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2007,(5)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在文学艺术方面有极高的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却充满了坎坷。苏轼一生积极入世,却在仕途上不断遭受挫折。他游宦四方的足迹,也曾经到达过山东境内。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由杭州通判改任密州  相似文献   

2.
赵辉 《台声》2011,(8):90-93
采访周传雄源自一次朋友传给我的一首歌,名字叫做《微凉盼记忆》。他知我喜欢苏轼的词,还特意留言说这首歌是以苏轼的《洞仙歌》为蓝本翻写而成的。听了这首歌才知道歌者是周传雄。实话说,对周传雄有印象没记忆。毕竟一直以来听的音乐大多是西洋摇滚乐、爵士乐和古典音乐。中文唱片听来听去也就是那几张。  相似文献   

3.
由"艺术终结论"引发出"文学终结论",并衍生出了一系列问题的论争,直接涉及当代文学的生存状态.在这个被舆论所操纵的电子传媒时代,文学艺术的根本意义应是使人多样化的、可能性生活得以呈现;其本质仍是一种可能性生活,是对可能生活的观念性实现、过程性开启.在这个意义上,文学艺术既不会"死亡",也不会"终结".  相似文献   

4.
歌德故里行     
拿破仑用武力铸就的统一欧洲,歌德用精神来统治它。——纪德可以说喜欢文学艺术的人,或是对文学艺术的发展稍有点了解的人,没有谁会不知道鼎鼎大名的歌德的。这位被恩格斯推崇为文艺领域里“真正的奥林匹亚神山上的宙斯”, 青年时期便以一本《少年维特之烦恼》名震文坛。此后他又用了近60年  相似文献   

5.
牧惠 《北京观察》1999,(10):51-52
《儒林外史》的那位范进,以他的书呆子气深入人心。其中一点是,他的八股考卷,被恩师赞叹为“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是,他却连苏轼那样有名的大诗人也不知道。人们于是认为,让这样浅薄的人当官,实是对八股取上的一大讽刺。此说不能说毫无根据,但是,范进不会像也许识苏轼的王惠那样,一上任就朝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目标冲刺,说不定还能老老实实为老百姓干几件实事。果如此,不识苏轼、不辨刘基委实算不得什么大毛病。考究历史,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是一个进步。汉时用孝廉  相似文献   

6.
赵畅 《今日浙江》2009,(4):62-62
读史看到一个故事:战国初期的名将吴起,有一次见一名士卒腿上生了毒疮,便亲自用嘴给他吸出脓血.知道此事的人无不称颂. 何以称颂?是因为吴起关爱士卒之德感动了人.难怪那位士卒的母亲反而悲叹:"这孩子不会活着回来了!"她解释说:"以将军之尊贵,亲自给他吸吮毒疮,他还不感恩至极,死在战场上吗?"是啊,面对将军如此体贴入微的关爱,作为属下,自当涌泉相报,自当奋力杀敌.  相似文献   

7.
在常州,提起卢明康,大家都知道他是赢得业内人士好口碑的交通局负责人,一位勤恳的"交通人".而知道他也是一位"民革人",则是在他1998年加入民革组织,特别是担任民革常州市委主要负责人以后.此后不久,他还担当了常州市政协的领导职务,于是,人们又尊称他为"政协人".从此,"三维一体"的人生之路在他的脚下延伸……  相似文献   

8.
徐行健 《春秋》2009,(2):26-28
父亲徐北文终生以教中国古典文学为主.并以一系列比较成功的学术著作而成为著名学者。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位热衷于文学艺术且在许多方面都有所建树的人。他与伴随一生的文友、诗友、老师更是有许多动人的佳话。  相似文献   

9.
赵利伟 《前沿》2003,(2):117-119
"一"与"不一"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哲学上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以及人类精神生活的辨证关系.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运用"一"与"不一"的矛盾法则,阐明了文学创作及欣赏的内在规律和审美要求,将哲学思辩转化为对文学艺术自身规律的研究与批评,得出了"一则杂而不乱,杂则一而能多"的结论,不乱之杂正是文学艺术应追求的目标.文学艺术活动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活动范畴,是人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曲折反映,只有体现了其内在固有的规律,即一而能多,杂而不乱,才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玉溪专区地处云南中部,气候温和,有发展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农产品除粮食作物外,并盛产烤烟、甘蔗等经济作物.但是,云南一般是半年雨季半年旱,4至6月栽种季节一般少雨,所以兴修水利,保证提早栽种成为保证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因此玉溪地委在全区完成士地改革,特别是实现合作化以来,在全党全民中响亮地提出了"向自然要水,向水要粮"的号召,动员和组织群众兴修水利.截至1957年春,全区兴修了19件中型和  相似文献   

11.
《时代潮》2000,(11)
不久以前,《中国青年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一位专门研究朝鲜战争的日本学者来到中国,他想像不出中国军队如何能够在50年前那场残酷的战争中舍生忘死、英勇无畏,他在一所大学里问一位年轻的大学生,是否知道在朝鲜战争中中国有一位叫"邱少云"的士兵,为忠实执行上级的命令而被大火烧死。令日本学者惊骇的是,那位中国大学生竟回答说:"知道,但我们再也不会有那么傻的人了。"此言一出,引发了人们对于目前  相似文献   

12.
吴邦江 《理论月刊》2006,(6):122-125
"词为艳科",词应以婉约为正宗,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虽历来就有争议,但却似乎是大多数词学家的共识.该文对苏轼以前豪放词风源流演变进行梳理探究,提出不同看法一是豪放词不是"别调",与"婉约词"的关系不是母体与变体的关系,而是兄弟或姐妹的关系;二是苏轼不是豪放词风的开山祖师,更不是"豪放词派"的首创者,而是扩大了豪放词的词境,开拓了豪放词的领域,是重要的承继者和发扬光大者.  相似文献   

13.
苏轼是宋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词人、书法家和画家.其诗题材广阔、色彩斑斓;其词气势磅礴、格调豪壮;散文如流水行云、清新活泼;议论文说理透彻、雄辨有力.苏轼的巨大文学成就是来之不易的,这与他勤于读书、善于读书是分不开的.在长期的读书过程中,苏轼总结出一种读书的好方法,叫做“八面受敌法“.这是苏轼在给求教读书方法的考生王庠的回信中提出的.大意是“古往今来,书籍浩如烟海,可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都阅读和吸收,所以应当根据自己的需求,有的放矢地去精读.……  相似文献   

14.
60多年前,有一位日本科学家来华访问,会见了鲁迅先生.他问鲁迅:"陈建功博士现在在什么地方?"鲁迅回答:"不知道."客人感到非常奇怪地说:"陈先生在日本是大家都知道的著名数学博士,为什么在中国却没人知道呢?"鲁迅说:"蒋介石政府不重视科学,也不关心科学家."  相似文献   

15.
苏轼谪居儋州时,曾设立学堂热心为海南岛黎汉民族子弟讲学,在他的精心培育下,许多学子脱颖而出,成为当时难得的人才。在儋州,人们至今还流传着苏轼和他的学生姜唐佐(琼山人)的一段佳话。有一年,姜唐佐赴广州应考,临行前特向老师告别。苏轼眼见自己  相似文献   

16.
苏轼诗集中有一百多首食品诗.这些食品诗显示出苏轼是一个很会吃的人.他不仅吃出了化荆棘为甘脆的人生境界,而且也吃出了精微超诣的诗歌境界,从而扩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  相似文献   

17.
李显根 《湖湘论坛》2003,16(4):10-12
“乌台诗案”之前 ,苏轼是以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进入仕途的。“乌台诗案”之后 ,苏轼集儒道佛三家于一身 ,创立了“东坡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身处逆境而能随物赋形、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黄州时期苏轼的精神创新 ,还有他的诗词文 ,是给后人留下的一笔千古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苏轼之所以为苏轼 ,是大起大落的经历、超然旷达的个性和那充满生命激情的文字成就了他。这也就是黄州时期的苏轼最具人格魅力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8.
王玺 《中国保安》2002,(4):8-10
孙振平给我讲过这么一件事,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由于家境贫寒,他从来没有请同学吃过什么东西,有一次,他对同学许诺说要请他们吃冰棍,回家后他犯愁了,不知怎么向母亲开口.母亲知道这件事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你以后一定要记住,不要轻易对别人许你达不到的诺言.这是做人最重要的原则!"看看困窘的家,看看母亲憔悴的面容,孙振平哭了.  相似文献   

19.
陶丽 《前沿》2012,(14):155-156
苏轼的人生如梦彰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同时也融合了他儒道释三家思想,形成了他最后混合的人生观,在黄州贬谪期间苏轼在人生的困境中寻找到他的精神归宿,即圆融统一亦儒亦佛的如梦人生观.在追寻东坡的足迹中,不妨让我们走近东坡,以诗为津梁,去弹唱一首大江东去,谱写一曲人生如梦.  相似文献   

20.
邓立勋 《湖湘论坛》2003,16(6):86-88
从魏晋南北朝起 ,中国文人无不受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 ,只是各自的因缘导致程度不同而已。而苏轼则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人物 ,在他的思想中 ,儒、释、道三家无疑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谈到传统文化对苏轼思想的影响 ,可以说儒、释、道三家皆有。从苏轼的家世来说 ,苏轼之父苏洵 ,虽始终未得功名 ,但却以儒业终身。他为人正直 ,学识宏通 ,对苏轼兄弟影响很大。苏轼之母程氏 ,虔诚奉佛 ,但又颇有儒家节义。来自家庭的早期教育对以后苏轼思想性格之形成无疑是起了定势作用的。概言之 ,苏轼早年所受的儒家思想教育和所立下的济世救民之志 ,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