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贫困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存在贫困现象,实施社会救助消除贫困是各国都面临的任务。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面临的贫困问题也非常严重。实践表明,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势必会严重影响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实施科学的反贫困战略,消除贫困现象,对于实现我国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国际社会,对贫困的理解一般包含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在绝对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维国  管曙东 《群众》2008,(7):35-36
党的十七大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力争3至5年在全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淮安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努力实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着力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力争到2012年在全市范围内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我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城镇贫困群体。这一问题的日益严重已构成对我国继续深化改革的一大障碍,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大陷阱。本文试就城镇贫困人口的产生及构成、原因与对策等问题作深入分析。一、城镇贫困的出现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表明,贫困几乎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共同的经济特征。消除贫困也是世界各国实现社会正义的基本目标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经济发展中的贫困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因为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拉大而产生收入相对较低的贫困,即相对贫困;另一方面也因为某些特殊原因…  相似文献   

4.
钟锐华 《广东民政》2011,(11):24-25
贫困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广东省,在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群体中,仍然存在着贫困的现象。贫困的成因,有自然环境恶劣、地域经济发展落后、缺乏进取观念、不重视教育等,其中有一个因素是人口增长过快,造成资源分配严重不足。尤其是子女人数过多,是造成家庭贫困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关注贫困学生的人口教育问题,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5.
《前进》1997,(12)
邓小平小康建设理论:农民奔小康的精神动力晋城市邓小平小康理论应用研究课题组到本世纪末,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党的十二大和十三大确定的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  相似文献   

6.
从反贫困视角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对贫困问题的理论研究与我国面临着消除剩存的数千万人口的贫困问题这一极为艰巨的任务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我国剩余贫困问题的大量存在,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之一。应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采取措施,切实解决我国剩余的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7.
消除贫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线索,也是其哲学归旨的题中之义。马克思关于贫困问题的讨论一以贯之地存在于其思想图谱之中。透过马克思关于贫困思想的论述的棱镜,折射出的是致力于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理论品格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精神旨归。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贫困问题的论述进行研究,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理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切实加大扶贫力度力争基本消除贫困现象张铭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作为主要奋斗目标之一,明确提出“认真落实国家扶贫攻坚计划和政策措施,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到2000年基本解决目...  相似文献   

9.
一、正确实施扶贫战略一)扶贫战略应以消除群体性的基本需求贫困为基础,以解除工业化的资本需求贫困为重点。贫困山区群体性的基本需求贫困和工业化的资本需求贫困的“双贫现象”,属于不同性质的贫困:前者反映的是人的生存困境,一般以人的最低基本生活需要所需的费用...  相似文献   

10.
贫困人口的形成,不管是宏观原因还是微观原因,都有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积累过程,按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一下子消除贫困,也不可能回头再走“大锅饭”的历史老路消除贫困。要循序渐进地解决武汉市贫困人口问题,政府应在制度建设上进一步进行改革和创新,最大限度地消除贫困,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公平和稳定。  相似文献   

11.
廖和平 《前沿》2012,(5):33-36
中国道路中存在低福利现象,原因主要有政府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路线理解的偏颇导致的观念错误、对社会福利的认识错误、市场经济中政府定位不清、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城乡经济差距拉大,低福利现象对中国道路的危害性较大,影响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任,可能导致陷入"中等收入水平国家陷阱",影响中国道路在世界的吸引力,导致社会的"原子化",导致提高实现消除贫困目标的难度,必须采取措施消除中国道路中低福利现象,使中国道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从贫困大国到小康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并非与生俱来,但是消除贫困却要付出长期巨大的努力。消除贫困已经成为全世界最优先的国际发展目标(MDG)——建立一个没有贫困,没有因贫困带来痛苦的世界。贫困是一个综合性的现象,阿玛蒂亚·森认为,应该从概念上将贫困定义为能力不足而不是收入低下。贫困的核心概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民阶层政治参与权利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致农民阶层处于弱势状态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贫困、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权利贫困。而农民阶层权利贫困主要是指政治参与权利的缺失。农民阶层在具体的政治参与活动中已经在客观上处于与其他阶层不对等的地位,致使农民阶层在实际生活中不处于政治权力中心核心区域,在政府主导的利益分配体系和相关的公共政策中影响有限。研究农民政治参与权利的贫困与解困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急需关注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基于社会转型的贫困问题及其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贤楚  朱力 《前沿》2010,(3):140-142
按照传统的相关贫困问题理论,贫困是可以消除或消灭的。事实上,贫困是社会本身运行的产物,是不可消除的,只能治理。基于社会转型和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以贫困问题的重新认识为基础,超越"消除贫困"的常规思路提出其治理的新理念,较系统地讨论了贫困问题的内涵及其治理,进而初步揭示了其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5.
司法公正是现代法制的重要内容,司法机关是否公正司法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当前,司法活动中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比较普遍,使国家司法权地方化,严重破坏了法制的公正和统一,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执法者的主观因素,针对这些现象和原因,我们要从司法环境、司法体制、司法人员的法制意识上进行改革、创新和提高,抑制和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在司法活动中的滋生和泛滥。  相似文献   

16.
今年,联合国确定的主题是“消除贫困年”,以期动员全世界各方面的力量,消除贫困现象。从我省实际情况来看,贫困仍然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按照农村贫困的定义研究制定的农民收入贫困线,结合全省的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计算,到1995年末,我省农村居民中尚有贫困人口258.26万人。比上年减少贫困人口45.44万人,下降14.96%。一、1995年贫困线为hos元关于1995年我省农村贫困线的制定,是采用1995年《湖北农村贫困标准与测量及监测系统研究报告》(详见《湖北统计报告》1995年第36期)的研究成果,根据当年的物价上涨水平进行调整的。…  相似文献   

17.
湛中乐  苏宇 《人权》2010,(1):12-16
在全世界的人权保障事业方面,贫困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脱离贫困的权利能否成为一项基本人权,尚有待达成共识,但至少它已经是人权领域一个无可回避的焦点。本文拟深入讨论消除贫困对于人权保障的意义,并在这一论题下回顾中国在这方面进行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检讨与反思。  相似文献   

18.
贫困定义的拓展、妇女研究理论的发展以及妇女贫困本身具有的特殊性使妇女贫困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议题。笔者基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国内研究文献,对妇女贫困与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发展,妇女贫困的界定、类型、特征、测量、原因、影响研究以及妇女反贫困研究进行了述评,并进一步归纳分析现有研究在研究对象、内容、应用以及理论视角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对未来妇女贫困研究提出思考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词典     
《时事资料手册》2005,(6):80-81
国际消除贫困日 1992年12月,第47届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10月17日确定为“国际消除贫困日”。今年10月17日是第13个国际消除贫困日。1995年12月,联大又将1997年-2006年确定为第1个“国际消除贫困十年”。目前全球仍有10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以下。  相似文献   

20.
加快贫困妇女脱贫致富的步伐华福周消除贫困是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特别是消除妇女贫困问题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密切关注的焦点。今年3月,联合国在哥本哈根的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强调了采取措施缓解贫困对人类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确定1996年为世界扶贫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