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宋代"义利"争辩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娟 《思想战线》2004,30(2):119-123
义利之说被视为"儒家第一义",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义利的二厢关系上,从古到今一直存在争议。宋代在此问题上,曾展开过激烈的争论。一方面是以理学为代表的一派,主张重义轻利,并将这一传统的观点进一步发展为完全不要利而只讲义的惟义主义;另一方面,与之相对的功利学派则主张义利并行,不仅要讲利,而且倡导利。  相似文献   

2.
传统儒家义利观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传统儒家义利观的实用理性倾向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将维护社会秩序作为自己的应然使命,并有利于把握社会秩序与活力之间的关系问题;将义的精神价值追求放在首位,这就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塑造被教育者理想人格,引导其将义作为行为的价值方针和人生的价值目的;在义利观上承认人情化的生活世界又以天人合一的态度实现对义利观的超世俗化,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看到物质利益所带来的幸福,又能享受超越物质利益之后的精神世界所带来的满足感;传统儒家义利观以"和欲"为内在超越之路从而达到义利统一的意义世界,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以义利统一为基点,满足时代之诉求。  相似文献   

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吸收借鉴儒家"大同"思想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传承了儒家"大同"思想天下为公的价值观、公平正义的治理观、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同时,还实现了对传统天下观、平等观、义利观的超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儒家"大同"思想的传承与超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使命与担当,提供了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智慧与方案。  相似文献   

4.
中国儒家关于义利之辨的话题已探讨了多年,在不同的时代,人们赋予它不同的内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发展,人们的义利观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本着对儒家传统义利思想批判和继承的态度,结合当今的具体国情,本文试分析市场经济下义利的新关系及正确对待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刘浩林  陈淑红 《传承》2013,(4):24-25
儒家义利观在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为主体、以血缘关系为本位、以封建等级制为基本政治制度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但其有正面的价值为今天所用。儒家义利观中的"义利统一""见利思义""以义制利""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的思想在当代很有价值,尤其是对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研究背景,通过探寻儒家之"廉"的渊源,从爱国爱民、公平正义、遵纪守法、率先垂范、克勤克俭五个方面具体阐释了儒家之"廉"的思想蕴意.在此基础上,指出儒家之廉"所蕴含的丰富而优秀的思想资源,及在新形势下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现儒家之"廉"的时代化和当代价值转化.  相似文献   

7.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是西汉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说的两句话,两句话出于同一种思想,意思是强调要坚持儒学的义和道,而不必去讲求什么功利。董仲舒所代表的思想,是儒学中关于义和利、道和功之间关系的一种正统观点,在我国两千多年来绵延不绝的所谓“义利之争”中,属于比较保守、同时也是不切实际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在很长的时期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对人们产生影响,直到目前为止,恐怕还有人存在着模糊认识。前不久,一则电视新闻播放大学生的辩论现场,一方主张“正其义而谋其利”,而另一方主张的却正…  相似文献   

8.
王泽应 《求索》2014,(11):25-30
正确义利观的提出是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对外交往与国际关系及其所需要的伦理价值观科学把握和深刻思考的产物,它主张正确认识和处理义利关系,超越狭隘功利论和抽象道义论的局限,将"义"与"利"辩证地结合起来,既坚持义利并重与义利统一的一般原则,又在并重与统一的基础上以义制利、见利思义。正确义利观,就其精神实质而言,是对马克思主义义利观和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科学概括和全面阐述,是中国道德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基元和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对中华民族优秀伦理价值观的全面总结与扬弃,和对人类义利思想合理因素的科学吸收与借鉴。坚持正确义利观,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实现,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构新型国际关系伦理与和谐世界伦理都具有十分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慰 《求索》2012,(2):128-129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诉求之一,这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公平正义"的社会思想。本文从老子"公平正义"思想的哲学基础、道德修养、政治手段、现实保障四个方面进行的挖掘和诠释,以期为当代以和谐社会为核心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源。  相似文献   

10.
义利思想构成了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长期以来,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一直是一个歧义丛生,聚讼纷纭的领域。目前,学术界普遍流行的看法是,孔子重义轻利,他重视行为道义层面的意义与价值,而忽视行为效果与实利。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孔子不是主张重义轻利,而是义利并重的。应该说,这些看法各有所得,但也不同程度地带有片面性。笔者认为,义与利本来就是一个关系范畴,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谈谁重谁轻的问题。事实上,孔子对于义利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有所认识的。在主要记录孔子言论和思想的《论语》中,义利问…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义利学说是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性质和特征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的义利学说无疑属于功利论,但它绝不是狭隘的功利论,它在注重无产阶级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基础上更强调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充满着高尚的道义性。它超越了传统伦理学功利论与道义论的对立,成功实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功利主义和革命道义主义的有机结合。它的问世开创了人类义利学说发展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2.
正确义利观继承了传统儒家义利观的道义优先和义利兼顾法则,但基于以民族国家为基石的现代世界治理体系,正确义利观的内涵和外延均不同于传统儒家义利观,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决定了其适用的范围和对象,并确立了底线意识,这是对于传统儒家义利观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正确义利观以义为先,是在资本逻辑下对于正义的呼唤;强调义利并举,超越了西方唯利是图、利益至上的观念;主张利益共赢,跳出了零和博弈的逻辑。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践行正确义利观,需以道义来构建共同体,以利益来夯实共同体,坚持道义为先,兼顾利益,力求使义利达到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3.
义利问题是中华传统价值观中的根本问题和核心问题。义利之辩在中国持续了几千年之久,各家各派在义利问题上产生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主张,形成了不同的义利观。其中重义轻利的观点是正统儒家在义利选择问题上所持的基本观点和主张。对这一传统义利价值取向进行分析,有助于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弘扬优秀的传统价值观,摒弃消极颓废的思想观念,进而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董仲舒以及宋明理学家二程 (程颐、程颢 )和朱熹。其内容归结起来,主要有以…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取向的形成是围绕"义利"关系的争论展开的。义利问题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的基本问题之一。处于国弱民穷近代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严复,为探求中国富强之路,对传统义利观的偏弊进行深刻反思。严复借用西方科学知识和道德观念对传统义利观进行改铸,提出了"两相为利"、"义利合"的思想。严复倡导的"开明自营"指引了义利观新转向,严复义利观的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蒙意义及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张祖华 《前沿》2012,(13):97-100
义利关系是伦理学最核心、最基本的问题,义利关系在企业中集中体现为道德与资本的关系,探讨义利关系对于道德资本的研究具有基础性意义。本文正是从义利关系入手,以义利关系的四种价值取向为路径,对道德资本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义利统一的道德资本理论逻辑、"义""利""博弈"的道德资本生成逻辑和赏善罚恶的道德资本建设逻辑。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的"德福"思想主要关涉个体道德修为与对自身获益之间的关系。先秦儒家在高扬"义"的同时并不反对"富",普遍重视协调个体与群体关系,明确划分"在我者"与"在天者"。因此,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视野来看,先秦儒家的"德福"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儒家“义利之辨”的实质和现实意义张奇伟“义利之辨”是中国儒学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宋儒朱熹曾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朱子大全集·与延平李先生书》)凡为儒者没有不谈“义利之辨”的。义利之说成为中国哲学突出和富有特色的理论领域。本文拟对儒家义利观的...  相似文献   

18.
"化性起伪"的性恶论和"隆礼重法"的礼法学说构成了荀子内圣外王思想的基本内涵。从"化性起伪"到"隆礼重法",再到"尽伦尽制"的圣王理想,荀子的内圣外王思想不但将儒家的内圣之学和外王之道有机地结合与统一起来,而且还使儒家对道德与政治、内圣与外王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上升到一个全新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19.
国际公平正义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国际公平正义理论、中国"天下大同"的传统思想与当今世界时代特征相结合,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和"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等一系列关于进一步实现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新理念新观点,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为世界各国解决国和国之间的矛盾争端、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中国方案,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公平正义理念和公正合理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徐顺东 《人民论坛》2013,(10):218-219
文章运用史料学、比较学、法学、哲学等方法,以儒家法思想中的典型观念如仁义、德育、中庸、慎刑、无讼等为代表,深入分析了它们与当代法学思想的关系,认为儒家法思想的法理学意义体现在“仁者爱人”、“见利思义”等思想上;儒家法思想对部门法的现代意义包括在刑法立法中应该贯彻“慎刑”的思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