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发展女性学--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高等院校开设女性学课程意义的分析,阐述了高等院校开设女性学课程,开展女性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总结该校女性学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高等院校开设女性学课程及推进女性学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为了搭建“国内外、跨学科、多层面”交流的平台,让更多的同行分享女性学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体会、经验和成果,推进女性学教育事业发展,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于2006年9月17-18日在北京举办了“女性学专业与课程建设”国际研讨会。会议共收到论文50多篇,来自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的70多位女性学教育专家、学者和嘉宾出席了本次大会。代表们围绕“女性学专业与课程建设”主题,采取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的形式,就女性学课程的意义、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女性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的实践教学及等议题…  相似文献   

3.
2006年6月24日至25日,由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性别研究中心和性别研究课程、韩国启明大学女性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女性与教育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百余名学者和妇女工作者参加了会议。在讨论中,专家学者针对“各层次、各类别的女性教育问题”、“女性教育的现实状况与未来前景”、“高等院校的女性与女性学教育”、“女性教育理论与学说”等议题进行了多侧面、多视角的探讨,带来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一、女性教育面临诸多新问题与会许多专家学者意识到,社会的变迁,科技的发展,诸如网络、传媒等新工具…  相似文献   

4.
关于高校女性文学课程建设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大陆部分高校开设的女性文学课程将性别范畴引入文学。与一般文学类选修课相比,这门课程有其独特之处:它在性别与文学的交汇点上把握课程内容,使之成为女性的、文学的、文化的有机结合体。三者的具体关系或可表述为:以女性为主体,以文学为本位,以文化为基石。  相似文献   

5.
艺丹 《前沿》2002,32(6):72-75
“五·四”女作家群由步入文坛时的“问题小说”到以“爱”为主题的创作 ,表明她们的创作视角由社会转向了表现女性自我 ,女性主体意识由对外的追求转向对女性自身的审视。作品中的人物不愿再做封建家庭的奴隶、任人宰割的羔羊、为人刀俎的鱼肉 ,女性主体意识开始在“五·四”女作家群的创作中觉醒。从“五·四”女作家群的创作我们看到 ,“五·四”新女性们不顾社会、家庭的阻挡 ,勇敢地为实现作为“人”的价值 ,迈出了蹒珊的第一步。这蹒珊的第一步为日后女性主体意识走向全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是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的鼻祖。对吉尔曼的小说进行整体考察,可以发现:她的创作经历了从解构“他乡”(男权社会)到建构“她乡”(女性乌托邦)的转变,或者说,从以揭露和解构为主的现实主义,走向了以规划和建构为目标的乌托邦主义写作。这使她成为树立女性乌托邦典范的枢纽人物,其对于现代女性乌托邦文学的影响可谓深远。同时,这一转变也充分显示了吉尔曼女性主义思想的前瞻性,她预见性地实践了后现代女性主义所倡导的女性主义文学之目标,即:击破、摧毁、预见与规划。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本学科理论研究的广泛和深化为基础,以学生的需求为前提条件,以教师积极主动的教学为决定性力量,在国际基金的推动下,近几年来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的课程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今后的几年中,开设女性社会学及相关课程的高校将不断增加,课程的设置将出现综合化和专题化的两向发散现象,学科化程度进一步增强;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将更注重合作化和组织化运作,女性社会学教学网络的建设将得到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再论"母系制"、"母权制"与女性社会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多认为在母系社会里,女性具有支配性的地位,即所谓的“母权”。从世界史、人类学的视野来看,母系制与母权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母系制社会并不必然地导致母权的出现,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是由母系制这一单纯的世系因素决定。  相似文献   

9.
由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主办的全国"高校女性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于2001年4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24所高校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紧紧围绕着"女性学学科建设"这一主题,分别就"女性学学科建设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女性学学科定位"、"女性学学科体系建构"、"女性学课程与教材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我校“犯罪心理学”课程于1998年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重点课程”,是我校当时仅有的4门“省级重点课程”之一。因此,学校和各任课教师都十分重视该课程建设。自成为“省级重点课程”以来已有7年多时间了,应该说,“犯罪心理学”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正在创造条件争取再上一台阶。作为该课程建设的负责人,着重从该课程的教学体系创新方面谈谈体会。一、优化教材体系(一)自编配套的主教材、辅助教材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应用而编选的材料,主要有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等。教材是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教学内…  相似文献   

11.
《监狱执法文书》课程属于应用写作学科,同时也是一门专业性十分强的专业课。其学科的设置目的,旨在培养学员的专业应用写作能力和执法办案能力。在教学中坚持“讲练结合,以练为主”这一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形成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新局面。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实践同学员专业能力的培养提高相适应,得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大练兵”给警体课教学带来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要阐述了"大练兵"活动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指出了"大练兵"给警体课教学带来的启示,提出体能课应加强短距离冲刺跑和短距离往返跑能力的教学;散打课和射击课应加强实用性教学;查缉战术课应遵循"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围绕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题,紧密结合探究式学习方式和物理学科特点,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探究模式教学"的程序及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实验探究、信息收集-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同时还阐述了在教学中保证"科学探究模式"顺利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以培养能力为首要任务,改革《经济法》的考试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要突出“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而考试内容、考试方法的改革将直接影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经济法》是我国高等职业财经类院校中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这门课程的考试更要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多年经济法教学的经验,笔者以为对《经济法》课程的考核采用“开卷测试”的方式不失为一项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5.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面向应用培养学生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公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本着“突出公安特色、面向实战、面向未来”的思想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文章主要介绍了公安院校面向公安应用构建的课程体系和主要课程内容概述,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跆拳道近几年迅速在各大高校风靡,白色的道服,黑色的腰带,飘逸的身姿,吸引了众多学子.高校开展和推广跆拳道这项运动,旨在用它的"礼仪、廉耻、克己、忍耐、百折不挠"的精神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我院不断深化体育课程改革,面向在校学生开设各类运动项目体育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本文对我院开设跆拳道课程的作用和价值进行了探析,试图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选取《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对山东大学2006级全体新生(6976人,男4378人,女2598人,年龄17—20岁)进行了测试结果分析,探讨两量表间的相关性。经研究发现心理健康量表的12维度与人格量表中的活跃、坚韧、处世态度、重情相关性较大;从典型相关所提取的七对典型变量来看,这七对的典型相关系数都是显著的,且前三对典型变量贡献率较大。《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与《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弄清了什么叫生产力,并不等于弄清了什么是先进生产力;弄清了什么叫文化,并不等于弄清了什么是先进文化;弄清了什么叫利益,并不等于弄清了什么是根本利益.要当好"三个代表",首先要弄懂弄通什么是先进生产力,它有什么发展要求;什么是先进文化,它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什么是根本利益,怎样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已经造就了一批先富群体,今后如何通过公平促效率,推动大多数人后富,这将是一个大政策.缩小差别重在启动后富,通过"无壁垒竞争"、"透明招标、公开竞赛"等制度的构建,锻造"后富机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人们对“80后”的认知中,存在着“过山车”般大起大落的现象。这与成人社会的认知障碍有着直接关系。成人社会的认知障碍,主要与“80后”的独生子女身份、改革开放以来种种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成人社会期待回报的心理等等有着直接的关系。要准确认知和把握“80后”的特征和特质,成人社会必须加强对“80后”和新生事物的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