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9 毫秒
1.
梁启超对地理与历史的关系一直较为重视,不过前后的认识有所变化。大体而言,早年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他视地理环境为一种客观存在,认为其仅为历史发展提供不可改变的物质条件。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通过考察地理与学风之关系,更深入地认识到地理环境可以"陶铸"学风,是构筑文化传统的重要因素,因而将之视为文化史书写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梁启超对地理环境与历史之间关系的不同论述,主要是由于其史学取向的变化所导致。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     
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提起“康梁”之名,世人都有如雷灌耳之感。但是,说到中国现代哲学史,人们可以把康有为略去,梁启超却不可不提。原因在于梁启超的哲学活动和思想有着跨越中国近、现代哲学的特征,而这又得力于梁启超的思想方法和治学性格。这一点,他自己作了清楚的说明:他与“康有为有最相反之点,有为太有成  相似文献   

3.
<正>一、先秦儒家与浙江人的自强不息精神"自强不息"一语,出自《周易·乾卦·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914年冬,梁启超先生到清华大学讲演,讲题为《君子》,对此进行了解释,他说:"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刚毅,虽遇  相似文献   

4.
<正>具而言,这是指清末立宪运动时梁启超的政治学和民初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的政治学。如果《新青年》的政治学成为20世纪一百年来的政治学主流,那么,梁启超的政治学因其梁氏"保皇"之名,早已被历史亦即一百年的革命史弃之如敝屣。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一战后考察欧洲,在归国后发表的《欧游心影录》一书中提出了欧洲文明破产论,自此被纳入文化保守主义阵营而被指斥为时代的落伍者。但是,如果从启蒙观念的视角细致考察梁启超"四步走"的中国文化重建方案,则发现理性、批判、自由等自西徂东的启蒙运动关键词,成为他中西文化融汇以建构中国新文化的核心观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梁启超不但是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而且在对中西文化批判与择取的理性、审慎分析上,比之当时的文化激进主义者亦不遑多让甚有过之。  相似文献   

6.
清末梁启超通过办报著书等趋新宣传活动,重新形塑了近代中国的阅读文化,为一众读者提供了可供选择吸收使用的大量新式思想资源。他虽然一度倾向革命,但最终仍归于坚持保皇和立宪一途,不过其文字宣传所起的作用却被视为"亡国之媒",助推了近代中国革命浪潮与舍旧谋新崇拜的勃兴。为此,康有为、严复、梁启超等人都对清末民初这段历史及其间梁启超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检讨和反思,并从不同角度反省了当时新学译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造成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7.
刘立祥 《湖湘论坛》2008,21(5):51-53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主将。他的散文成就为世人称道,但其诗词创作却鲜为人知。其实,梁启超的诗词创作也是富有成果的,其中反映儿女之情和述志抒怀的诗词作品,更值得品味。  相似文献   

8.
<正>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终年56岁。2月17日,北平、上海两地同时举行公祭活动。对于梁启超的离去,国民政府的态度非常冷淡。梁启超早年一度与孙中山关系密切。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流亡海外,成立"保皇会",试图营救光绪帝,以恢复变  相似文献   

9.
史源 《政策瞭望》2008,(4):56-56
龚自珍在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不仅是以诗文名世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启蒙思想家。梁启超曾给予他高度评价:"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  相似文献   

10.
易胜  黄跃红 《求索》2007,(3):227-229
梁启超是活跃在中国政坛、学界三十余年的一代风云人物,被称为“新思想界之陈涉”。晚年他摒弃政务,专心向学,著作等身,建树颇丰,成为新旧交替时期学界泰斗和文化重镇。梁启超学术活动丰富多彩,经世致用,其治学方法最重科学精神,开启了中国学术史研究之新路。对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梁启超堪当少数几位奠基者之一,又是难得的思想启蒙者,导航人。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自接触西学后即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又大量摄取由日本明治以来思想界译述的西方思想,在政制观上愈趋激进,由君主立宪而变为民主共和。然而1903年访问美国后,他的政制观发生转向,由民主共和退而为开明专制。对于美国的观察是梁启超政制观转向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一方面发现美国的民主政治存在诸如庸才当政、选举浪费与贪黩公行等弊端,已经实行民主共和制度的美国亦走向了中央集权的帝国主义道路;另一方面,他发现文明程度远超出本土的美国华人社团仍然保持部民观念与村落思想,未能融入美国而形成完整的国民观念。基于上述观察而发生的政制观转变,是梁启超对美国与中国历史经验比较及当时历史情境因素"前后左右"纵横考察后通观审慎的理性判断,更是基于爱国救国宗旨下不得已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正"立身求作万矢的,著论当为百世师。"这是梁启超在学术上的追求。作为曾对中国近代历史走向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一位大师,梁启超在探求中国社会改良道路之外,在治学为师方面同样辉耀后世,被称为"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人生最后的36年间,每年平均写作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其思想、文风对中国近世之文化走向启迪  相似文献   

13.
道德建设是人的现代化的中心环节,改造国民道德是梁启超伦理思想的根本任务。在具体展开对中国旧道德进行变革和重构时,梁启超采用对传统道德的现代性转化和对西方道德价值的批判性引进两种方式,即梁启超所谓的"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和"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为近代中国新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借鉴,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启蒙意义,而且对于当代中国道德生活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章学诚(1738-1802年),字实斋,号"少岩",浙江绍兴府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年间进士。他不仅在史学、目录学、校雠学等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方志学上的贡献也十分突出,被梁启超称为我国的"方  相似文献   

15.
於世海  何叙 《求索》2011,(11):171-173
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开拓者,对中国法学做出了杰出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法学思想是中国法制迈向现代化的明镜,给人以深刻启迪。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梁启超是中国最早较为系统接受和介绍欧美近代法学思想的人,其法学思想和实践也是伴随维新运动而展开的。梁启超教育法学开启了近代中国之“新民”教育,为国民思想之开化和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之立法点亮了启蒙之灯,其体育法学思想更是为近代中国国民性之重建做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梁启超从不同角度阐述并提出了诸多教育法学思想,成为当代中国教育法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渊源。  相似文献   

16.
金振中  方军 《当代广西》2014,(14):59-59
正1915年8月14日,袁世凯授意筹安会六君子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胡瑛、李燮和著文鼓吹帝制。梁启超立即意识到这是帝制复辟的序幕。梁的学生、时任袁世凯参政院参政、将军府将军、全国经界局督办蔡锷秘密到津,会晤梁启超,共同商议发难,他们选择云南为首先发难之地。梁启超于8月22日,怀着不忍坐视袁世凯及六君子"鬼蜮出没,除非天夺吾  相似文献   

17.
杨雄琨 《长白学刊》2008,(2):123-125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名出色的翻译家。他在翻译方面的成就,可以概括为:大声疾呼,倡导翻译;译介政治小说第一人;提出"翻译强国"的著名论点;确立译书"当首立三义;"主张由日文转译西文;通过译介倡导"小说界革命;对佛经的翻译与研究;阐述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之影响。因此,他不愧是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倡导者和先驱者。  相似文献   

18.
声音     
<正>"我们祖孙三代都是失败者。"——10月28日下午4时许,梁启超之孙、梁思成之子,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协会创会会长梁从诫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世纪坛医院与世长辞,他生前曾悲观的评价他们祖孙三代说。  相似文献   

19.
徐悦超 《长白学刊》2012,(3):160-160
《中国历史研究法》是梁启超多年研究历史的治学积累.他在《自序》中说:“蓄志此业,逾二十年.”梁启超涉猎东西方史学著作,结合中国史书的过去和现状,使《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得到系统整理,其条分缕析,言简意赅,有理论,有方法,有例证,有判断.其中许多治史经验和精辟见解对今日之治史者仍有很大启迪,譬如关于中国史的意义之谈.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的最初几年,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视为梁启超一生中的黄金时期,但研究者予以肯定的,则多是他在启蒙宣传方面的巨大作用。然而,如果从研究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之关系的角度着眼,我觉得,此时期所以成为梁启超一生中的黄金时期,主要还因为他立足中国现实,广取西学精华,提出了其颇具特色且略成体系的国家民族主义思想,成为宣传近代资产阶级民族意识,提倡民族主义救国的早期杰出代表,并因此影响了与他同时期的几乎整整一代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