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封建社会、半封建社会里。武侠小说对封建制度是基本认同的。对明君、贤相、清官等“健康力量”是热情歌颂的。武侠小说所谴责的只是贪官污吏、豪绅、恶霸。武侠小说未曾主张造反。更未曾鼓吹革命。但是封建统治者却并不领情。正统的主流文化鄙视武侠小说。排拆武侠小说。甚至查禁武侠小说。因此。武侠小说只能在边缘化状态中生存。  相似文献   

2.
李京 《桂海论丛》2010,26(5):16-20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学说,但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政权都是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所取得,因而在传统意义上一般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关于革命与斗争的理论,于是马克思关于和谐社会思想长期被深度地遮蔽起来。廓清我们党从"革命马克思"向"和谐马克思"重大历史转变的脉络和走向,澄清曾经被历史误读"革命马克思"的传统认识,重新认识马克思和谐社会的思想本质,重塑当代中国"和谐马克思"的核心价值取向,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赖晨 《协商论坛》2012,(2):50-51
邓小平爱看武侠小说,尤其爱看金庸的武侠小说;而金庸在邓小平"落难"时,曾撰文盛赞邓小平。1981年7月18日,邓小平接见了金庸,相见甚欢。不久,金庸武侠小说在大陆"开禁",成为畅销书……邓小平睡觉前爱看金庸的人、武侠小说邓小平曾坦言:"我读的书并不多。"他没看过马恩全集、  相似文献   

4.
在武侠小说里,金庸先生对"天下"更多地注入了一种伦理的、历史文化的元素。金庸武侠小说的地理历史文化政治语境,使小说有了成为一种新认识的文化的可能性。武侠不是一种情绪,它是一种文化,它最撼动人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电视传媒对金庸武侠小说的传播和诠释,意味着一个文本被夸大时代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作者与读者第一互动的文学意义的结束。  相似文献   

5.
由于受对义和团"野蛮暴力"与革命党激进革命的反思、外来文化的深入传播、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等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辛亥革命时期兴起一种"文明革命"思想。革命派汲取改良派某些合理观点,在"文明革命"上达成共识,并在革命实践中运用之,使辛亥革命成为一次"平和"的革命。由于革命史观的话语垄断、革命的胜利果实被篡夺、部分官僚在革命中的政治投机等原因,学界对"文明革命"的评价甚低,对此需重新审视辛亥革命时期的"文明革命"。  相似文献   

6.
中国革命历史是社会大众建立共识、强化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的根基。当前,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以"价值中立""碎片化叙事""娱乐恶搞"等手段解构革命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人们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消解了革命文化的严肃性。对此,我们应夯实理论、扎实史实、联系现实,增强革命文化的感染力,让革命历史更鲜活。  相似文献   

7.
宋巍 《前沿》2009,(8):184-186
“江湖”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逐渐虚化的过程。从现实中的江湖社会到作品中的江湖世界,从地理的江湖到小说中的江湖,江湖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被大大削弱了,而保留了非主流的边缘人的疏散痕迹,从而为武侠小说的虚构提供了足够的想像空间。唐代武侠小说中创造的江湖世界,为后来武侠小说中的江湖奠定了基本格局,例如,江湖奇遇、江湖道义、江湖恩怨等,都成为后世江湖描写不可或缺的元素或母题。  相似文献   

8.
从科技角度看,人类历史是一部创新史。到目前为止,全球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其中两次是科学革命,三次是技术革命。如果翻翻这段历史,你会发现五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而依靠科技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创新发展模式,是摆脱危机的根本出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被认为是1930年经济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危机,这是否意味着又一场新科技革命即将到来?科技革命源于两种驱动。第一种是现代化进程强大需求的驱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末,以伽利略、哥白尼、牛顿等为代表的科学家在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带来了第一次科学革命;18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以蒸汽机发明应用及机器作业代替手  相似文献   

9.
《新东方》2016,(1)
笔者通过叙述王文明、冯白驹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两次革命低潮时上母瑞山坚持艰苦卓绝的斗争,两度保存革命火种,确保琼崖革命红旗不倒的历史,论证母瑞山在琼崖23年红旗不倒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确定了母瑞山是琼崖革命摇篮,是海南"井冈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金庸与读者对金庸小说的影视改编基本予以否定,其原因在于:文学向影视的转换本身有难度;武侠小说的传奇性转换成具体、确定的画面有难度;影视创作者的再创作要让熟悉原作的读者接受有难度。金庸小说的改编拍摄却始终不曾终止,这主要是源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关于“侠”的文化心理,源于影视创作者对金庸小说丰厚文化内涵的认同与宣扬。  相似文献   

11.
一最近一段时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何平编剧、导演的《天地英雄》先后在银幕亮相,寂寞的影坛上刮起了一股“英雄”旋风,舆论界惊呼:“我们进入了‘英雄’时代!” 谁是英雄?英雄是社会上少数杰出的人物,英雄以外的就都是凡夫俗子、芸芸众生了。当社会分裂为敌我双方时,我方有英雄,敌方也有英雄,但是由于存在着利害的冲突和情感的褒贬,所以我方只称己方的英雄为英雄,而称敌方的英雄为枭雄。他们的关系可以用图一来表示:  相似文献   

12.
Hong Kong Hero     
ON April 14, 2010, an earthquake hit Yushu, Qinghai Province, in western China. Wong Fuk Wing, a volunteer who had come all the way from Hong Kong, died in the rescue effort. He was born in 1964 and for most of his life worked as a container truck driver. He started volunteering before he turned 20, and those who knew him called him the highly auspicious name "A Fu."  相似文献   

13.
何其二 《桂海论丛》2011,27(2):46-48
英雄是理想人格的象征与代表,是人类精神的向往。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英雄崇拜是人们对英雄强烈情感的外部表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精神动力。它是激发人们学习英雄动机的心理基础和内化英雄精神、完成人格重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正Zhang Fuqing, a war hero, has kept a low profi le, devoting himself to serving the people for more than seven decades. The following is an edited excerpt of a Xinhua News Agency report on him:Zhang Fuqing, 95, wears a hat almost every day, not to keep himself warm,but to ease the aftereffect of head injuries he suffered in a fi erce battle over 70 years ago.  相似文献   

15.
正Dear Readers,Forum is a column that provides a space for varying perspectives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We invite you to submit personal viewpoints on past and current topics(in either English or Chinese).  相似文献   

16.
SEBASTIéN Roussillat,born in Rennes,France,23 years ago,has been studying Chinese language in China for five years.He is now doing an M.A.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at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17.
With no vocal training, he is what you would call an "original," a natural-born singer. Today he is a veteran song-maker, traveling across the Country collecting Manchu ballads and singing them out to people around him. He never had any formal Manchu language training either, but he's able to talk with Manchu elders in the countryside in northeast China with no difficulty whatsoever.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秋瑾的照片入手,结合中日两国学者关于秋瑾装束的记载,讨论易装在秋瑾走向革命道路过程中起到的推动作用,分析秋瑾女扮男装的行为动机及其投射出的深层文化心理。值得注意的是,中日学者笔下的秋瑾装束有一定的出入,来自异域的记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人们印象中单一刻板的秋瑾形象。根据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秋瑾的女扮男装可以被视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个人反抗形式。秋瑾从最初自发地反抗家庭中的夫权压制,到自觉投身于推翻封建王朝的革命活动,直至为国捐躯,在此过程中,不仅摆脱了传统女性角色的束缚,更完成了社会身份的蜕变。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虽是一个认识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概念,但也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本文通过对现代性"传统与现代"、"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主体与客体"、"理想与现实"四个方面"断裂问题"的思考,从该"二重性"中归纳出现代性的"同一性"即时代精神、理性精神、主体精神、发展精神,并尝试性地揭示现代性该四个主题精神的最初意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下发生的"演变",从而关注现代性的"同一性"与加深对现代性"二重性"的理解和认识,给予现代性本质的一种澄明。  相似文献   

20.
“国安会”(及所属“国安局”)在台湾的政治体系里有着特殊的角色与功能。两蒋时期 ,“国安会”是“动员戡乱体制”的产物 ,而“国安局”的特务情治系统是其专制统治中的重要一环。在台湾政治转型时期 ,李登辉操控“修宪” ,保留并将其纳入“宪政体制”中去 ,首次“政党轮替”后 ,陈水扁有将“国安会”扩张为“政务会议”的意图。而由李登辉至陈水扁 ,都在建构“总统制”的“总统”权力 ,对“国安会”及“国安局”的操作是其中的一方面 ,但是由于“宪政体制”的不明晰和政局今后可能的变化 ,至今这仍不能称为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