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1 毫秒
1.
死刑不引渡原则是当代国际引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不同国家在人权观念以及死刑适用上的不同,其对死刑不引渡原则的适用也各有不同。我国应针对国情,对死刑不引渡原则采取部分拒绝的限制原则,既明确规定死刑不引渡的原则,但又不彻底关闭引渡之门。  相似文献   

2.
2006年4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批准中国与西班牙缔结的双边引渡条约,这是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第一个引渡条约。更为重要的是,条约首次规定了死刑不引渡条款,从而表明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死刑不引渡原则。引渡条约具有条约的属性,死刑不引渡条款在中国的适用对条约在中国的适用问题带来了若干挑战。为此,我们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顺应当前国际发展的趋势,对《宪法》及相关国内立法予以适当的修改、完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死刑不引渡条款在中国的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引渡法》颁布于9·11事件之前,其内容对反恐的功效考虑不足,主要存在政治犯不引渡问题,死刑不引渡问题,简易引渡程序问题,或起诉或引渡原则缺失问题,本国公民不引渡问题。基于互惠原则,任何对别国的限制最终也是对自己的限制,因此,若要国际反恐合作顺畅有效,首先应该消除本国法律中的障碍。  相似文献   

4.
唐文乐 《前沿》2007,(8):102-104
随着世界范围内人权运动的发展,死刑不引渡原则的地位在国际刑事司法合作中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中国作为保留死刑的国家,基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没有明确规定"死刑不引渡原则",从而存在着一定的缺憾与不足。为加强国际司法合作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完善相关立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当代国际社会盛行人权与引渡相联系的发展趋势,阻碍国际引渡的人权因素主要有死刑、酷刑、强迫失踪、不公正审判及对未成年人权益的特别保护等问题。我国要想把外逃罪犯顺利引渡回国,必须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引渡合作。针对死刑问题,我国应分阶段逐步解决问题,附条件引渡只是目前的过渡性手段,我国应承认死刑犯不引渡原则,积极推进引渡条约的签订,而最彻底的解决途径就是取消一部分非暴力经济犯罪的死刑判决。针对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和惩罚、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监狱条件等这些人权因素问题,我国应进一步推进司法改革、健全法律制度。同时应积极利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条款,实现对经济职务犯罪人的引渡。  相似文献   

6.
李德英 《前沿》2007,(6):120-123
引渡是有关国家进行司法合作,移交罪犯或犯罪嫌疑人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引渡法存在着许多微妙并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引渡来实现国际合作的途径,并非畅通无阻。对“死刑不引渡”原则采取附条件引渡;在主动引渡中,充分利用刑罚转换;正确认识当前妨碍引渡的深层政治因素;明确区分政治犯罪与政治行为;积极与相关国家签署引渡条约,有效推动合作等是跨越引渡实践中的法律障碍的可供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死刑不引渡"原则随着人权观念的兴起和废除死刑的趋势而逐步为国际社会所认同,中国传统上一直回避这一原则,给司法实践带来一定障碍。我国应当理性地接受这一原则,并且对国内立法作出相应完善,以配合越来越频繁的国际司法协作。  相似文献   

8.
腐败犯罪的国际化促使了反腐败国际合作法律制度得以建立。《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反腐败国际合作提供了法律基础。目前我国反腐败国际合作中存在腐败犯罪法网不严、双边引渡条约数量有限、死刑不引渡立法模糊和外国刑事判决的承认与执行制度的立法缺失等法律障碍。对此,我国首先要严密刑法法网。其次,力争与更多的发达国家缔结双边引渡条约,从近、中、远期完善死刑不引渡原则的缺陷,并积极探寻引渡的替代措施。最后,在刑事诉讼法中应当确立承认与执行外国刑事判决制度。  相似文献   

9.
引渡是国家和国际社会在制裁国内犯罪中进行刑事合作的一种形式,也是现代国际社会制裁危害各国共同利益的国际犯罪中普遍接受的一种刑事合作形式。引渡的直接后果是使被引渡者得到刑事处罚;引渡必须要遵循各国公认的刑事司法原则。恐怖主义犯罪不适用“政治犯不引渡”原则。在双重归罪原则应用中存在追诉时效丧失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死刑赦免制度是我国死刑适用方面的一个制度空白,宪法虽然有关于赦免制度的规定,但并无专门的操作程序。履行国际公约规定的义务、死刑本身的不可回复性以及“死刑犯不引渡”的国际惯例都要求我国尽快增设死刑赦免程序。借鉴中国古代赦免制度以及美国死刑赦免程序的经验,我国宜选择特赦作为死刑赦免方式,以被判刑人申请特赦权为主,同时兼顾检察机关追诉犯罪需要赋予其一定的特赦申请权,构建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核批准的死刑特赦程序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开展引渡的条件与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我国公安机关在开展引渡活动中应遵守的法定条件和程序,我国与有关国家签订的引渡条约,对实行引渡的条件作出了具体规定:双重犯罪原则、特定罪行原则、一事不再审原则、本国公民不引渡原则、政治犯不引渡原则及不引渡即起诉原则等六项基本条件。外国请求我国引渡的程序分为两种:一是正式引渡程序;另一种是非正式引渡程序。我国向外国请求引渡的程序分为一般请求途径和特定请求途径。  相似文献   

12.
"政治犯罪不引渡"是国际引渡的重要原则,但由于"政治犯罪"概念本身难以界定等原因,导致该原则的适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当今国际司法协助中,政治犯罪不引渡不断受到限制,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例外",甚至已经有取消的理论主张和实践。在海峡两岸的区际刑事司法互助中,具体而言就是在逃犯移交---"刑事犯和刑事嫌疑犯"的遣返中,同样面临着是否适用"政治犯罪不移交"的问题。作为区际刑事司法互助,海峡两岸应当摒弃政治犯罪不移交原则。  相似文献   

13.
文章阐述了我国公安机关在开展引渡活动中应遵守的法定条件和程序,我国与有关国家签订的引渡条约,对实行引渡的条件作出了具体规定:双重犯罪原则、特定罪行原则、一事不再审原则、本国公民不引渡原则、政治犯不引渡原则及不引渡即起诉原则等六项基本条件。外国请求我国引渡的程序分为两种:一是正式引渡程序:另一种是非正式引渡程序。我国向外国请求引渡的程序分为一般请求途径和特定请求途径。  相似文献   

14.
刑事和解是一种通过被害人与犯罪人协商后达成合意而消除纠纷的案件解决方式,但其不适用于死刑立即执行案件。在我国刑法规定下,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缺乏刑事和解适用的前提,其适用刑事和解违背罪刑法定原则,违背平等原则,违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死刑立即执行案件多为杀人案件,被害人家属代替被害人与犯罪人进行和解缺乏理论依据,国家公权力的本质和职责与不允许在死刑案件中适用刑事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15.
李英 《前沿》2009,(4):156-159
关于死刑问题的研究在我国刑法学界已有较为充分的讨论,本文拟从民意基础对死刑政策的影响来探讨死刑问题。民意曾经对国外废除死刑现状不屑一顾,但在面对引渡本国外逃罪犯问题时,却迎来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尴尬境地。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国仍保留死刑,外国拒绝将这些人引渡回我国受审。在死刑存废问题上,刑法学者应承担起引导民意的责任,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鼓励废除死刑,但不强制废除死刑,适用死刑必须严格遵循程序法和实体法。我国死刑案件的审理,需要通过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健全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完善直接言词原则及传闻规则、提高判处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补强证据规则,来提高死刑案件的质量,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  相似文献   

17.
最近,湖南省一个研究预防和惩治贪官外逃机制的课题组提出“应以民法方式应对政治犯不引渡,废除贪官死刑”的建议一公布,立即引起网民的热议。笔者不是法律研究者,对于国际法更是一无所知。但笔者认为,就现代国家来说,在不危害国家、社会安全的原则下,废除死刑的确是比较人道的;事实也是如此,现在世界上已有不少国家废除了死刑。作为贪官,相较于凶杀、暴力、投毒等刑事犯罪,对于国家、社会的安全来说的确危害不大,废除死刑未尝不可。但是,纵观网上的帖子,虽然五花八门,但九九归一,观点几乎只有一种:就是反对废除贪官死刑。人们为什么反对废…  相似文献   

18.
自死刑在历史上出现那一刻起,中国也就开始了限制死刑以致最终消灭死刑的探索.中国古代限制死刑适用的路径主要有:限制死刑适用对象,根据犯罪所触犯的罪名、罪犯的身份地位、年龄、犯罪情节等来决定是否对其适用死刑.具体分为绝对不适用死刑和相对不适用死刑,情有可矜、不适用死刑;对疑罪慎用死刑,通过疑狱听赎、疑罪奏谳、录囚与虑囚、会审制度等来限制死刑适用;严密死刑执行程序,建立死刑奏报制度,集中死刑执行权,实行死刑的秋冬行刑制度等.  相似文献   

19.
第22届世界法律大会“反腐败的国际合作”议题中方主席、北京大学法学院储槐植教授透露,全国人大常委会近期有望通过《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以在中国构建一个国际反腐的合作网络。"目前,腐败呈现出有组织、跨国化的新趋势。因此,提高反腐成效,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至关重要。但是,我们决不能过高地估计国际合作的作用。在开展反腐败斗争中也不能过于盲目乐观。首先贪官外逃已经给我们的工作造成了被动,等贪官出逃后再抓回来,又无形中加大了反腐败的成本。由于国际通行的“死刑不引渡”原则和“双重归罪”原则等,都给引渡工作带来困难。而且,引渡…  相似文献   

20.
死刑缓期执行制度是我国的独创,其对于贯彻少杀、慎杀的死刑政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死缓制度存在适用条件不明确、对死缓犯的处理不够科学、某种程度上与"无罪推定"原则相悖等问题,导致死缓制度在具体适用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