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哲学阐释学与文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宁 《求索》2007,(7):140-142
20世纪兴起的阐释学是基于语言在社会中的特殊作用而成为一门学科。本文拟从现代哲学阐释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解的历史性、偏见观、视域融合几个核心原则入手,论证理解观的演变发展对阐释学和文化交流的影响。而海德格尔提出的“先理解”和斯坦纳的“阐释过程”丰富了文化交流的文本模式。  相似文献   

2.
王清 《前沿》2014,(17):55-56
西方阐释学经历了古典阐释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方法论转变,狄尔泰将阐释学进一步提升为精神科学方法论。到了海德格尔,阐释学转变成为哲学本体论,具有存在的意义。海德格尔的学生伽达默尔强调理解的普遍性和历史性,阐释学成为哲学主体思潮,解释的历史性是当代西方哲学阐释学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3.
美国人类学家格尔兹的文化阐释学促使人类学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新的转折。文化阐释学的核心是文化"深描"。所渭"深描"即:对特定的文化活动以及文化持有者的理解进行显微察访,并结合相关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语境进行阐释。人类学的"深描"是对活文化进行观察和理解,进而进行阐释。它突出的特点是显微研究。基于时间的隔离,文化"深描"基本不适用于历史学,但对历史学有借鉴作用。历史学研究者可以借助有精细内容的历史文献的发现、整理、重组,使历史达到显微的效果。事实精微、清晰,分析也就相应地细致入微,这就是我理解的历史学"细描"方法。历史"细描"  相似文献   

4.
严复的“信达雅”三字原则自提出后,一直对中国的翻译界产生巨大的影响。“信达雅”作为翻译的最高境界,始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我们应将“信达雅”放到文化交流的角度去理解,重视文化交流中的意义,并不断对这种认识进行突破和重构。  相似文献   

5.
表面看来,桑塔格的<反对阐释>似乎与阐释人类学的主张直接相悖,然而,桑塔格的"反对阐释"所反对的并不是阐释本身,而是单一的规则的某种阐释.近来人类学学科发展中最重要的理论流派之一阐释人类学与阐释学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强调深度描绘来阐释内部的意义.它所强调的阐释并非桑塔格反对的那种单一化的阐释,事实上人类学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一直都在尝试多种阐释形式以求达到恰当真实的反映文化的目的.总之,桑塔格"反对阐释"的主张其实与当代人类学的一些基本假设和研究议程是有一定的相关性,对反对阐释的正确理解对于理解阐释人类学具有相当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鹏  黄振定 《求索》2012,(12):75-77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引介过来的"旅行观",其实在文本阐释中也是适用的。文本就构成了这样一系列的既在此处,又不在此处的"旅行"模式。通过借用其对于因果观念及因果关系的推论,文本的实体地位也是经常处于变化之中。用因果链条联系阐释两头的文本,阐释学理论家创新性地提出了文本的几种可能的旅行路线,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文本旅行观的文化哲学构建。  相似文献   

7.
论严复的经济伦理思想——以奢俭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国弱民穷的近代中国的严复,从东西方对奢俭不同态度的比较中揭露了中国传统黜奢崇俭观的保守性.在对中国传统"黜奢崇俭"伦理观和中国近代"黜俭崇奢"思潮的反思与批判中,严复提出了全新的奢俭观.严复的奢俭观不但在近代社会具有重要启蒙作用,在当代中国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毛欣然 《求索》2014,(3):122-125
金圣叹评点作品中的阐释学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阐释学发展到明末清初的新特色——以阐释者为中心的主观性阐释。金圣叹的阐释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诗歌艺术性的探究和阐释者主体个性的凸显上。在这里,阐释者的创造性解读,对个人才华和情思的表现已经远远超过了对诗歌本意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更是异质文化之间的一种相互碰撞。许多制约因素导致了文化误读现象的不可避免。从哲学阐释学的角度对翻译中造成文化误读的多个层面的探析,总结了消极误读与积极误读的影响,指出译者应提高自身的双语水平,学习并熟练掌握多元文化知识,尽量减少理解上的偏见,从而有效促进异域文化交流传播以及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谢志辉 《求索》2014,(7):59-62
哲学阐释学认为翻译就是阐释,译者就是阐释者,在阐释过程中阐释者必然会表现出主体性。从理解的历史性来看,绝对客观的原文意义是不存在的,阐释者的历史处境和原文作者不同,他会对原文作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阐释,体现出其创造性。阐释也是视域融合的过程,阐释者和原文两种视域存在无法消除的差别,两者通过相互作用形成全新的视域,完成阐释和理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阐释者和原作者地位同等重要,渗透着阐释者的主观意识。  相似文献   

11.
李熙 《求索》2011,(2):186-188
中国古代存在着丰富的阐释学资源。通过运用和融合西方现代阐释学与儒家经典的理论观点,本文试图论证中国古代固有的阐释多元化传统。通过论证"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阐释方法的不足,本文强调,重视阐释者历史性和读者反应的观点是一种具有理论价值的方法策略,普遍存在于古代的实际阐释活动中。具体剖析历代注疏家对儒家经典文本的阐释,亦可印证阐释多元化现象的合理性。本文还引用古代评论家对诗歌文本的不同阐释,分析了阐释多元化现象存在的各种原因,以此证明这种现象所具有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有"以才学为诗"的特点,从而在文学阐释学中相应地出现了"以才学为注"的知识性阐释现象。本文追溯"以才学为注"的阐释方式出现的历史原因及其源流,并重点分析了这种阐释方式中的最主要的"典故诠释"的三大局限:一是在典故密码的译解过程中,同样患有知识考证型阐释的"释事忘义"弊端;二是出于"无一字无来历"的意识,人为拔高拓宽作品的内涵,把根本不是典故的常用词当作典故,或者仅凭字面相似就疑为典故,从而导致作品解读的人为复杂化;三是对典故密码的错误破译,导致文本内嵌意义的错误阐释,甚至意义完全相反。  相似文献   

13.
邓艳  张映先 《求索》2011,(6):134-136
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为跨文化文本阐释研究提供了哲学反思的空间,"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三大原则向我们表明了文本阐释的现实:译者和原文本都是历史性的存在,任何理解、阐释活动都是在历史语境之内进行的,都必然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文本阐释过程其实也就是译者视域和原文本视域融合的过程,但这种融合是相对的,是差异基础上的融合;受"效果历史"的影响,文本的真正意义和阐释者一起处于不断运动生成之中。文本的意义是无限的,我们对其终极意义的把握只能是一个无限趋进的过程。不存在理想的、绝对客观、忠实的译文。  相似文献   

14.
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针对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发展赤字等全球性挑战,中国方案应运而生,它是为应对全球性挑战、破解人类共同难题而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有着深刻的哲学意蕴与价值理念,从哲学高度阐释中国方案,可以从"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推动这个世界进步""这个世界的相处之道是什么"三个逻辑层次揭示其所蕴含的独特的、新型的世界观、国家观、制度观、发展观、治理观、文明观、和平观和义利观。  相似文献   

15.
商务印书馆于1931年和1981年两次重印严译名著丛刊,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但由于《国富论》(郭大力、王亚南)的出版,其中的《原富》"却不曾引起任何值得重视的反响"。随着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在对严复思想进行深入发掘时又重新关注《原富》汉译本的社会价值。对比《原富》与《国富论》可以看到,译本的生成蕴积了不同时代的诸如主流诗学、意识形态等的社会文化内涵。严复的《原富》饱含了严复对积贫积弱、处于现代化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高度关注,为处于学问饥荒时代的中国社会提供了精神食粮,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比照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纳琴特英译本,严复关于政体三分法的译述不一,但总括以"民主"与"君主"两类。对三种政体所表现的精神,严复则译述为"民主以德"、"君主以礼"以及"专制以刑",然而对"德"、"礼"与"刑"的理解又是多样的。这就表明严复的翻译并不拘泥于原文,而是渗透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基于此,他还认为孟德斯鸠的政体学说是纲领性的论点,是趋于理想范型的;必须放置在古今流变的历史背景下来审视孟德斯鸠的政体学说;孟德斯鸠的政体学说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民主不过是一理想政体。  相似文献   

17.
<正>观看严复主要译著、信札、家书以及严复用过的打字机,与录制有由严复作词的清朝国歌《巩金瓯》的八音盒“亲密接触”……1月5日,在福建省纪念严复诞辰170周年大会暨学术研讨会配套活动之一“科学与爱国——纪念严复诞辰170周年文物展”上,大量珍贵文物吸引了参会嘉宾的目光。“严复先生是从福州走出的思想大家,是‘闽都’近代的骄傲。我们今天隆重纪念严复,就是要更好地继承他‘开眼看世界,以笔醒山河’的思想和事业。”这次文物展的策展人和主讲者是福州市政协委员、严复翰墨馆馆长郑志宇,展品也均来自严复翰墨馆。  相似文献   

18.
阐释学的文本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云 《求索》2010,(6):119-121
阐释学是探求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科学。本文以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理论为基础,从视域融合、理解的历史性,读者以文本为媒介与作者进行的对话等不同角度来审视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实质,旨在为阐释学的文本解读提供全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9.
春秋晚期之前的诗歌由于其诗、舞、乐一体、自足性的文本形态,以及当时的历史情境,使《诗经》的意义相对较稳定,但随着周王朝的分崩离析,诗、舞、乐一体也随之解体,面对只是文字文本的《诗经》,其阐释不可避免地趋向多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说。《诗经》之阐释方法也从“观志”到“逆志”发生了悄悄的变化,从而为中国古典阐释学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进步观是对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理性主义历史进步观的根本性变革,其变革的标志便在于改变了以往哲学家从抽象的人或直观的人角度来理解和阐释人类历史的进程。马克思在考察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历程和揭示进步的规律时,以现实的人当作他思考、探究社会历史之谜的前提和出发点。现实的人概念是马克思历史进步观中的最为核心的概念,只有通过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历史进步观的精神实质,并更好地把握其现实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