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力发展我市旅游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大连市委把旅游业作为全市新的支柱产业,把大连建成有特色、高品位、大客流、高创汇的旅 游名城纳入城市总体发展目标,旅游业战略地位的提升,大连旅游业驶入中国旅游经济的快车道。为使大 连旅游业更上一层楼,还必须进一步加大旅游业的宣传力度;大力培育旅游文化市场;加强旅游商品的开 发和利用;加强旅游业的软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2.
王律  杜龙 《新东方》2014,(6):31-35
海南黎族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保亭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只有在自然环境当中注入当地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才能走可续持发展的道路。把海南黎苗文化纳入海南旅游开发的框架中,让旅游与黎苗文化深度融合,探索地域旅游业发展模式,是保亭发展旅游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恩施州民族文化底蕴浑厚、旅游资源丰实,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板块,大力兴办生态文化旅游业是恩施州经济生活中的大事。科学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应突出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河清 《求索》2005,(1):94-96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随着社会转型期传统文化的变迁,少数民族汉化问题已日趋明显地凸显出来。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有其特定的内涵、发展目标和原则。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并使之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是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本文从文化变迁这一角度入手,就转型期传统文化变迁对民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预警、民族旅游文化创新及民族旅游开发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潘盛俊 《人民论坛》2012,(17):120-121
文化资源对我国乡村旅游业产生的影响包括正反两个方面。文化资源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业开发存在诸如受城市文明的冲击、乡村旅游业的商业气息过浓、本位文化产生变异等问题。要采取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并存,打造乡村文化特色品牌等措施,实现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产业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互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贝叶文化是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提法 ,它包括贝叶经、用棉纸书写的经书和存活于民间的传统文化事象。贝叶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资源 ,它与西双版纳旅游业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贝叶文化可以充实、深化“西双版纳”这一旅游名牌的内容 ,可以使西双版纳的旅游业更具民族色彩 ,更有吸引力 ;可以开发为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7.
凉山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对国内外旅游者形成极大的吸引力,是发展旅游业赖以存在的优势和基础,如何把潜在的文化优势转变成现实的旅游市场优势,是凉山等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很多资源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旅游的开发必须高度重视,探讨了少数民族文化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分析了旅游业的发展给少数民族文化带来的冲击影响,提出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论西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只有保护资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民族文化.西部应强调民族文化旅游,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笔者有些具体建议与读者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9.
宗教文化旅游是市场规模大、需求稳定的优质旅游客源市场。合理利用和开发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对开拓新的旅游市场,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丰富旅游内容,吸引稳定的旅游客源,及促进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旅游业是大连市新世纪的支柱产业,对大连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创新思维推动大连旅游业发展,就是从大连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为目标,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发展经验,综合考虑资源、区位等多种因素,采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方法,推动大连市旅游业高速发展。第一,树立大旅游资源观,把城市建设同旅游发展结合起来,把整个城市推向市场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前提条件,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是大规模旅游业发展的必备基础。大连市的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起步较早。但仅仅以海滨风光为主要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语境下民族文化交流、发展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炎  侯丽萍 《思想战线》2003,29(5):32-36
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生产—技术的行为和观念文化作为文化构成要素在民族文化系统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民族文化的转型打破了传统上文化交流变迁中的渐变性、稳定性、民族性等规律,呈现出突变性、趋同性和多元交叉的局面。就文化交流中的情况而言,大致可将文化系统中的11大类文化要素区分为三种:非人力和文化的内在力量可以改变的文化要素;被主动或被动地抛弃、开始迅速转型的文化要素;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排他性,不自觉地、或快或慢地发生转移、变化、融合的文化要素。  相似文献   

12.
刘奔 《思想战线》2007,33(2):133-136
文化可以从动和静两种形式考察,这相当于老子所谓“履”和“迹”的关系。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总是从动的形式转化为静的形式,即从时间形式转化为空间形式。要真正达到文化自觉,不能局限于空间形式的考察,而要坚持唯物史观的实践动态观点。  相似文献   

13.
论云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 ,实现经济、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文化地理学家认为 ,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的 ,文化不可能存在于真空中 ,文化对环境影响的同时 ,又通过文化作用于人类 ,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在云南 ,没有离开文化的单纯的生态旅游 ,也没有离开生态的单纯的文化旅游。这样的思路必须贯彻在旅游区特别是一些主题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中。  相似文献   

14.
徐建 《桂海论丛》2008,24(2):88-90
文化和谐是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态建设的提出,要求从整体上着眼于各种文化具体形式之间的整合。文化生态系统中的三个具体文化形态,即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在经过整合以后才能克服各自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从而给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5.
吕屏 《桂海论丛》2007,23(5):83-85
绣球是壮族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品.近年来,广西靖西县旧州镇依托传统的壮族绣球工艺,积极发展绣球产业.文章试图从旧州绣球产业的发展来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本之关联,并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本转换及运作的意义,从而希望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6.
从时间观的差异探讨中国与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区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希谦 《思想战线》2000,26(1):66-70
在中外思想史上,一种自成体系的理论思维方式往往不可能脱离其文化背景而独立存在.先秦思想家阐释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从古希腊哲学家到黑格尔所阐释的西方古典思维方式,两者之间的主要特征存在着不可忽略的区别,这导致中西方古代思想史上对时间范畴及事物变化过程理解的差异,致使中西方古代科学家们采撷的智慧之果亦有所不同.如果摈弃思想史研究中的欧洲中心论,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将有助于发掘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交流,并增进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陈红玲 《桂海论丛》2013,(3):105-109
在文化产业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对京族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和发展文化产业,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力求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产业发展中寻找一个平衡点,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在对京族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遗产保护、遗产教育、文化创意和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等几个方面,提出京族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与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球化是指所有世界各民族融合成一个单一社会、全球社会的变化过程。全球化始于经济一体化 ,进而扩展到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西方文化的全球扩张影响了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安全。为此 ,西部民族文化自身要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要积极探索在新的时期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多种形式 ;警惕全盘西化论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回潮 ,保证西部民族地区文化的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走出去"战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胡惠林 《思想战线》2004,30(3):89-91
中国的文化产业要"走出去",必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考虑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重建我国文化外贸的政策系统和法律系统,改革我国的文化贸易体制。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资源,是我国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所在。战略意义上的文化赶超,离开了这一比较优势绝不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对欧洲一体化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经济贸易和人权领域 ,而对文化政策很少涉及。事实上 ,自 1 954年欧洲委员会 1 4个成员国共同签署《欧洲文化协议》之后 ,欧洲的文化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 ,并形成了一系列文化政策 ,其影响力逐渐提高 ,适用范围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