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为改革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维稳工作的本质所在.做好维稳工作,需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法治为引领,推动法治化、科学化、系统化、信息化相互融合,不断提升维稳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一、坚持问题导向,准确把握维稳工作面临的新背景.准确把握面临的形势,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做好维稳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当前,特别要把握好“五个一”:即把握好一个大背景、一个新常态、一个新挑战、一个现实威胁、一个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是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同时,他还强调在维护社会稳定中要正确处理好维稳与维权的关系、活力与秩序的关系、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告诫我们,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要牢固树立科学的维稳观,不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改革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科学的维稳观,包括依法维稳、源头维稳、动态维稳、柔性维稳和应急维  相似文献   

3.
《政策》2009,(9):48-49
编者按:本期《政治建设》栏目,特刊发三篇关于切实做好维稳信访工作的文稿。供各地参考借鉴,以共同努力,进一步做好维稳信访工作。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是发展的生命线。当前我们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同时也是矛盾的凸显期。稳定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维护稳定的极端重要性,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创造性开展工作,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宁波市鄞州区面对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改革发展不断深入、外来人口急剧增加等带来的维稳压力,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维护社会稳定放到全区大局中来统筹谋划、全面推进,呈现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社会稳定是与威权体制密切相联的"刚性稳定",压力维稳是这种"刚性稳定"的维持与运行机制。在实践中,压力维稳面临着利益冲突加剧、维稳政策偏差、信息技术发展、维权意识增长等多方面的挑战。当前,维稳必须要有新思维:维权是维稳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变刚性稳定为韧性稳定,变静态稳定为动态稳定,变"维稳"为"创稳"。  相似文献   

6.
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对改革发展成果的有力巩固。新的稳定观应当是韧性优于刚性、动态优于静态。形成动态、开放、积极、韧性的稳定观,必须推动堵截式维稳向疏浚式维稳、运动式维稳向法治式维稳、被动式维稳向主动式创稳、刚性维稳向刚柔并济维稳四个维度的转型。推动维稳模式转型升级,要统筹全局思维、超前思维、底线思维,坚持问题意识,把握民意导向,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相似文献   

7.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社会风险急剧加大,社会稳定形势严峻。中国要有效地防范大规模的社会动荡,需要一系列社会改革。一是要走出稳定思维的误区,建立维稳缓冲机制;二是以县政改革为突破口,建立基层公共服务型政府;三是建立合理的社会利益表达和博弈机制。  相似文献   

8.
<正> 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在当前稳定形势异常复杂的情况下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识稳定工作,切实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硬任务,把第一责任落实到打击、防范、控制等环节,形成打防控一体化的维稳长效机制,确保社会政治大局持续稳定。深刻认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新疆分裂和反分裂的斗争由来已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伴随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工作面临诸多新挑战,尤其是金融、房产、环保、涉毒、劳资、互联网等领域的维稳工作更是不可轻视。为此建议:一、搭建平台,构建合成维稳的工作格局。提升维稳综合能力的关键是统一认识、形成合力。维稳工作点多、线长、面广,仅凭公安机关打击和信访部门息访还不能治本,只有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各部门协作配合,合力化解矛盾纠纷,形成维稳工作"一盘棋",才能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矛盾凸显期,维护社会稳定是各级政府部门的第一要务。维护稳定,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深圳市福田区从创新组织管理、运作模式、工作方式、考核形式入手,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基层维稳工作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而为维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正>美国一方面以国家力量发展和应用大数据,加快产业链升级和高新技术的普及;另一方面通过市场配置维稳经费和资源,利用市场竞争和淘汰机制催生成本、效率和效果最为显著的维稳方式大数据是信息技术的新热点,其发展与应用有助于优化公共服务模式、提升社会安全保障能力与应急能力。美国作为全球大数据领域的先行者,在运用大数据手段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已先行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以之为标杆,分析其典型做法,有助于我国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进一步做好维稳工作。  相似文献   

12.
法治、维权与维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进入改革攻坚期和社会稳定风险期,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具有必要性和正当性。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的实质是维权。法治是维权与维稳的结合点。通过法治实现维权和维稳的统一,要求政府依法办事,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行使权力,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要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要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要树立法治底线,不能突破法律底线维稳和维权,同时要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也就是要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一体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相似文献   

13.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村社会稳定研究是"三农"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既有研究为基础,分析学者们在农村稳定形势变迁,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政府的农村稳定观、维稳思路以及维稳方式,农村社会维稳的完善对策等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文章认为,现时农村社会矛盾实质上是农民之间以及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已有的从政治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视角出发所进行的研究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但缺乏法学的研究视角是农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的一大不足。法律机制作为规范人们行为和定纷止争的调节器,应该在农民表达诉求、调解利益冲突中发挥核心作用。后续研究应该在关注农村社会稳定现状的基础上,反思现有的维稳方式和维稳思维,探讨农村依法维稳的主要障碍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农村基层稳定是全国稳定的重要基础。维稳工作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村一级是我国各级组织的最基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维稳工作的各项措施最终需要在村一级得到贯彻落实。基层稳,则社会稳;基层安,则社会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村级维稳工作是我们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5.
钟春云 《当代广西》2012,(24):34-35
综治维稳工作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薄弱环节也在基层,怎样解决基层综治维稳难题?位于三省区交界处的贺州市,创新和探索信访代理、省际调解、警务改革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新举措,将矛盾隐患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走出一条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子。  相似文献   

16.
舒航 《政策》2013,(10):77-78
<正>当前,我国仍处于改革攻坚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各种深层次矛盾相互交织叠加,维护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复杂。形势的变化与发展对维护稳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创新维稳方式,才能更好地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一、从"西医"向"中医"转变。一是处理好除症"与"治病"的关系。俗话说,西医快,中医好。西医在消除症状上的确见效快,但由于受诊断方  相似文献   

17.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利益关系趋于多元、社会矛盾日益增多、治安环境更加复杂。宁波市象山县西周镇在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下,党委政府将维护稳定作为基本要务,镇村干部将维护稳定作为履职内容,企业单位将维护稳定作为社会责任,村居群众将维护稳定作为自发行为,公安机关将维护稳定作为首要职责,实现了经济逐年攀升。社会日趋稳定.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良性循环。因此,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公安机关必须主动融入发展大局,充分发挥维稳主力军作用,积极推动党政主导维稳工作,大力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唱响维护社会稳定“大合唱”。  相似文献   

18.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在总结长期以来政法维稳工作经验教训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维护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和谐稳定的治本之策,也是全面推进政法维稳工作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9.
<正>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大会,总结自去年"7·5"以来自治区各单位选派干部下基层开展维稳工作的经验,表彰在维稳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个人。这对于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维稳工作成果,为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我代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体维稳工作队员致以新春的祝福和亲切的问候!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大调解是一种"稳-维稳"的模式:以"稳定"为目标,以"维稳"为手段的解决矛盾纠纷的方式。它是首先在基层实践中出现,然后由中央向全国进行推广的一种解决矛盾纠纷的方式。大调解以多种力量参与、灵活多样的方式满足了解决社会转型期矛盾深刻而复杂的要求,有其产生的必然性。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大调解只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维稳模式,中国最根本的维稳出路还在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