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文化排斥情境中农民工市民化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艳辉 《湖湘论坛》2009,22(1):116-119
对文化排斥情境下的农民工市民化困境进行分析探讨,笔者认为只有通过消除制度障碍,弱化文化排斥的情境,通过农民工提高自己的文化适应能力,才能促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2.
处于城乡夹缝中的农民工阶层,既没有参与农村政治生活又不能融入城市政治生活,造成了“残缺民主”,严重影响我国民主政治的范围和质量。现有观点认为通过制度创新为外出农民工参与村民自治创造条件或通过制度及政策创新为外出农民工参与城市社区自治创造条件,但却都缺乏可行性条件,而建立农民工组织是解决残缺民主的可行办法。  相似文献   

3.
社会保障缺失是农民工权益保障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五年来,全国人大代表针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充分进行调研,提出了内容丰富的议案和建议,为有效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缺失问题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对五年来代表所提的议案和建议进行梳理,一方面表现了人大代表对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密切关注和关心,另一方面,结合农民工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建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第二代农民工与改革开放初期进城打工的第一代农民工是两个存在诸多差异的亚群体。本文主要通过对第一代农民工和第二代农民工的特征及其劳动力供给的经济学分析,揭示世纪之交前后我国出现“民工潮”和“民工荒”的微观层面的原因,认为推进二元劳动力市场的一元化和第二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5.
城乡统筹发展与农民工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群体已经从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流动向城市融合转变、由谋求生存向谋求发展转变。本文以城乡统筹发展为背景探讨农民工的转型,认为农民工转型不仅指农民工的市民化,而且也包括农民工的新型农民化。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大量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减产、倒闭,所需劳动力锐减,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挑战。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加速农民工的转型步伐。目标取向应为:从关心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基本权益保障,到关注农民工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6.
顾叶 《前沿》2013,(14):123-124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时期,一方面是农民工无力承担社会养老保险费用另一方面企业不乐意承担农民工保险费用加上我国相关制度的不完善,因此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比较突出。本文将通过对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问题难点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民工收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农民工就业集中地区、农民工就业行业、农民工人力资本劣势等途径影响农民工工资水平,具体表现为农民工工资增长幅度下降、沿海工业部门农民工收入下降、农民工工资整体水平下降和农民工精神收入下降。农民工劳动力市场重构是后危机时代的积极反应。执行最低工资保护、提高人力资本、促进农民工有序流动和加强社会保障建设能提高农民工收入。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现象是中国制度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农民工维权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普遍关注。本文从雅安市农民工的调查资料入手,对农民工现状及其原因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反思,并提出了一些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与上一代农民工不同,“80后”农民工对尊重、平等和人际交往有着更多的需要,更渴望融入到城市文化和生活之中。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带来的种种矛盾导致“80后”农民工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的产生。通过建立健全农民工相关权益保障机制、提供免费培训、丰富精神生活、建立免费心理咨询室等途径缓解“80后”农民工的心理问题,以维护农民工主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10.
目前学界对农民工群体法律意识的代际差异有一个基本判断,即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要高于老一代农民工。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建筑行业农民工法律意识的实证研究发现,农民工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对法律的公正性、客观性和平等性的评价、诉讼倾向以及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利意识并没有明显的代际差异,并且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并不比老一代农民工高。这一研究发现提醒我们,关于农民工法律意识代际发展模式的惯常认知可能存在误判。  相似文献   

11.
卫松 《前沿》2014,(7):129-132
随着民族地区城市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对农民工的社会管理产生了巨大的挑战。通过对农民工社会问题的梳理、民族地区农民工的特点、农民工社会管理的历史及其现状,总结农民工社会管理创新的成果,提出民族地区农民工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的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12.
白萌  杜巍 《求索》2013,(9):230-232
社会网络及其蕴含的社会资本是当下中国社会实现农民与市民相融合的重要资源.借助于复杂网络指标对农民工社会网络结构特征进行性别差异分析.有益于揭示农民工社会关系及其对社会资源占有的社会学规律。本文通过结构化实地调查,选择了包括散居类农民工和聚居类农民工两类调查点,在对其农民工个体支持网络数据进行范德普尔标准划分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男性和女性农民工社会网络的性别差异。结果显示。社会支持网络性别构成的单一化加剧了以网络资源占有为基础的内部分层和小团体现象的出现。为此,我们认为。强化社区服务工作的组织化,提高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覆盖率:打破农民工社会网络的封闭性,通过各类跨企业、跨行业的组织活动,增加不同性别、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农民工的接触机会,以降低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中少数成员的资源垄断.优化农民工社会网络.将是提高农民工之间互通与互融水平的重要之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农民工市民化是基于乡城劳动力两阶段转移的“中国路径”而提出的理论命题和现实课题。城镇化进城中的农民工是一个逐步分化的过渡性群体,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第二代农民工不仅是一个在社会经济特征和个人特征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诸多显著不同的流动群体,而且也是最有市民化愿意和亟需市民化的群体。在受传统体制影响依然显著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着认识偏见、政策排斥、制度抑制和农民工自身素质低下等多重障碍。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需要分别从农民工的农村退出、城市进入和城市融合三个进程环节着手。  相似文献   

14.
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需要、内容及主要领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近年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进程中,社会工作人才服务农民工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不仅是深化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需要,同时也是推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动力。但我国专业社会工作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在专业如何介入农民工服务方面还存在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难题。本文依据具体的经验调查,分析了当前农民工对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需要状况,当前社会工作机构及社会工作者服务农民工的主要内容,以及加强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的主要领域。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入,农民工非政府组织获得了迅速发展,并且不断地促进了农民工福利体系的完善,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却遇到了诸多问题。本文基于“资产建设”的理论视角,通过参与观察与访谈等方式对厦门农民工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问题进行了调查,本文从包容性问题和资产状况等方面分析了农民工非政府组织发展状况,并有针对性地从农民工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积极能动性两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月霞 《人民论坛》2013,(8):238-239
农民工文化水平及素质的提升,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程。文章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对河北省邯郸市三区、一县农民工现状及文化信息需求进行了深入调查,认真统计数据,对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以期为提升农民工文化素养,提出可行性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也直接影响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农民工问题,采取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农民工权益状况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农民工问题的解决还不尽如人意。农民工兄弟依然有许多期盼。  相似文献   

18.
从“民工荒”反观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的必要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昆玲  史中朝 《前沿》2010,(15):121-123
随着我国经济的企稳回暖,“民工荒”再度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尽管农民工的工资暂时提高了,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其生活质量和职业技能。只有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职业技能,我国的经济增长才会通过人力资本的增加而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农民工社会流动的时序着手,分析现阶段农民工的社会分化,通过比较第一代农民工和第二代农民工的差异,用新型农民工的概念诠释第二代农民工,进而分析新型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存之道——“新生存主义”,以及对新型农民工通过再教育途径实现新生存主义转向进行了概括性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妇运》2010,(5):35-37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达2亿人,其中女性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1/3,表明女性农民工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如何有效保障女农民工合法权益,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