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文豪的旷达     
中国历代文人中,首席形象代言人,当推苏轼。苏轼(1037-1101年),北宋人,诗文书画卓绝,佛儒道皆修,官员兼建筑工程师、新锐美食家、初级酿酒师、瑜伽爱好者、草药达人、炼丹术研究员。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却每遇坎坷而诗文境界愈高,粉丝遍布天下,人人都爱他才高貌美人品好,而且还够倒霉。时至今日,在这样一个流行路人扑倒圣人的年代里,苏轼仍被人深深仰慕着,即便有"暗恋堂妹"这一小小隐疾,人们也因为深爱苏轼而闪烁其词:你说什么说什么我听不到啊。  相似文献   

2.
邓立勋 《湖湘论坛》2003,16(6):86-88
从魏晋南北朝起 ,中国文人无不受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 ,只是各自的因缘导致程度不同而已。而苏轼则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人物 ,在他的思想中 ,儒、释、道三家无疑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谈到传统文化对苏轼思想的影响 ,可以说儒、释、道三家皆有。从苏轼的家世来说 ,苏轼之父苏洵 ,虽始终未得功名 ,但却以儒业终身。他为人正直 ,学识宏通 ,对苏轼兄弟影响很大。苏轼之母程氏 ,虔诚奉佛 ,但又颇有儒家节义。来自家庭的早期教育对以后苏轼思想性格之形成无疑是起了定势作用的。概言之 ,苏轼早年所受的儒家思想教育和所立下的济世救民之志 ,决…  相似文献   

3.
高继宗 《中国减灾》2009,(10):56-57
说起苏轼苏东坡,大家都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文学家,但许多人却未必知道,这位大名鼎鼎的文学艺术巨匠,还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水利专家.或许是苏轼在文学艺术上光芒太盛,人们对他其他方面(如兴修水利)的"闪光点"常常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其实,苏轼不仅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文学艺术领域成就了得,作为官员的他还善于治理一方,特别是在兴修水利方面更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屡有创举,令人刮目.  相似文献   

4.
苏轼谪居儋州时,曾设立学堂热心为海南岛黎汉民族子弟讲学,在他的精心培育下,许多学子脱颖而出,成为当时难得的人才。在儋州,人们至今还流传着苏轼和他的学生姜唐佐(琼山人)的一段佳话。有一年,姜唐佐赴广州应考,临行前特向老师告别。苏轼眼见自己  相似文献   

5.
牧惠 《北京观察》1999,(10):51-52
《儒林外史》的那位范进,以他的书呆子气深入人心。其中一点是,他的八股考卷,被恩师赞叹为“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是,他却连苏轼那样有名的大诗人也不知道。人们于是认为,让这样浅薄的人当官,实是对八股取上的一大讽刺。此说不能说毫无根据,但是,范进不会像也许识苏轼的王惠那样,一上任就朝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目标冲刺,说不定还能老老实实为老百姓干几件实事。果如此,不识苏轼、不辨刘基委实算不得什么大毛病。考究历史,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是一个进步。汉时用孝廉  相似文献   

6.
北宋时,王安石曾说过“人言不足恤”,但其人却志大而量小,听不得谏诤之言,以致使他的变法受到许多本可避免的损害。在反对王安石变革的人中,除了司马光,苏轼也算得影响较大的一个。但苏轼也并非那种主张“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的保守派。他的本意也是主张改革...  相似文献   

7.
<正>历史是面镜子,百姓心里有杆秤。无论什么人,只要做过对人民有益的事,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兰考任职仅1年多,兰考百姓却永远铭记着他。这不禁让我想起900年前葬于郏县的苏轼、苏辙兄弟。他们不仅是宋朝的文坛巨擘,更是一代勤政爱民的典范。尤其是苏轼,无论是身居庙堂之高,还是遭贬海南天荒,时时心系朝廷国家,处处关注黎民苍生,所到之处,无不留下体恤民情的政绩和亲民爱民的佳话,余韵悠长,影响久远。苏轼,字子瞻,号东坡,22岁时与弟弟苏辙同榜考中进士,  相似文献   

8.
李显根 《湖湘论坛》2003,16(4):10-12
“乌台诗案”之前 ,苏轼是以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进入仕途的。“乌台诗案”之后 ,苏轼集儒道佛三家于一身 ,创立了“东坡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身处逆境而能随物赋形、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黄州时期苏轼的精神创新 ,还有他的诗词文 ,是给后人留下的一笔千古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苏轼之所以为苏轼 ,是大起大落的经历、超然旷达的个性和那充满生命激情的文字成就了他。这也就是黄州时期的苏轼最具人格魅力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在报上读到一篇文章,说到苏轼批评贾谊不善“自用”,以致他的才能失去了发挥的机会,最后抑郁而死。苏轼对此颇感惋惜,说他“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其实,苏轼自己又尝真通“自用”之道呢,不也坎坷了一辈子么!  相似文献   

10.
然而作为新宰相的王安石似乎在苏轼参加制科考试“进策”时.就认为与其“学术素异”的苏轼一旦大用就会防碍变法。所以从苏轼还京伊始就没有丝毫争取他重用他的意思。相反地将这位有着制科三等并当过一任地方官光荣履历的苏轼。安置于直使馆判官告院闲职,并在后来屡次打消神宗起用苏轼的动议。从现有的史料来看.王、苏后来交恶、敌意首先发自王安石一方。可以说.王安石基于苏轼的资格声望和学术见解.为了自己的变法顺利进行而有意抑制苏轼在政治上的发展,按宋人钱世昭的说法,是忌“子赡为宰相耳”。倒是司马光在努力地为苏轼争回这份公道.在神宗面前多次推荐苏轼未果。相形之下.其秉性的公正显得更值得信赖。从另一个角度看司马光举荐苏轼未必出于拉拢之目的.王安石为自己制造政敌确是事实。  相似文献   

11.
苏轼称得上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奇才。他在文学创作领域中,诗、词、文、赋等各种文体卓有建树,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同时,他在书画艺术方面,成就也很突出。苏轼的诗词风格富有个性,同时也具备了宋诗词风格的某些主要特征。可以说,宋诗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征在苏轼中的作品已十分突出。尽管前人对苏轼“以议论为诗”、用诗来说理多有所指责,实际上,这正是苏诗另辟蹊径之所在。由此感到:  相似文献   

12.
身为一个"地师级"领导,情愿到贫穷落后的地区工作,跟那里的百姓同甘共苦,经常挖野菜充饥……他,就是宋代著名大诗人、曾经做过密州知州的苏轼。"自讨苦吃"宋神宗熙宁七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满后,主动要求到山东密州(今诸城,宋时辖胶西、高密、安  相似文献   

13.
陶丽 《前沿》2012,(14):155-156
苏轼的人生如梦彰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同时也融合了他儒道释三家思想,形成了他最后混合的人生观,在黄州贬谪期间苏轼在人生的困境中寻找到他的精神归宿,即圆融统一亦儒亦佛的如梦人生观.在追寻东坡的足迹中,不妨让我们走近东坡,以诗为津梁,去弹唱一首大江东去,谱写一曲人生如梦.  相似文献   

14.
苏轼在其著作中对六朝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是对六朝文学似乎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六朝诗歌,苏轼的评论不多,不过他对鲍谢诗歌以及徐庾体的评价还是基本客观的。苏轼的六朝文学观除了受时代风气的影响外,其独有的文学创作经历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曾两游赤壁并写下了前、后《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自此,赤壁便与东坡在文化上密不可分。后人游览赤壁追慕东坡,为纪念他而兴建的景观尽管多次遭到焚毁,但却屡次重修。以东坡之游赤壁为素材的作品也屡见不鲜,包括诗文、画作、戏剧以及民间故事等等。  相似文献   

16.
在“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故里四川省眉山市,有这样一位学者型官员,他酷爱三苏文化,孜孜不倦地从事着三苏研究,为挖掘眉山这片富饶土地深厚的文化宝藏无怨无悔地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这位俊杰之士就是现年54岁的眉山市政协副主席、民进四川省委直属眉山总支主任张忠全。 张忠全是东坡故里有名的苏学专家,他对三苏的研究起于1980年。那年,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在眉山成立,当时他还在四川大学中文系就读,酷爱三苏诗词的他,成为学会的首批63名会员之一。从此,他迷上了三苏研究,沉醉其中,学年论文、毕业论文都选择研…  相似文献   

17.
陈睿 《前沿》2005,57(4):173-175
林语堂晚年所作的《苏东坡传》主要描写了苏轼一生崇尚性灵的经历和故事,倍受人们喜爱。堪称二十一世纪“活着的苏东坡”的林语堂之所以能将该传记写得如此出色,是因为他在品行、才华和人生遭遇等方面与苏东坡大体相仿。因此在读此书的时候,我们总能从苏轼的身上找到林语堂的影子。正所谓:他传即自传也。  相似文献   

18.
冯维林 《求索》2008,(9):177-179
自孔子提出“辞达”说后,两千多年来,人们对这一命题的关注就始终没有停止过。在“辞达”说大厦的构建过程中,孔子奠其基石,苏轼扩其堂庑,而其后人增其陈设,各有建树,各有贡献。三者中,苏轼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重要人物,其勾连前后、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是无人可以比肩和替代的。对于孔子,他的不甚“辞达”的“辞者达而已矣”的幽默,是一个极富启发意义的智者的幽默;对于苏轼,他是一个慧者,他竖起的“辞达”说里程碑,分明闪耀着慧者的光辉。  相似文献   

19.
秦观(1049—1100年),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省)人。宋神宗元丰八年进士,以苏轼之荐,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哲宗绍圣年间,屡遭贬谪,仕途坎坷。秦观深受苏轼爱重,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他工于诗词,而以词的成就最大,是北宋词坛上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著作有《淮海集》和《淮海居士长短句》。他的词语言淡雅,音韵优美,运意含蓄,耐人回昧。但题材较窄,多涉男女爱情和对本人不幸身世的哀愁,感伤色彩浓厚。现在让我们来欣赏他的《浣溪沙》词:  相似文献   

20.
《春秋》2021,(3)
正"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他以"千古词人"著称于世,却少有人知,他更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武将。朝廷的腐败无能、苟且偷生,让他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不得不对酒当歌,长歌当哭。满腔的悲郁愤懑,化作诗酒中的万丈豪情……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幼安、易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