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国家治理中如果出现道德失范、法治失控的状态,则可能导致关乎到社会安危、国家存亡的严重后果。经过道德和法纪的规范,失范的道德可以恢复正常,失控的权力可以制于笼中。只有让崇德重礼和遵纪守法相辅而行,让道德和法制手段兼施,才能推动国家治理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2.
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兴发 《前沿》2004,(5):169-171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日趋严重 ,主要表现为网络道德观念混乱、网络道德规范乏力和网络不道德行为泛滥。治理网络道德失范需要从观念、规范和行为这三个层面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道德领域出现了道德功能退化、地位弱化,道德失范和社会集中性矛盾剧增,道德底线失守引发社会信任危机等突出问题。借助法治治理途径解决道德领域内的突出问题不仅是顺应法治社会发展、弥补道德约束柔性力量不足的要求,也有利于推动道德与法治的同步建设。应加快道德领域内立法工作的步伐,将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纳入法律调节范围;加大对道德失范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法治治理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实效。  相似文献   

4.
遏制学术失范,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是科教兴国的大事。笔者认为在学术界加强道德建设,通过道德教化,培养学术人良好的道德情操,加强学术人的道德自律,防范失范行为,树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学风是学术道德建设的关键;遏制学术失范,实施“以德治学”,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是以恢宏深邃的哲理、博大精深的内涵成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学说,以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即“五常”来规范人们的学术行为,对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 “仁”与学术环境“仁”是先秦儒学的主流,《论语》中,“仁”先后出现了192次…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大转型时期,道德失范现象频频出现,尤其是党内部分党员道德失范现象的严重性更要引起重视.党内部分党员道德失范实质上是指党员个体在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社会精神层面上出现的危机和冲突.党内部分党员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严重地影响和降低了党的执政权威.本文试图通过对党内部分党员道德失范的原因进行分析,积极寻求控制对策,以遏制党内道德失范现象的产生和漫延、重塑党的执政权威.  相似文献   

6.
权力道德失范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治理权力道德失范一方面要加快权力制度建设,以制度来制约权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权力主体的教育,提高其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增强权力主体的自律能力。  相似文献   

7.
由于我国目前市场体制尚不健全,加上一些企业经营哲学不端正,趋利而忘义,使得营销道德失范现象屡屡出现,颇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对大众利益和社会公德带来了直接或潜在的危害,对于我们建立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也是一个不小的障碍。本文就企业产生营销道德失范的现象和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治理相应营销道德失范的行为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袁俊  邢佳 《人民论坛》2014,(7):36-38
当前,我国官员群体的道德水平在总体上得到较大提升,但重享受轻付出、理想信念动摇乃至贪污腐败等官员道德“失范”和违法犯罪的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给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建设带来严重破坏。深入分析当前官员道德“失范”的问题,研究加强官员道德建设的治理路径,对我党更加积极应对执政考验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升,但是道德建设方面却存在着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道德失范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文章对当前道德失范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索道德失范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可行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精神文明导刊》2013,(10):8-10
当今社会,道德问题越来越成为公众和社会忧虑的问题,许多事件考验着现代社会的道德底线。那么,道德失范现象缘何多发,道德教育怎么给力,道德治理如何长效化,我们从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策划编写,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的《理论热点面对面·2015》和9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的讲话及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的发言中得以深刻的体会: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要治理道德失范,必须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必须要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官员群体的道德水平在总体上得到较大提升,但重享受轻付出、理想信念动摇乃至贪污腐败等官员道德"失范"和违法犯罪的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给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建设带来严重破坏。深入分析当前官员道德"失范"的问题,研究加强官员道德建设的治理路径,对我党更加积极应对执政考验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网络道德对于增强主体网络行为规范意识,形成和谐、良善的网络秩序等都有积极意义。网络道德失范表现为网络失信、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冷漠、网络恶俗等,是网民在现实社会当中所具有的认识问题、情感问题、信念问题在网络领域的表现,是国家、社会、主体等多方面的不足和失序造成的。通过提升大众网络素养、加强网络公德建设、注重网络法治、纠偏网络"泛娱乐化"、抓好网络舆情管理、培育网络公共文化等路径,积极推进网络道德失范治理。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作为具有独特国情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当今社会转型背景下,必然会出现由经济快速转型而导致的社会失范,尤其是道德失范。而在社会道德失范情况下,道德的社会维系功能减弱甚至丧失,并作用于青少年,导致青少年行为失当。该文拟对社会迅速转型所引发的道德失范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道德失范与青少年行为失当之间的辩证关系,最后从预防青少年行为失当角度对道德重建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14.
马润  宋笑平 《前沿》2001,(11):51-55
江泽民同志在今年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 :“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 ,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 ,二者缺一不可 ,也不可以偏废。”这一论述 ,把道德建设提到了治国方略的高度 ,它说明“德治”不光是一种道德教化 ,更是一种治国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原则 ,它既是我们建设民主与法制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 ,又是实现民主与法制的手段和目标。高等学校是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地 ,也是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地 ,因此 ,更要增强“德治”观念 ,坚持“以德治校”、“以德育人”。一、以德治校(一 )正确…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时代,部分青年道德失范:漠视道德现象,道德情感趋于麻木;亲友关系疏离,与道德环境脱节;沉浸舆论"狂欢",炮制和传播消极信息;思想功利,理想信念弱化。对此,要从舆论引导、资源挖掘、网络监管、文化治理入手,加强对青年的道德培育。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道德失范是在新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下,一部分大学生情感认识的没落及道德行为规范缺失.当代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表现方式多样及形成原因复杂,促使研究者深刻思考当代大学生心理生活世界及心理生活质量,探讨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分析失范成因,即从生命质量、幸福体验、心理健康、价值判断和心理成长五个层面,深入探索当代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7.
科研伦理作为学术道德的准则之一,考验着科研工作者的学术价值取向和人性道德追求。高校是科研治理的主阵地和科研创新的重要支撑,应从学术道德教育、科研伦理管理、科研伦理失范惩治三个层面建设科研伦理治理体系,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学术伦理观,恪守科研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18.
李建红 《前沿》2004,(8):130-131
高校网络教育中存在着重网络技能轻网络道德的现象 ,由此也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严重。规范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要“两手抓” ,既重视网络技能也要重视网络道德。可以通过网络道德教育进课堂、进网络、进校园的方法 ,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道德失范及道德嬗变探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当代中国道德失范及道德嬗变探源杜培在当代中国,道德失范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道德的嬗变愈演愈烈。那么,道德何以失范?道德嬗变的根源何在?本文拟就此问题做一探讨,以求教于同仁。一、道德失范和道德嬗变的历史根源和历史沿革道德作为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  相似文献   

20.
时至今日,随着网络行为失范问题的日益凸显和日趋严重,网络社会的治理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也给体现时代精神的哲学提出了新的认识课题。从哲学视域看,网络社会既是现实社会的当代创新,也是现实社会的历史延续,是虚拟与现实的有机统一;网络社会是既有科技属性又有人文属性的社会,也是具有行为规范的社会;用道德和法律这两种行为规范来衡量、判断,网络行为失范问题已然出现,并呈日趋严重之态势,因此,网络社会的治理势在必然、势在必行;网络行为失范归根到底是行为者即人的失范,网络社会治理所指向的必然是现实的人;在网络社会治理过程中,须遵循网络社会运行律、网络行为演变律、心理引导律和行为规制律,须坚持系统性、协同性、前瞻性、正当性等原则,须做到自我控制与社会控制的统一、道德维度与法律维度的联结、技术手段与人文手段的结合,形成治理的作用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