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翟坤周  毛磊 《长白学刊》2022,(2):137-14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文化空间经历了从“忽视”“发现”“重视”到“塑造”的政策变迁历程。基于城镇文化空间塑造,实现以城镇“文化共同体”构建城镇“生活共同体”,是新发展阶段城镇文化空间塑造的重要目标和实践进路。本质上,城镇化是特定城镇界面上关于“美好生活主体”的历史记忆重构和活动空间塑造的实践过程,城镇文化空间的想象、嵌入和塑造是城镇化的基本维度,是价值理性和技术理性的统一。目前,城镇文化空间所遭遇的“交换价值”生产优于“使用价值”生产的市场逻辑、“经济增长”先于“文化提升”的内在偏好以及“城市发展的内在张力就是空间资本化”的叠加危机,已经成为城镇文化空间塑造亟须破解的难题。通过建构城镇文化空间塑造的整体框架,重新审视城镇文化空间的属性、功能与维度,重塑城镇文化空间理念及其实践路径,必将为有效激活城镇文化资源和建设城镇“生活共同体”提供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2.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贡献。中华传统廉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以来形成并代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主张廉洁自律、廉洁从政、廉洁为民。中华传统廉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推进“第二个结合”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创造性转化是指文化的现代转型,创新性发展是指对文化的提升和超越,两者各有侧重,却又融合贯通,被统称为“两创”方略。中华传统廉洁文化的“两创”包含形式、内容和功能三个方面的转化与发展。在“两创”的基本原则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必须坚持服务于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在主要方法上要做到批判与继承相结合、理论阐释与实践运用相结合、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民族性与国际化相结合。在实践路径上,现阶段需要加强阵地建设、创新话语表达、优化传播载体、推进科技赋能。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中的转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大众文化在我国成为大众主要的消费和娱乐方式、以及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等这些原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向“文化商品”转化具备了必要性。“民族心理”的客观存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向“文化商品”转化有了可能性。“文化商品”承载着意识形态的功能,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向“文化商品”的转化有非常现实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孙晓喜  吕洋 《长白学刊》2023,(1):147-156
先秦乐舞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源头的一个重要构成内容。在其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发展演化过程中,先秦乐舞从依附于原始宗教的从属身份逐渐转化为独立的文化功能,并在先秦时期的礼乐实践中,推动了先秦文化从“礼仪”到“礼制”的跃迁,在“礼崩乐废”之后,先秦乐舞又成为儒家创造礼文化的思想灵感。经过儒家思想改造之后,礼乐实践结构中先秦乐舞的原始观念与感性形式被扬弃,礼乐实践的思想性内容得以引入礼文化系统,并在儒家的思想探索中形成礼文化的独特形式与鲜明风格,从而使先秦乐舞融入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因之中,成就了中国古代历史特殊的文明样态与特有的文化形式。先秦乐舞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研究先秦乐舞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历史角色与社会功能,对于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始源与社会形制的演化脉络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公共空间的兴起,构建了一类以空间使用和空间生产为目标的社区自组织。本研究对“706青年空间”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考察了推行“共建共治共享”模式的新型青年自组织。研究发现,首先,以706为代表的新型青年自组织以去中心化运营形式为基础,以组织共识为纽带,以内容服务和社交服务为核心,吸引了城市中的青年创意阶层进行文化创意消费。其次,706通过移动主体的行动者网络,再造了一种“有人心却无固定组织”的流动公共空间。此外,706还融合了线下社区和线上社群、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以再现、模拟的方式将媒介公共空间化。借由上述空间形式,706促进了空间关系的再生产,从而反作用于青年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6.
我国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中常见的“星期六义务劳动”、“五加二”、“白加黑”等公务员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利他行动,无法简单地以“自利经济人”等西方管理理论来解释。要从深层次理解这种行动,就需要链接理性人和非理性人假设,引入集体主义这一中国管理文化因素,从动机的视角探索公务员岗位绩效的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对T市公务员的实证检验,发现集体主义文化在动机驱动绩效中发挥着“魔法杖”、“复活石”和“隐形衣”的作用。在未来的管理实践中,应致力于优化公务员发展的集体主义环境,增强公务员的内在动机。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开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则是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的两条基本原则。正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国家文化资源已经润物无声地进入了治国理政新实践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化基础上的公共空间变迁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琼华 《思想战线》2005,31(5):72-77
作为重要媒介的公共空间在以山地民族为主的社区内主要以生态空间的形式出现,并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变化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在经历了家族主义、集体主义和现代社区建设三个时段的变化发展后,历史上“生态———宗教———政治”的复合型公共空间已向“生态———宗教———生态”转化,且在最基层与国家的行政组织复合和互相渗透,新的公共空间的重构已经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下开始。  相似文献   

9.
从“和”到“和谐”——兼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文化中的“和”观念具有丰富内涵,“和谐”理念是对传统“和”观念的概括与提升。从“和”到“和谐”的发展与转化,为传统文化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参照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30年文化体制改革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30年文化体制改革大致上可以分成20年"从动式"文化体制改革和新世纪"主动式"文化体制改革两个阶段。发生阶段性转变的原因是受经济改革带动和对文化安全问题与文化的经济价值的认识加深了。"从动式"改革是跟随经济改革而被动进行的,目的是减轻财政负担;"主动式"改革是对知识经济和文化安全问题有了崭新认识之后,为发展和繁荣文化而提出的。  相似文献   

11.
文化经济论与文化产业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海霞  吕倜然 《思想战线》2007,33(5):111-118
文化经济是一个崭新的经济形态,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也是一种高科技经济。文化经济是对知识经济内涵的扩展和深化,文化经济内在地包含了知识经济,它通过文化因素对知识经济进行全面提升。文化资源作为文化经济的一部分,它是一种动态的、非独占的、可再生的精神财富。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实质是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价值实现过程。文化资源优势不能天然地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创新、创意能力的强弱是决定文化资源占有多寡和开发利用成效大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绩效评价是政府管理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绩效进行时空差异分析和实证评价。研究发现,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绩效具有空间差异性、雁行形态和区域梯度性、时间动态变化性、结构复杂性特征。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绩效,本文提出了有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徐建 《青年论坛》2008,(1):23-25
文化多样性是一个具体文化的概念,是关于文化的形式或形态的概念。从文化生态的视角对文化多样性进行透析,文化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多样性文化的分类及其生态关联就是在这种透析过程中的理论拓展。这种分析对于我国目前和谐文化生态的培育与合理文化价值体系的建构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旅游的精神文化本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旅游人类学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传统的朝圣不失为一种初始形态的旅游,而旅游又衍生成了一种新形式的现代朝圣。因此,剥开旅游的物质外壳,从旅游的精神文化本质上来说,旅游是一种现代的朝圣。  相似文献   

15.
章立明 《思想战线》2004,30(5):21-26
傣泐是实行从妻居的民族,傣泐男子婚后暂时或永久地从妻方居住的模式,至今仍然盛行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傣泐村寨中。从傣泐历史上的封建负担、习惯法、姓氏制度等文化适应方面能够阐释从妻居形成及延续的原因,批驳了古典进化论关于从妻居是母权制遗孓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6.
“网络舆论审判”作为国家机器缺场下的网络互动行为,在法理、司法程序、舆论传播等研究方向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但该现象身后潜藏的社会性生产机制尚待进一步探究。符号暴力的“动力/工具机制”用来剖析“网络舆论审判”体现了很好的恰适性:一方面,传统道德规范在维序社会结构稳定、编织社会成员行动逻辑的同时,同样可能在网络议题中以符号暴力的形式,指导民众在自我规训下投入“网络舆论审判”的建构与再生产;另一方面,凭托于网络社会之扁平化、脱域性等空间特性,“网络舆论审判”可能在信息技术的符号化实践中流变为僭越法理、消解权威的失范行为展演。针对“网络舆论审判”于政治制度、空间秩序以及社会心态等领域所展现的风险特征,亟须将其纳入国家社会治理体系进行多维度的制度规范引导与文化矫正干预。  相似文献   

17.
李亚玲  汪戎 《思想战线》2006,32(6):123-130
缩小东西部差距的一个两难处境是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必须走文化可承继性的内源性经济发展道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进行整合,增强当地人民的主体意识。为此,中央对西部的投资应该注重对社会文化软环境的建设,以形成西部地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8.
周建新 《思想战线》2007,33(3):17-22
长期以来,人们对客家人的族群意象一直停留在静态的文化特质描述之上,而从人类学过程论和过程分析的角度,可得出客家人“在路上”的族群意象。其概指客家族群在历史长河中迁徙、抗争、发展的整个过程,将客家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一并纳入研究视野,涵括客家的历史渊源、形成过程、文化特质以及族群性格和精神特征。“在路上”的客家意象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阶段,是一种状态,是受历史框架、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形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书写。  相似文献   

19.
空间形式:现代小说的叙事结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龙迪勇 《思想战线》2005,31(6):102-109
长期以来,叙事学理论对时间问题关注较多,对空间问题着力甚少。在关于现代小说叙事结构“空间形式”的探讨中,其“空间”非指日常生活经验中具体的物件或场所,而是一种抽象空间、知觉空间、“虚幻空间”。只有在完全弄清楚了小说的时间线索,并对整部小说的结构有了整体的把握之后,这种“空间”才能在读者的意识中呈现出来。构成现代小说空间形式的要件是时间,或者说时间系列。小说的空间形式必须建立在时间逻辑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叙事的秩序;只有“时间性”与“空间性”的创造性结合,才是创作伟大小说的条件,也是未来小说发展的趋势所在。  相似文献   

20.
双重价值取向:文化产业运行的机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昭元 《桂海论丛》2006,22(6):91-94
文化产业是以市场机制为载体运行的文化,它的有效运行是产业的一般特征与文化自身特殊性的有机结合,是市场价值取向和社会人文价值取向的互动。文化产业运行机制的创新,其基本内容和基本形式是市场价值规律。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文化产业运行机制创新的指导思想与核心价值,民族个性和文化安全是文化产业运行机制创新的重要社会人文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