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亲亲相隐"是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的法律传统和伦理原则,然而在近代的刑事诉讼制度中却逐渐被摒弃,而西方国家却建立了与其极为相似的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我国刑事诉讼中应考虑赋予亲属一定的作证特免权,并对其进行完善的制度设计,以体现伦理亲情为精神纽带的法律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法律完全否定了亲亲相隐制度,这与现代法治精神是相悖的,也不利于保护人权及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危害日益呈现。以"亲亲相隐"为道德蓝本,构建亲属免证制度,既是对现存社会秩序的尊重,也是对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家庭关系和亲属关系的尊重,避免刑法对个别轻微行为的机械干预而导致社会现实秩序的破坏,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青 《公安学刊》2005,(6):46-49
出于保护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的考虑,西方各国设立了亲属特免权制度,赋予基于特定亲属关系的人享有拒绝作证的权利,这与我国古代的"亲亲相隐"制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鉴于目前我国亲属作证制度的种种弊端,有必要在我国建立起现代的亲属特免权制度.  相似文献   

4.
郭俊峰 《新东方》2007,(3):47-50
一、“亲亲相隐”的含义和历史传统所谓“亲亲相隐”是指法律允许亲属间相互隐罪而不追究或减轻其刑事责任的规定。这项规定源于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的思想。“亲亲相隐”最早见于汉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诏:“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  相似文献   

5.
张晓雪 《传承》2010,(12):136-137
证人拒绝作证制度在英美国家被称为证人特权规则,是外国证据法中一个法治原则的体现。我国自古代就有"亲亲相隐",主张亲属之间犯罪可以相互隐瞒而不受惩罚。基于我国历史上固有的容隐传统文化,世界各国对保护人权的特别重视,建构我国拒证权制度,赋予证人以拒绝作证的权利,完善我国的诉讼法律制度,促进法治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证人拒绝作证制度在英美国家被称为证人特权规则,是外国证据法中一个法治原则的体现.我国自古代就有"亲亲相隐",主张亲属之间犯罪可以相互隐瞒而不受惩罚.基于我国历史上固有的容隐传统文化,世界各国对保护人权的特别重视,建构我国拒证权制度,赋予证人以拒绝作证的权利,完善我国的诉讼法律制度,促进法治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亲亲相隐”与现代拒证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 ,我国法学领域对“亲亲相隐”持否定态度 ,但“亲亲相隐”精神并不必然与现代法制相违背。许多现代国家的刑法中存留有“亲亲相隐”的条文 ,一些国家的刑诉法中也有一些“亲亲相隐”的规定。将我国传统法文化中“亲亲相隐”的有关理念引进现代法制体系中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拒证制度 ,有益于关照传统 ,维护亲情 ,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减少某些司法工作中的麻烦。  相似文献   

8.
亲属特权制度比较研究——刑事诉讼视角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亲属特权制度源自中国古代先秦儒家“父子相隐”的理论学说。随着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其最终成为一项正式的法律制度,持续至清末民初。本文通过考察其思想的源起、历代的立法以及西方法律中的亲属特权制度,以探讨在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中建立适合国情的现代亲属特权制度。  相似文献   

9.
对于“亲亲相隐”,有学者认为要弘扬,也有人认为其为中国几千年腐败与王朝兴衰的根源.鲜有学者对“亲亲相隐”在我国历史中能长期存续的内在原因进行探讨.“亲亲相隐”原则能否在刑事法上得以确立,实质是国家本位观与个人本位观博弈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亲亲相隐”的价值及其在我国刑事法律中的引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亚薇 《湖湘论坛》2004,17(2):74-75
"亲亲相隐"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制度,具有特殊的价值与作用.现代西方国家的刑事立法中也普遍规定了体现这一原则的制度.我国现行的刑事法律制度中没有类似规定.文章通过对"亲亲相隐制度"价值的分析和西方国家刑事法律中相关制度的比较,来说明在我国的刑事法律中引进该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亲属免证是指基于证人与刑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亲属关系而免除其证人作证义务,它是证人免证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亲属免证制度是中西方共同的法律传统,它的设立是价值权衡的结果。我国亲属免证制度的立法设计应明确亲属免证权的主体范围、免证范围和程序。  相似文献   

12.
“亲亲相隐”制度存在的现代价值主要表现在它契合了法的亲伦精神和刑法的期待可能性理论,体现了法对实质公平、正义、人权价值的追求,符合立法的中人标准以及法的经济效益原理,由此为“亲亲相隐”传统在将来中国立法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开辟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13.
《公安研究》2011,(10):63-63
梅文娟在《法学》2011年第2期撰文认为,一亲属之间有罪应当互相隐瞒,不告发和不作证则不论罪,反之要论罪,这就是亲亲相隐原则。亲亲相隐原则体现了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缓和了法与道德之间的冲突同时保证了法的可行性。我国应该借鉴历史和其他各国相关立法和实践,以亲亲相隐原则为视角完善包庇罪的刑事立法。  相似文献   

14.
亲属证人作证特免权是指被告人的亲属证人依据法律规定,有权拒绝提供不利于被告人的证据。目前大多数国家均对证人的该项权利做出了规定,我国现行刑法及刑事诉讼法中均没有亲属证人作证特免权的相关规定。应汲取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亲亲相隐制"精髓,借鉴国外立法实践,构建我国的亲属特免权制度。  相似文献   

15.
刑讯逼供在中国历史上非常久远。中国现代社会虽然已从法律上废除了刑讯逼供制度,但此现象并未绝迹。从刑讯逼供的历史与现实来看,目前要进一步采取具体措施完善制度和法律,如禁止限期破案、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借鉴中国古代“亲亲相隐”传统等。惟其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刑讯逼供的违法现象。  相似文献   

16.
亲属证人特免权在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制度,也是一个新鲜的制度,历史上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就曾有"亲亲相隐"的规定,可一直以来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中却没有相关的规定。这次新刑诉法在要求证人出庭作证的前提下规定了法院不得强制被告人的近亲属出庭作证,这也是我国近代以来第一次规定了亲属证人特免权。新刑诉法规定特免权的本意是维护伦理道德及家庭社会的稳定,但由于其对亲属证人特免权这一制度规定的不完善性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可能出现一些消极的后果。本文以新刑诉法中"亲属证人特免权制度"的相关条款为对象,试图探究其实质及缺陷。  相似文献   

17.
刑事诉讼中证人免证特权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证人免证特权制度是证人履行作证义务的一个例外 ,一般体现于亲属特权、职业特权、公务特权和反对被迫自证其罪而享有的免证特权。我国在立法上应确立律师与被告人和直系亲属间的免证特权 ,对于因涉及国家机密而享有免证特权的人员范围不宜过宽 ,在涉及国家重大利益和公共安全时应禁止刑事免证特权。  相似文献   

18.
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是我国儒家人文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刑事诉讼法》免除亲属出庭作证义务,是对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的重新审视。通过从我国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的历史演进切入,探讨在我国建立亲属拒证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在我国建立亲属拒证制度的建议,希望能够以此促进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9.
马洪涛 《公安学刊》2003,4(5):39-42
在分析"亲亲相隐"的含义、发展状况及其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进而论证"亲亲相隐"的合理性,指出其符合刑法的伦理功能和期待可能性原则,与刑法的谦抑、人道价值、"非犯罪化"世界潮流及发达国家经验相符合,最后指出在我国当前刑法架构下"亲亲相隐"的设定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论亲亲相隐制度的合理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芹  李国卿 《前沿》2006,(2):116-118
“亲亲相隐”是我国传统法律思想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它在我国汉代到民国时期的法律中都有体现。然而,这一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价值理念,却在当前社会中日渐式微,且在我国现代刑事法律制度中销声匿迹。本文不但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其产生的来龙去脉,还从人性、法律效益、社会稳定三个方面揭示了其内在价值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