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朱虹  吴楠 《前沿》2008,(1):41-43
通过追溯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理论来源,揭示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革命性。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本质是经济关系、市民社会的结构要素是社会组织、市民社会应建立在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高度发达基础之上的观点,对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社会活力问题,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中国的后现代化进程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性特征。我国关于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没有对和谐社会理论进行专门论述,但是从其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构建的有关论述中,可以发现其对和谐社会基本理论的明确阐述。分析与研究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工作中,存在诸多认识上的误区.它们分别表现在和谐社会的基本属性、构建体系、构建内容、构建方法、构建前景等认知领域.比较突出的认识误区是: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一般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建立福利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无原则的妥协退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是遥不可及的.针对这些认识误区,我们必须排除思想障碍,进行全面考察、分类辨析.  相似文献   

5.
和谐是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构想中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是以思想批判为逻辑起点,坚持科学与价值的统一,以科学维度为理论支撑、以价值维度作为对未来社会设想的最高要求。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涉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作为党和政府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行政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司法行政机关承担的社区矫正、法制宣传、律师、公证、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方面的工作,都和构建和谐社会密切相关,对于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应处理好执政理念方面的基本关系,着力破除执政理念方面的误区,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的执政理念。一、处理好发展目的与发展手段的关系,破除功利主义执政观的误区,树立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执政观。社会和谐既是一种普遍的理想追求,又是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必须防止功利主义的误区。作为社会发展观的功利主义,就是急功近利,把经济增长当成发展的唯一目标,不惜用牺牲人民群众利益为代价,颠倒了发展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其结果是经济虽增长了,社会却失去了…  相似文献   

8.
民族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局,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毛泽东关于民族平等、团结的思想,对于实现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胡锦涛总书记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正确处理好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的关系,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指出,要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构建和谐社会与宗教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以人为本和人性化思想的表现。作为传统文化的宗教,  相似文献   

11.
叶裕惠 《桂海论丛》2005,21(3):24-2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需要从各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理性上去深化认识,从中找出规律以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进行。文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深远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必要条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需要处理好十大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承实践不断促进理论创新,形成的两大理论成果就是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其价值取向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的指导,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落实,集中全社会之力,多方协调共同建设,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14.
社会冲突理论及其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长安 《桂海论丛》2006,22(6):11-13
社会冲突虽然导致了社会不和谐,但它也具有对社会的维持与整合的积极作用。一定程度的社会冲突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分析和研究社会冲突理论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社会发展的“生存论转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本体论基础;“类生存原则”、“个体性生存原则”以及“共生性生存原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三位一体”的建构原则;这一建构原则在实质上就是生态和谐化与和谐生态化的逻辑互动。  相似文献   

16.
许珍芳 《桂海论丛》2006,22(3):28-3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和谐,关键是通过认知社会成员的心理状况,及时调整相关政策措施,满足人们的合理需要,解决所存在的社会问题并干预或消解不良社会行为的发生以及通过激励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行为,塑造积极健康的社会心理,在社会心理认知的基础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瞿秋白在批判旧社会、旧民主革命的过程中,产生了对构建一个民主平等、能够涵养爱心和诚信、人人都能参与社会利益分配的"新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在新俄考察期间,认识到真善美的理想社会,在于能够满足群众的实际需要,物质与精神的协调;回国后,提出构建未来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文明的理念,主张改进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对构建这一和谐新社会的途径进行了初步探索。这些认识和探索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理论遗产。  相似文献   

18.
杨玉成  孙峰 《桂海论丛》2005,21(4):28-30
经济制度伦理对于促进社会生活的健康运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要充分发挥经济制度伦理的功能作用,必须注重经济伦理的制度建设。要从制度出发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消除制度障碍,促进公平竞争环境;调整社会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利益结构,建立具有均衡性的利益制度与机制,以建设一个公正、和谐、充满活力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李建良 《桂海论丛》2007,23(2):39-41
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一个迫切的任务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协调好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垄断行业的高工资高福利有违起码的社会公正,不利于社会各阶层间的和谐,必须通过政府规制的改革对垄断行业的不合理利益加以调节,以促进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经济增长理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理论反映,源于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的经济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同时也探索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问题.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的建立强调科学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劳动分工以及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是,发达国家经济学家自身存在的认识论缺陷使其不可能科学完整的建立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