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苏轼诗文中的“东坡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台诗案”后的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创作的诗文中 ,融入了大量对人生的省察、对仕途的反思 ,而“东坡精神”是其最为精华的部分。“东坡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不因个人的人生挫折而失去对人生目标的不懈追求 ,执着生活 ,处穷排难 ,随缘自适 ,超然旷达。二、尽管处境十分险恶 ,生活极其艰难 ,但是苏轼体察民生疾苦 ,对人民深切同情 ,为当地的人民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与当地的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三、主张“民不饥寒为上瑞” ,反对虐政害民。自他被贬以来所形成的这种“东坡精神” ,在他的诗文中 ,有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正> 《宋史·苏轼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轼)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言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如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这里记载的即是流传儒林的“乌台诗案”。由于案发在湖州知府任上,而犯案之诗文皆作于湖州、杭州任所。因此,此案也算浙江宋代一起名案。(一)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由徐州知府调任湖州知府。苏轼到任不久,即向平素关  相似文献   

3.
元丰六年(1083),苏东坡被贬黄州的第四年。一日,好友王巩(字定国)从岭南返回京城,路过黄州去看他。王巩是东坡好友,因乌台诗案而受牵累,被贬至岭南宾州。对于朋友因他而获罪,苏东坡心中很是难过。看到王巩来看他,苏东坡的心情可想而知,置酒会饮,谈笑风生。席间王巩的侍妾柔奴(酥娘)“善谈笑”,东坡问日“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奴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坡叹其善应对,赋《定风波》一阕以赠之……  相似文献   

4.
苏轼贬谪黄州时期所创作的诗文和书迹作品为研究文人诗书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提供了范例.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情感是多元的,既有初到黄州时的惊恐和凄寂,又有感念君恩的戒慎与忠诚;既有对先贤忠烈的敬重和仰慕,又有对道释思想的借鉴与尊崇;既有对仕途功名的企求和期冀,又有对隐逸耕读的追慕与向往;既有自比梅花的清高和孤傲,又有笑对人生的超脱与旷达.多元的情感反映了苏轼思想的丰富和深邃.  相似文献   

5.
陶丽 《前沿》2012,(14):155-156
苏轼的人生如梦彰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同时也融合了他儒道释三家思想,形成了他最后混合的人生观,在黄州贬谪期间苏轼在人生的困境中寻找到他的精神归宿,即圆融统一亦儒亦佛的如梦人生观.在追寻东坡的足迹中,不妨让我们走近东坡,以诗为津梁,去弹唱一首大江东去,谱写一曲人生如梦.  相似文献   

6.
帅杨 《传承》2012,(6):76-77
苏轼在谪居黄州四年多的时间里,将佛家绝灭生命的信仰、道家简化生命的信念、儒家生活的哲学融为一体,经历了反思、成熟和超脱三个阶段的心灵历程。苏轼通过不断反思和总结,终于达到旷达、超脱的人生境界,他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那一类在士大夫心灵上历来相互纠结缠绕的矛盾,为后来在类似社会条件下生存的文人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文人生存模式。  相似文献   

7.
天地精神境界──评苏轼岭海时期的人生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轼的的岭海时期,其人生思想发生了巨变,他埋葬了过去的旧我,舍弃了尘世的桎梏,获得了精神心灵的自由。他以自我主体意识为中心,广泛吸取儒释道和历史人物思想资料的营养,在相互冲突、相互制约和相互交汇熔铸中形成了自己的天地精神境界,把人生世界当作审美对象来看待,奉行凡事“游于自然”、“忘情物我”的独特生活态度和处世方式。这种天地精神境界的人生顿悟,使地不断地进行着自我精神超越,不断地把他的处世态度升华为与天地并存的精神境界,并站在哲理高度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从而达到了任性、自适、旷达、通脱的人生境地,这是苏东坡人生观念发展历程中的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8.
徐建芳 《求索》2008,(1):184-186
《周易》“贞”观对苏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处世哲学上,《周易》认为守持贞正就可防止凶险等情况发生,这是苏轼面临任何打击都能保持乐观旷达精神的心理定石之一;二是政治思想上,《周易》的“开国承家,小人勿用”等观念使苏轼认识到治国必须进用君子、驱除小人,端正人伦之道;三是文学思想上,《周易》的“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等使苏轼感悟到文章内容应正直端善,语言应平易规矩。  相似文献   

9.
苏轼的情感极为复杂与丰富。在其饮酒诗中,苏轼对于理趣的追求,对于情感的抒发,对于人生的整体态度都通过与酒相关的不同主题表现出来。而透过这些主题,反映的是苏轼性格中的积极与旷达。  相似文献   

10.
苏轼称得上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奇才。他在文学创作领域中,诗、词、文、赋等各种文体卓有建树,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同时,他在书画艺术方面,成就也很突出。苏轼的诗词风格富有个性,同时也具备了宋诗词风格的某些主要特征。可以说,宋诗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征在苏轼中的作品已十分突出。尽管前人对苏轼“以议论为诗”、用诗来说理多有所指责,实际上,这正是苏诗另辟蹊径之所在。由此感到:  相似文献   

11.
由于政治、生活诸种原因 ,岭南海南时期苏轼的思想从儒家的“以天下为己任”逐渐倾向于佛家“超脱物象、回归自我”,从入世转向出世 ;同时他的诗的风格也从前期的婉丽 ,中期的豪放转化为清淡自然 ,达到了“无思、无待”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徐雪梅 《前沿》2005,(6):191-194
禅宗对苏轼的人生态度和创作风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方面使他改变了最初的行为方式和处世态度,让他在屡经人生的坎坷后,仍保持着乐观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使他的作品呈现出向往自然、富于哲理、想象奇丽、随缘自适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李进 《求索》2008,(7):188-190
苏轼人生观糅合儒道,要而以功成名就、富贵而退为人生理想,故归隐乃其理想之人生归属,归隐之念与其生命历程相始终。然而由于人生不同阶段境遇、遭际殊异,其归隐心态又表现出历时性之差异:历熙宁间放任州郡、元丰谪居黄州,至元祜还朝与外任时期,以白居易亦官亦隐之“中隐”为主;绍圣远逐岭海,则代之以陶渊明归耕之“小隐”。  相似文献   

14.
谢卫平 《求索》2007,(6):179-181
韦应物为大历时期著名诗人,以田园诗著称,诗风自然淡雅。韦集所存十九首悲情诗,上接潘岳、下启苏轼,延演于后世,诗人对爱妻的那份率真、挚爱之情倾吐于诗中,凸显了悲情诗“感今怀昔”的共同主题,彰显了妻子勤劳、贤惠、与诗人心灵默契的美德,构建了悲情诗的时空体系,丰富了我国古代悲情诗创作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他为什么自号“东坡”?人们历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公元820年,自居易任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时,公务之余,常率童仆于忠州城的东坡植树,“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东坡春向暮,草木今如何?”“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白居易的这些诗充分反映了他对东坡一草一木的深厚感情。而苏轼的一生,由于与白  相似文献   

16.
周新永 《前沿》2008,(3):160-165
苏轼作为诗之大家,一生痴情写月,为文如赋赤壁,填词如咏“但愚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离不开月亮,月亮成就了苏轼的艺术创作。苏轼的写月诗数量大,创新多,成就高,名气大,流传广,我们可以称其为月光诗人。研究苏轼的写月诗有助于科学地掌握苏诗的艺术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17.
宋明以降,关于陶渊明思想观念和诗风来源争论颇多。本文结合魏晋玄学的精神,对陶渊明作出全新解读,认为陶渊明的生命观是魏晋玄学郭象一派的前奏,是儒道两家相辅相成的表现。但同时也指出,他的“平淡”并非一种超然的表现,而是追求生命自身存在的价值而非社会价值的体现,是个性独立解放思潮在魏晋时期的一次发扬。  相似文献   

18.
王禹偁(954-1001年),字元之,济州知野(今山东巨野县)人,晚年任黄州刺史。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中进士,登上仕途。曾任主簿、知县、知州、右拾遗、知制诰、中书侍郎、翰林学士等官职。他是北宋时期政治改革派的先驱,是关心民间疾苦、敢言直谏的正直官员,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旗手和现实主义文学家。  相似文献   

19.
苏东坡小传     
十一、耕耘东坡元丰二年(1080年)年底,苏东坡谪贬黄州的命令下达,第二年正月初一就上路,在大儿子苏迈陪同下,经过一个月的陆路跋涉,二月一日到达黄州。他的家属则乘船经扬州进入长江,五月底也来到黄州。苏东坡一家人在黄州住了四年,过的日子与以前就大不相同了。苏东坡是以罪人身份被遣送到黄州的,他的“团练副使”官号,只是空名,没有一般地方官的生活待遇,首先连住的地方都没  相似文献   

20.
苏轼诗集中有一百多首食品诗.这些食品诗显示出苏轼是一个很会吃的人.他不仅吃出了化荆棘为甘脆的人生境界,而且也吃出了精微超诣的诗歌境界,从而扩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