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阐释学与文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宁 《求索》2007,(7):140-142
20世纪兴起的阐释学是基于语言在社会中的特殊作用而成为一门学科。本文拟从现代哲学阐释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解的历史性、偏见观、视域融合几个核心原则入手,论证理解观的演变发展对阐释学和文化交流的影响。而海德格尔提出的“先理解”和斯坦纳的“阐释过程”丰富了文化交流的文本模式。  相似文献   

2.
毛欣然 《求索》2014,(3):122-125
金圣叹评点作品中的阐释学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阐释学发展到明末清初的新特色——以阐释者为中心的主观性阐释。金圣叹的阐释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诗歌艺术性的探究和阐释者主体个性的凸显上。在这里,阐释者的创造性解读,对个人才华和情思的表现已经远远超过了对诗歌本意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王清 《前沿》2014,(17):55-56
西方阐释学经历了古典阐释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方法论转变,狄尔泰将阐释学进一步提升为精神科学方法论。到了海德格尔,阐释学转变成为哲学本体论,具有存在的意义。海德格尔的学生伽达默尔强调理解的普遍性和历史性,阐释学成为哲学主体思潮,解释的历史性是当代西方哲学阐释学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4.
邓艳  张映先 《求索》2011,(6):134-136
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为跨文化文本阐释研究提供了哲学反思的空间,"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三大原则向我们表明了文本阐释的现实:译者和原文本都是历史性的存在,任何理解、阐释活动都是在历史语境之内进行的,都必然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文本阐释过程其实也就是译者视域和原文本视域融合的过程,但这种融合是相对的,是差异基础上的融合;受"效果历史"的影响,文本的真正意义和阐释者一起处于不断运动生成之中。文本的意义是无限的,我们对其终极意义的把握只能是一个无限趋进的过程。不存在理想的、绝对客观、忠实的译文。  相似文献   

5.
奠基于全面而系统的文本基础之上的研究,最终呈现出一个与以往很不相同的马克思形象,形成对马克思哲学新的理解,把其关乎理解世界的哲学方式的超越、新的世界观的阐释、社会历史的全新把握、社会认识论和历史阐释学的探究和鲜明的哲学归旨与思想特征等方面充分揭示出来。文本研究的最大启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必须是在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在其哲学革命的基础之上展开。  相似文献   

6.
对话何时开始,语词的意义就何时开始。文本话题何处开始,哲学阐释学的语言问题就在何处出现。谁进行理解,谁就已经进入了一种事件(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之中,意义是或总是通过事件完成自我主张的。意义发生在语言事件之中,或发生在对话得以发生的空间中。每一个语词,作为一个瞬间的事件,通过回应和召唤,与和它相关联的未说之言(沉默)共舞。所有人类言说都是有限的,其中隐藏了需要解释和揭示的无限意义。现象学家梅洛-庞蒂认为,意义起源于存在的结构性振荡,而哲学阐释学家加达默尔认为,意义起源于言语的虚拟性和表达的无限可能性。他们关于意义发生的相关论述,对理解文本与世界、文本与读者及文本与历史—空间的结构性关系,以及把握文化翻译如何在语言中实现其诗学的、历史的、民族的“存在性投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有"以才学为诗"的特点,从而在文学阐释学中相应地出现了"以才学为注"的知识性阐释现象。本文追溯"以才学为注"的阐释方式出现的历史原因及其源流,并重点分析了这种阐释方式中的最主要的"典故诠释"的三大局限:一是在典故密码的译解过程中,同样患有知识考证型阐释的"释事忘义"弊端;二是出于"无一字无来历"的意识,人为拔高拓宽作品的内涵,把根本不是典故的常用词当作典故,或者仅凭字面相似就疑为典故,从而导致作品解读的人为复杂化;三是对典故密码的错误破译,导致文本内嵌意义的错误阐释,甚至意义完全相反。  相似文献   

8.
王庆奖 《思想战线》2004,30(4):84-87
文本是现实存在与人类理解之间的中介 ,而阅读行为是文本与人类的理解之间的桥梁。有什么样的阅读方式 ,就会有什么样的理解方式 ;有什么样的理解方式 ,就会有什么样的存在方式。在特定文化背景下阅读所形成的集体记忆最终构成了其文化的一部分 ,且通过对民族文化的语文经验的解读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9.
翻译直接影响人们对宪法文本的理解,而文本是制度和理念的载体。没有对文本的正确把握,根本无法加深对制度的理解,更不用说对理念的信仰。张千帆教授对宪政尤其是司法审查制度有深入研究,但对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解读以及美国宪法文本的翻译不能令人信服。刘大生教授对美国宪法的研究别有进路,在宪法学界发出不同的声音,但也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错误。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生产理论随着生活世界的变化受到了质疑和挑战。马克思生产理论本文除了有文本解读的开放性等一般特点,还有其自身理论的不断变化及概念的多义性,主导解读模式与政治关联等特殊性,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解读马克思“生产力”概念。其启示是我们应该本着历史的态度对马克思理论的文本进行多重、多次解读,并对其解读结果持宽容开放态度。  相似文献   

11.
陈鹏  黄振定 《求索》2012,(12):75-77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引介过来的"旅行观",其实在文本阐释中也是适用的。文本就构成了这样一系列的既在此处,又不在此处的"旅行"模式。通过借用其对于因果观念及因果关系的推论,文本的实体地位也是经常处于变化之中。用因果链条联系阐释两头的文本,阐释学理论家创新性地提出了文本的几种可能的旅行路线,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文本旅行观的文化哲学构建。  相似文献   

12.
对马克思学说的层次性结构的正确认识是重建马克思主义在场性的前提。对马克思主义层次性的解读存在不同范式,结构性解读和功能性解读是已有的基本范式,而按照马克思的文本逻辑对其学说的层次性结构进行解读则是马克思学说层次性研究的范式转换。马克思文本中有关于其学说层次性理解的逻辑,是对马克思学说层次性划分的最终根据。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学说被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人,第二层次是唯物史观,第三层次是其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3.
李熙 《求索》2011,(2):186-188
中国古代存在着丰富的阐释学资源。通过运用和融合西方现代阐释学与儒家经典的理论观点,本文试图论证中国古代固有的阐释多元化传统。通过论证"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阐释方法的不足,本文强调,重视阐释者历史性和读者反应的观点是一种具有理论价值的方法策略,普遍存在于古代的实际阐释活动中。具体剖析历代注疏家对儒家经典文本的阐释,亦可印证阐释多元化现象的合理性。本文还引用古代评论家对诗歌文本的不同阐释,分析了阐释多元化现象存在的各种原因,以此证明这种现象所具有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罗兰.巴特的《S/Z》解读了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的小说《萨拉辛》,提出可读文本中存在五种语码,这些语码被认为包含了对人类经验的许多成规性的观念,对文本的理解就建立在这些成规性观念之上。詹姆逊认为,任何文本既是历时性的又是共时性的,巴特的错误在于,在一个假定的历时性框架之中,借助二元对立系统将他拒斥和否定的文本形式斥为现实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来说,过去文本的意义在于它的现实性,这些文本将揭示我们所处的社会经济时期的局限与潜能。  相似文献   

15.
贾焕杰 《前沿》2010,(6):154-156
加达默尔的视阈融合理论为复译提供了合理性和必然性,他对前理解的肯定让我们充分看到了误译的研究价值。本文自加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的中心概念"视阈融合"发轫,探微"视界融合"和"前理解"对复译和误译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6.
陈君慧 《求索》2011,(4):188-190
明代诗歌阐释学相对于宋诗学来说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征,其中一个重要表征即是诗论中出现了大量的"水月镜花"之喻,形成了明代诗歌反诠释反笺注的阐释倾向;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文化批评家苏珊.桑塔格提出了反对阐释学理论,其主要特征是反对哲学层面的本体论主义和传统的内容说,二者在诗学特征方面表现出隐性的遥契,具体可概括为:消解作者的意图、回避文本内容和关注感觉和体悟。从根本上说,前者是对西方传统庸俗释义之风的彻底反叛,是对西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后者是对有宋以来"尚意"阐释学的颠覆,是对知识主义、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解构,二者都具有解构性质。  相似文献   

17.
李原 《新东方》2014,(2):54-57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其人文精神在近现代受到西方文明的碰撞显现其优势与不足。只有从人文科学的立场出发,借鉴现代性阐释学背景,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对我们的传统进行解读和建构,才能科学地认识和完善东方人文精神的"创造性转化",才能真正发挥传统智慧的真谛。  相似文献   

18.
随着马克思文本研究中方法论自觉的提升,"分析目的论"的传统文本解读方法遭到批判。"分析目的论"以目的论预设为理论前提,其理论实质是逻辑优先的唯心主义方法论,理论延伸是"线性进化论"和"圣性焦点模式",方法表现为成分分析法,理论后果是对马克思文本思想整体性的破坏和对文本的误读。不过,对"分析目的论"的批判需澄清三点认识。基于对"分析目的论"的反思,至少应从四个方面建构新的文本解读方法。此外,文本研究固然重要,但也应与现实研究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人们对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理解不仅存在着文本视域的单一性缺陷,而且在内容的解读上也一致把对立统一辩证法看成是该理论的核心,从而遮蔽了列宁理论的历史原貌。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无疑是一个可以从多种角度加以理解、内涵丰富多彩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图从1914-1917年相关著作中,从否定之否定辩证法的大逻辑出发,对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的核心内容做出全新解读。  相似文献   

20.
知识点文本解读范式是围绕教材知识点,以知识内容的梳理、界定和阐释为主要任务的思维模式与实践框架。这种文本解读范式存在内容浅表、层次低位、形聚神散等问题,不利于学科育人目标实现。素养教学要求实现向大概念文本解读范式的转轨。为此,教师要在观念上转向,即课程知识观由认识论立场转向教育学立场,教学过程观由符号传递转向促进学生发展,教学价值观由知能取向转向素养取向;在实践中要形成"梳理知识点—提炼大概念—构筑大概念网"的路径,为学科育人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