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晨 《前沿》2012,(12):100-101
商标商品化是西方商业社会广泛存在的一种商标使用形式,也是目前知识产权研究的前沿课题。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商标商品化开始在我国扎根发展,目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商标现象。但是在我国乃至世界的商标立法中,对商标商品化行为缺乏立法规范。本文旨在对商标商品化行为进行分析,力图引起我国立法和学术界对该现象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声音商标被纳入商标法范畴无疑是我国商标立法的重大突破。结合商标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国际背景,我国商标法应当进一步拓展可注册商标领域,允许可视性商标中的动态商标及单一颜色商标进行注册。同时,未来我国可以采取开放式立法模式限定商标构成要素,以适应商标实践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王晨 《前沿》2012,(11):121-122
商标商品化是西方商业社会广泛存在的一种商标使用形式,也是目前知识产权研究的前沿课题。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商标商品化开始在我国扎根发展,目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现象,但是我国对商标商品化行为缺乏立法规范。本文旨在对商标商品化在我国的发展和立法状况进行分析,力图引起我国立法和学术界对该现象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商标侵权犯罪日益凸显和复杂,司法实践当中,商标侵权非法经营数额的计算、是否存在犯罪未遂以及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等问题制约公安机关对商标侵权犯罪的认定和打击,现有法律显得滞后和不足,完善商标侵权犯罪立法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5.
商标使用作为判断是否构成商标侵权的前置性条件,在侵权领域如何正确理解与认定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商标法》第48条已明确规定何为"商标的使用",但能否直接适用于侵权中"商标使用"情形,有待进一步探讨。商标使用对于商标权人维权以及认定侵权人侵权来说意义非凡,明确维权使用与侵权使用二者在使用的主体、标准、对象及立法意图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进而从营利性、区分商品来源两个层面分析侵权视域商标使用的基本认定条件,同时厘清商标使用与混淆可能性之间相互独立的关系,有助于准确理解与适用"商标使用"。  相似文献   

6.
商标的使用,是商标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商标使用是商标法的核心问题之一。海峡两岸商标立法对商标"使用"这一概念的界定不一致,从而影响到商标的撤销、商标侵权的认定、驰名商标的认定以及恶意抢注的证明这四大商标制度的适用。因此,为了进一步落实《两岸智慧财产权保护合作协议》,拓展两岸知识产权合作,需要在两个层面对商标"使用"予以互认和协调:商标"使用"总则性规定的协调以及上述四大具体制度中商标"使用"的协调。  相似文献   

7.
从驰名商标的扩大保护看我国的商标反淡化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巴黎公约>首次引入驰名商标的概念后,对驰名商标进行特殊法律保护已成为世界立法之趋势,其中之一就是商标的反淡化理论.我国新商标法吸收了商标反淡化内容,本文从商标法对驰名商标的扩大保护来分析商标的反淡化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内容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商标法》第57条对在相同商品上使用相同商标的侵权认定仍然没有规定混淆要件。在涉外定牌加工中,如果加工的产品所使用的商标与国内相同,则正好落入商标侵权领域。但涉外定牌加工具有特殊性,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使用近似或相同商标均不会对商标权造成实质上的侵害。将该行为认定为侵权,既不符合商标保护原理,又与立法目的相悖。对相关法律进行目的论的限缩,将该行为排除在侵权之外,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利用网络交易平台销售假冒商品的案件日渐增多,网络交易平台面临着诸多商标侵权诉讼。然而,我国相关法律对此却没有明确的规定。为此,本文在分析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法律地位的基础上,指出其应尽的法律义务,同时结合目前我国的立法现状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的商标侵权责任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商标法》第19条第4款的最初立法目的与文义解释的结论存在冲突,如何理解尚无定论,对该条款如何解释涉及商标代理机构能否为自用而申请商标注册的问题。坚持文义解释优先符合法律解释的原则,也能间接维护此条款背后的立法目的,而对于商标代理机构如何维护其商标权利的问题,按照其商标驰名程度大小有不同的保护路径,从《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可以找到解决的答案。  相似文献   

11.
与我国刑法分则明确将假冒注册商品商标等行为规定为犯罪相比,注册服务商标的刑法保护却一直处于阙如状态。事实上,服务商标的经济社会价值突出,其与商品商标具有完全同等的法律地位,为践行《TRIPS协议》的最低保护标准要求,并与国际社会接轨,有必要将服务商标纳入我国刑法的保护范围。为此,可以先通过建立在文义解释基础上的目的论解释将“服务与商品一体化”的注册服务商标纳入假冒注册商标罪的规制范围,待今后立法修正时,再直接将所有注册服务商标纳入该罪构成要件,并同时对其法定刑配置作轻缓化调整。  相似文献   

12.
较之TR IPS协议和许多国家对假冒注册商标罪的规制,我国刑法尚有明显缺漏,不利于履行WTO所赋予的义务。笔者建议:采用行为犯立法模式,将注册服务商标纳入刑法保护范围;加大对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力度;将情节严重的反向假冒商标行为犯罪化;完善假冒注册商标罪的客观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只有进行实际且持续的使用,商标的功能才能得到体现。涉外定牌加工中的商标贴附行为发生在生产环节,而非商品流通环节,商标的功能未发挥,价值未体现。所以,涉外定牌加工中的商标标注或贴附等使用行为就不能被纳入商标法意义上的商标使用范围之内。但对于包含自主销售的涉外定牌生产而言,其使用商标的行为属于商标法意义上的商标使用。若用于贴牌的商标与他人商标权利产生冲突,则加工方有侵权之虞。  相似文献   

14.
地名商标可注册性及合理使用问题在欧美立法和实践中分歧较大。美国采商标法模式保护地理标志,只保护地名的使用。以法国为典型的欧盟国家存在保护地理标志的专门立法,保护水平高。在TRIPS之外,双方通过签订双边协定、区域性协定来实现各自在多边谈判中未能充分实现的地理标志利益诉求,这是国际知识产权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我国《商标法》第10.2条存在缺陷,既不利于县级以下地名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和培育,也未能较好解决商标与地理标志间的冲突问题。未来《地理标志法》应立足于地理标志国情,借鉴他国相关立法经验。  相似文献   

15.
我国商标法规定,商标注册不以商标使用为前提,未使用的商标也可以注册为商标,且只有注册的商标才能受到商标法的保护.随着市场交易活动的繁荣,这种过分强调商标的注册而忽略商标的使用意义的方式使善意商标使用者的利益很难获得保护,并在实践中引发了大量的商标纠纷案件.基于公平和秩序的角度,有必要调整和修改现行商标法相关内容,在引入商标共存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商标共同注册制度,以保护善意商标使用者的利益,实现商标法公平价值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李玉璧 《思想战线》2004,30(2):52-56
现代经济是一种注意力经济,在聚集消费者注意力的各种企业标识中,商标居于核心地位。商标策略与管理作为企业实现商标战略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主要体现在商标的选择、注册、使用、宣传和保护等方面。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探寻其中的规律,揭示驰名商标产生的机理,这对企业商标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商标反向假冒行为是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去除其使用在商品上的注册商标或者将商品上的注册商标更换为其他商标,并销售这些商品的行为.作为商标侵权行为的一种,商标反向假冒行为比其他商标侵权行为隐蔽性更强,危害性更大.用民商事法律规制商标反向假冒行为,力度有所不够,但我国刑法对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缺乏规定.有必要对商标反向假冒行为进行刑法规制,以充分保护商标法益和市场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18.
2001年《商标法》修改之前对于三维标识该法没有做出明确的保护性规定。《商标法》修改后,直到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味事达诉雀巢案",立体商标的侵权问题开始受到关注。本文认为立体商标的侵权判定方法应遵循以下方法:显著性应结合注册前使用情况判断,并可延续之前作为外包装、装潢的获得显著性,以及排除普遍侵权行为造成的显著性退化;然后,应将具有标识功能的外包装纳入"作为商标使用"范围;最后,应用"比同不比异"的方式判断类似商标是否构成混淆。  相似文献   

19.
佟春华 《前沿》2006,(4):82-84
商标是商品或服务的标记,具有识别、品质保障及广告宣传等功能。本文通过对企业应树立的商标意识的剖析,试图说明,商标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手段,在营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对商标的淡化问题的分析,实施防御商标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商标的全面注册制度的设想。并对该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给商标竞争提供一个更加公平的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