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李鹏 《电子政务》2012,(11):37-43
阐述了美国电子政务技术演绎模型的由来及其研究进展,以及信息技术与电子政务技术的差别和政务技术、行政组织、制度安排三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分析了美国电子政务技术演绎模型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电子政务技术"和"信息技术—制度安排"两个维度上,其研究局限性则主要体现在学术研究视角、组织能动性作用、跨文化情境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国电子政务技术演绎的分析维度及研究路径:从电子政务技术、行政组织结构关系、相关制度安排三个分析维度推动电子政务技术演绎模型本土化发展,并加强电子政务网络、行政组织网络、制度因素三个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朱多刚 《电子政务》2012,(12):114-121
概述了当前电子政务采纳研究的现状:主要关注初始采纳问题,对电子政务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研究尚不多见;基于TAM(技术采纳模型)、DeLone和McLean的信息系统成功模型,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收集了116份有效样本,采用逐步回归的方式验证假设,并分析了影响公众持续使用意向的因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网站信息质量对公众持续使用意向有显著影响,其中,感知有用性是决定公众持续使用政府网站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公众对电子政务信任的影响因素与影响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梳理以往电子政务信任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公众参与动机和意愿、服务质量感知及公务员信息素质对公众电子政务信任影响的三个假设,进而构建了公众对电子政务信任影响机理的概念模型。在对陕西省82个县级行政区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分析方法,首次定量考察了公众参与动机和意愿、服务质量感知及公务员信息素质三个变量对公众电子政务信任水平的影响强度和影响路径。结果表明,公众参与动机和意愿对公众电子政务信任影响最强烈;服务质量感知和公务员信息素质对公众电子政务信任影响依次减弱,且服务质量感知可通过公众参与动机和意愿间接影响公众对电子政务的信任,公务员信息素质亦可通过服务质量感知间接影响公众对电子政务的信任。因此,在公众对电子政务信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加强公众参与动机和意愿的调动与培育,并加强电子政务服务质量感知效果的提升,同时积极提高公务员信息素质。  相似文献   

4.
推进电子政务与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型政府和高效型政府的建设要依赖于电子政务的推进.在分析国外电子政务建设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建设发展阶段和行政效率及行政成本之间关系模型.以安徽省电子政务建设的实例,分析了模型的有效性和模型的使用问题,并结合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根据服务质量理论,从技术和结果、功能和过程要素角度,并结合电子政务服务内容,对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要素进行了识别;在此基础上,引入卡诺模型,分析了对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要素进行定性分类的方法和过程,为提高电子政务服务质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系统分析方法对电子政务的投入和产出进行了分析,在电子政务的投入上,从技术平台和组织结构方面做了分析;在电子政务产出上,从G2G、G2B、G2C 3种电子政务服务模型上做了分析。并对分析的结果在内容上做了框架性的目录整理。  相似文献   

7.
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应用不断涌现,深刻改变了电子政务发展的技术环境和条件,同时对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了技术支撑。以河南省为例,阐述了电子政务云服务平台的建设需求;构建了云服务平台功能模型和技术架构;分析了云服务平台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电子政务可以简洁地定义为: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崭新政务形式。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崭新政务形式是指能够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潜力,极大提高政务质量和效率的政务模式。电子政务是涉及到信息技术和公共管理的综合性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从各种角度和层面对电子政务进行分析和研究,给出相应的理论参考模型,有助于我们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电子政务这门科学,用于指导我们在实际环境中建设电子政务的实践。本文就电子政务的宏观模型、服务模型、体系模型、网络模型、业务…  相似文献   

9.
界定了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质量的概念,厘清了电子政务服务与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关系,两者之间最大区别在于包含的范围和内容的差异。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研究成果的梳理,分析目前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国际学者主要基于网站自身质量和公众满意度进行研究,已有研究比较全面,但相关研究只涉及核心内容的一部分,比较分散;国内学者主要基于理论提出模型,缺乏实证研究,借鉴意义不大;总体而言,国内外尚未建立一套被公认具有通用性的基于公众视角的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最后,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模型等方面提出未来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质量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首先指出了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介绍了IT治理的基本知识,并阐述了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引入IT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最后对电子政务建设中IT治理实施的实际困难、实施方法、应用模型、工作流程以及未来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影响电子书App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基于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ECM-IT)和扩展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EECM-IT)的概念模型。为验证该模型,收集了324份有效样本数据,使用SPSS 26.0和AMOS 26.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满意度以及沉浸体验对用户的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愿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期望确认度也对满意度、感知有用性以及沉浸体验产生了正向显著影响。满意度还对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产生了正向显著影响。研究结果为开发者和营销团队制定策略,提高电子书App用户满意度并促使他们持续使用该软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电子政务的发展在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电子政务的评估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虽然涌现出不少专业的电子政务评估机构和科研机构,但评估重心的指向多聚焦于政府门户网站,评估指标的单一性使得评估结论缺乏综合性和代表性。通过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多角度研究,总结了我国现阶段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弱点和瓶颈;创造性地提出了多维立体结构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双棱柱模型;进而设计了与之相配套的三重指标体系,旨在通过该模型的分析引起对电子政务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对电子政务概念的深化认识,定义并详尽论述了电子政务业务框架的概念、定位、作用和设计原则;对北京市电子政务业务框架设计实践进行了案例分析,概述了该业务框架的电子政务业务目标和业务域模型。  相似文献   

14.
电子政务资源整合与电子政务畅通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生 《电子政务》2007,(8):19-23
通过分析我国电子政务和国外电子政府之间的差异,得出由于这些差异导致我国现阶段电子政务建设不可避免地出现由各部门主导的分散建设再到资源整合的过程;提出了以应用过程整合为核心,带动技术资源整合和数据资源整合的资源整合模型;以广东省电子政务畅通工程为例,介绍电子政务资源整合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5.
基于战略对应的电子政务成熟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节  曾伟 《电子政务》2008,(11):55-61
现有的电子政务成熟度评价方法普遍存在着技术偏见.全面的电子政务成熟度评价应该既包括对网站表现和功能的评价,又包括对政府内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能力的评价.依据电子政务的本质特征,在构建反映电子政务中战略、组织、流程和技术协调发展关系的电子政务战略对应模型的基础上,借助平衡记分卡这一绩效评估和战略管理工具,建立了电子政务成熟度评价模型,提出了电子政务成熟度发展阶段的划分思路,试图达到全面评价电子政务成熟度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秦浩 《电子政务》2012,(8):91-94
介绍了《电子政务行政生态学》一书的内容架构及其遵循的"理论—方法—实证—政策"的思路脉络,认为该书首次从行政生态学的独特视角对电子政务进行了系统研究,拓展了电子政务的研究领域。重点评述了该书对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一个突破、两个创新、三个探索":一个突破是指建立了电子政务与行政环境互动分析的理论框架;两个创新是指在电子政务基础理论研究上有创新,也在实证和应用方面进行了创新,开发出一套可用于实证研究的、可操作的电子政务测评方法;三个探索则是指构建了电子政务发展推动"政务变革"的五阶段模型及其相匹配的阶段性策略,对当前一些主流观点进行了认真的再思考,将中国电子政务放在全球化的宏观背景和历史发展的动态演进中权衡电子政务的各种策略组合。  相似文献   

17.
以国内外关于电子政务接纳问题的研究性论文为对象,从国际比较分析的视角对论文的基本特征、理论基础和重要发现等方面作了系统梳理和对比分析,揭示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探寻了今后研究的努力方向:作为一个国际性的研究议题,电子政务接纳问题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外的研究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系统性和累积性,国内的研究则比较零散和碎片化;如何构建出一个适合中国电子政务的实际情景的分析框架和解释模型是亟需拓展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业务整合是组织间实现业务互操作的基础,也是电子政务服务的必然要求和必经阶段。对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部门业务整合水平进行测评是掌握与提升其业务整合水平的第一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构建电子政务环境下中国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业务整合水平测评模型。并基于全国38个调查点、12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860份问卷数据,应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方法,对模型的结构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电子政务环境下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业务整合的水平,为电子政务服务建设的有效管理提供了方法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从探析支撑保障体系的概念入手,分析得出电子政务支撑体系应由"技术、基础设施、产品、资金和用户对电子政务的内在需求"等构成,电子政务保障体系要素有"组织、人才、法律环境、标准和管理制度",电子政务支撑保障体系应具备完整性、异步性和可变性。最后,探讨了电子政务支撑保障体系建设的着力点,认为应从几个方面开展:正确看待电子政务得失,认真做好要素分析,关注电子政务生态环境变化,利用信息技术扩散规律分析电子政务需求变化,从阶段分析确定电子政务建设重点,从比较分析中寻找薄弱环节,关注国家战略指向,从能力建设与绩效评价模型中找出建设重点。  相似文献   

20.
我国面向公众的电子政务需求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需求的角度出发,提出并建立面向服务对象的电子政务需求内容调查体系和统计识别模型,并对电子政务用户(包括企业和公民)的最终需求信息进行采集.从地域、行业、年龄的角度对目前我国公民的电子政务意识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了影响我国公众的电子政务需求的因素,并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研究中理论与实证相结合,采用了头脑风暴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