一朝一夕的。我们发现有些地方政府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  相似文献   

4.
领导艺术     
邓伟志谈跨世纪的现代领导素质著名社会学家、全国政协委员邓伟志认为,现代领导要有“双文凭”。“双文凭”是指要有政治合格文凭和管理合格文凭。现代领导干部不能仅懂得技术,而且还要具备政治家的素质,懂得政治管理规划。懂得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领导工作。现代社会建立有序的管理制度是至关重要的,管理是社会进步的保证,没有管理能力,也是不合格的领导。他认为,现代领导要经得起挫折。现代领导一定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经  相似文献   

5.
在2005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做了"加强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专题讲座.为使广大基层民政工作者对这一命题能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落实全面民政工作会议精神,本刊记者就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基本问题访问了邓伟志教授.  相似文献   

6.
经济是政治发展的物质基础,政治问题要从经济的角度来思考。构建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保障机制,实现经济发展是关键。推动经济发展,生产关系要始终代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发展途径和方式要符合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与体现时代特征,还要善于抓住机遇上台阶。促使经济发展转化成拥护政治道路的物质基础,财富生产过程要最大限度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财富分配过程要让劳动者感受到公平正义,财富分配结果要体现劳动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态势,区(县)级经济如何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认为,重点要做好发展民营经济这篇文章。也就是说,区(县)级经济发展,应以民营经济为重点,并为之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以保证经济发展,保证社会稳定,保证社会全面进步。一、发展民营经济是振兴区(县)级经济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依靠高投资、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给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隐患.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面临很大困境,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要打破传统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经济发展的动力转移到依靠内需,依靠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推进城镇化,实现经济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发展低碳经济,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提升湖北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选择,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湖北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必然性,湖北要注重通过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湖北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高速的经济发展时期,经济发展高能耗、重污染的情况也愈演愈烈。近年来,绿色发展理念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城市是在一定区域内集中的社会实体、经济实体和自然实体,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要科学地建设一个城市,就必须有一个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又要求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载体。咸宁地处鄂南要冲,已有千年建县历史。撤县建市十年来,全市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均有长足进步,城市化建设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我市的城市规模和城市功能已不适应城市经济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我们建设中等城市,要立足市情、区情和省情.在…  相似文献   

12.
必要性:摆脱我国立法“二难”境地的一条途径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社会关系已经是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经济和社会的调整、协调发展,迫切要求现代法制不仅要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确认和保护作用,而且要对社会经  相似文献   

13.
<正> 经济政策是一个国家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条件下,由政府所制定并实施的有关国家、经济单位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规范。一个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必须制定与社会经济发展各个阶段相适应的经济政策,而政府所制定的经济政策,又必须受到各个阶段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当一国的现行经济体制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政府所制定的各种经济政策在实践中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或者这些政策实施的结果不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那么社会生产力发展必然要求改变现行经济体制,采取新的经济政策,建立新的经济体制,这种旧的经济体制向新的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就构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非常态”,而实现这一转换的有效途径就是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因此,改革的过程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非常态”之一。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又复杂的社会革命,要实现改革的目标,离不开新的经济政策的推动,很显然,“非常态”时期,众多的经济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与此同时,这些众多出台的经  相似文献   

14.
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过程也会伴生就业不足、失业、困难群体基本生活遭受威胁等问题,需要社会政策托底。社会政策托底应该是积极的托底,要从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有利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角度,设计和发展社会政策,使其发挥保障基本民生、促进就业和社会参与、培育健康的社会心理、预防底层群体的社会沉淀、支持经济发展转型的综合功能。积极托底的社会政策是发展性的,它应该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政策对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原动力,它推动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整合。然而,经济的增长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必然受到各种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制约。由于单纯经济指标的增长并不完全意味着社会的进步,因而经济增长就必然向经济发展转变;而无论经济增长还是经济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系统,人类的发展应该是经济、社会、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而,经济发展又必然向全面协调发展转变。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再到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委邓伟志最近接受记者采访时作了十项预言: 1、现行的许多政府职能将转移给社会。 2、政府部门由繁变简,政府官员由多变少。  相似文献   

17.
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近三十年的不断发展,基本构建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整个职业教育仍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刻不容缓。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二要切实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三要落实好各项资助政策措施;四要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8.
协调好社会阶层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国人民长期努力才能逐步实现。在现阶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第一,要继续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增长,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能否建成和谐社会的关键,取决于经济能否保持可持续的发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也建不成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总是第一位的,但不应是惟一,社会各项事业必须相应发展,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在的问题是社会发展、社会建设滞后了,产生诸多社会问题,经济发展也因得不到社会方面应有的支撑而受到阻滞,所以要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抓…  相似文献   

19.
贾华强 《人民论坛》2010,(10):12-13
国家富强和国民富强之间是相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要走科学发展之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实现国家和国民的共同富强,则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要走公平发展之路;同时,还必须重视内生发展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20.
张先进 《传承》2013,(11):13
如何促进宾阳经济由"丛林经济"向"榕树经济"发展,可以通过建章立制提规模、实施园区集聚战略、加快科技进步,实现宾阳"富县裕民"目标。一、建章立制提升规模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最有效率的区域经济管理机制就是要"最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最符合社会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