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亲属研究是人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在人类学中占有核心的地位。在人类学的发展历史中,不同时期与理论流派的学者在方法论、知识论乃至本体论方面常有着不同的关怀重点与见解,说明了亲属概念的复杂性。受到社会科学反思运动的影响,美国学者大卫·施奈德(David M.Schneider)于1984年出版《亲属研究批判》一书,严辞批判西方亲属研究充斥着西方人"血浓于水"的"民族中心主义偏见",以西方的文化观点为理论架构来审视与建构非西方社会的"亲属"。大卫·施奈德的批判被视为是新旧人类学的分水岭,带动了其后西方社会科学亲属研究的全面反思与转向。相较于西方学者,两岸中国学者的亲属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承袭了西方民族中心主义偏见,同时也在观念上存在着汉文化民族中心主义偏见,从而形成了一种双重性偏见。而台湾泰雅族与云南大理白族亲属研究可以说明这种双重偏见存在的事实。因此,中国人类学的亲属研究,需要诸如大卫·施奈德式的深刻自我反思,来进一步探求不同文化人群的"亲属"。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类学研究50年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慧 《思想战线》2000,26(1):71-76
人类学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前半世纪是人类学从西方传入中国,开始起步发展和传播的时期,在"抗战"前后达到中国人类学研究的第一个峰值;后半世纪中国人类学经历了坎坷曲折的发展过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跌落至谷底,本世纪80年代,中国人类学研究重获新生,并于90年代后期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与日俱增.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中国人类学在面向21世纪之时,在新的起点上正逐渐走向规范化、体系化及本土化,并以崭新的姿态准备充实现代国际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人类学研究做出相应的贡献.回顾和反思这一历程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刻地认识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地位、社会价值及总结经验教训,为中国人类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3.
纪文哲 《人民论坛》2012,(2):145-147
国内旅游人类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创新性不足。但近年来,众多学者运用西方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对国内的旅游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诠释,在旅游人类学的本土化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与现代西方旅游人类学结合起来,重塑中国旅游人类学的哲学根基,是旅游人类学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人类学领域已成为显学的女性人类学,传入我国已有20多年,并经历了学科理论的介绍到本土研究的历程.本文试图对近20多年间中国女性人类学学术研究的状况做一个粗略的文献综述,并对其理论构架做一个大致梳理,以明了我国女性人类学的研究现状和不足,以便于后者有识之士在此领域的拓展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了解和反思西方本土人类学,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人类学本土化问 题的认识。中国人类学本土化问题的重新提出、讨论与实践,实际上是对西方人类学理论方法的 批评反思和对其文化霸权的解构,同时也是为了消解国内文化“殖民遭遇”和填平“文化鸿沟”, 进而创建起适合于中国社会的本土人类学体系。人类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并不矛盾,而 是互为参照、相互依存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旅游人类学发展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顺生 《思想战线》2005,31(1):106-111
虽然早在 2 0世纪 80年代 ,中国已有学者关注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但从人类学角度考察旅游并开始形成一种新的边缘学科———中国旅游人类学 ,则是 2 0世纪末才出现的一个新趋向。与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比较 ,中国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存在着研究队伍尚未形成规模、科研成果不多等问题。从纯学术的角度看 ,无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都远不能与西方相比。揭示中国旅游人类学研究之不足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对促进国内旅游人类学这一新学科健康发展 ,还是大有裨益的。一、中国旅游人类学研究回顾旅游人类学是一门新近发展起来的学科 ,它…  相似文献   

7.
实现西方文化人类学的中国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前提条件之一,就是打破传统的学科研究对象的分割模式,把中国56个民族各个形态的文化纳入研究的视野,用结构主义和系统论的思想给予新的统合。中华民族文化学以中国民族学、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人类学作为理论来源,将典籍文化、民间文化;汉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各区域、各形态的文化纳入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整体结构之中,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探讨,其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将有利于推动实现西方人类学中国本土化的进程。人类学的理论特点之一,就是坚持整体性的观点,以…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中国生态人类学的来由,与西方相应学科的背景作对比,以此发现中国生态人类学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拟定一个更有包容性的中国生态人类学理论架构即人是生物,生物需要生态。生态分为“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研究生态应采用生物学的方法,推导出生态哲学以及中国的生态哲学,并以此为框架审视贵州的历史生态,总结其特点,揭示在工商社会背景下贵州的生态价值及未来的发展方位。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中西方跨文化译介传播中一直是以西方文化为强势主体。西方中心主义不仅是西方译介传播主体一直持有的意识、理念和理论自觉,而且在中国对外译介传播主体一方,也自觉不自觉地深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赛珍珠是第一位翻译全本《水浒传》的西方译者,她长期在中国生活,对中国文化怀有深厚的情感,在英译《水浒传》时以反西方精神帝国主义为宗旨。但即使如此,她也在不自觉中以美国东方主义的潜在意识,在其译本中嵌入西方中心主义的内涵元素。新时代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亟须在中国文化外译传播中增强去西方中心主义的主体自觉。这其中,不仅要“去”西方中心主义直接、显在的呈现与影响,而且要“去”其间接、潜在的呈现与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门以探讨人及其文化为重的学科,人类学在对非洲的探索中发掘了非洲身份,丰富了学科内涵。鉴于非洲特殊的历史进程,即与西方相较而言工业化生产短缺的"事实",人类学赋予并将非洲置入以西方为中心的知识谱系中,制造了非洲从"部落社会"到"剧场国家"的续集。这是线性时间在政治上的表达,是西方扬弃"他者"的自我再生,更是一个包含着压抑与反弹的纵向投射。现实的发展表明,人类学对非洲的探索,需要形成一种以非洲为中心来看待其历史、社会和文化的"非洲中心论",从而匡正一直以来欧洲中心主义在非洲研究上造成的偏见、执拗,甚至扭曲,以克服人类学理论的自我限制。  相似文献   

11.
赵卓煜 《理论月刊》2013,(2):172-175
中国传统生态观与西方生态中心主义生态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从世界观方面看,西方生态中心主义主张的"自然整体观"、"物种平等论"与中国传统生态观主张的"天人合一"观、"民胞物与"论相契合;从方法论角度看,西方生态中心主义主张的"循环经济"模式与中国传统生态观的"阴阳五行"太极模式相契合;从实践观看,二者有诸多相通的"清洁生产"观念和行为。研究二者的契合性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土化问题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众多综述中提出的反思,中国的旅游人类学表现出明显的本土化不足。借助旅游人类学中"旅游"、"人"、"学"的核心表述视角,可以看出其本土化问题有:研究本体的去旅游化,研究表述的趋民族学化,研究领域的狭窄化;其形成原因与学科定位的阶段性、学科思维的散点性、学科路径的单一性、学科发展的守成性紧密相关。站在人类学学者的立场而言,对旅游人类学的本土化对策主要有:研究视野的入场域,观"前所未观"之象;研究方法的跨学科,释"客观研究"之器;研究思维的立模式,成"人—人模式"之道。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住宅产品的本土化问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住宅业的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 ,表现在早期对西方建筑的模仿以及近年来对方生活模式的模仿 ,这些模仿由南到北非常普遍。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经济基础及自然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国不可盲目效仿西方。本土化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将中西方文化相融合 ,进行住宅产品的研究开发。本土化问题的出路 ,在于吸收中西方文化的精髓发展与创新 ,结合科技发展与工业化趋势 ,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女性人类学就是将女性主义研究理论与人类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弥补传统人类学研究和女性主义研究理论的不足和偏颇.同时,女性人类学不局限于对女性的研究,其研究范围是也包括男性在内的社会性别研究、性别关系研究,力图建立一种由女性视角和男性视角交错共视的人文视野.本文简明介绍了女性人类学的发展及学科特点、研究方法,对女性人类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既受国外都市人类学研究的影响,也源自中国都市化进程的驱使。中国都市人类学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30余年。期间,都市人类学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使学科体系日渐完善。研究主题涉及学科理论与方法思考、城市人群研究、乡村都市化研究、城市化问题研究等,呈现多元化特点,也凸显了中国研究的特色。都市人类学研究的内容在延续,是一个没有结论的话题,在继承中有反思、批判,未来既要传承,也要创新。都市人类学在未来仍然需要继续推进传统研究,同时,要注意把握新时代都市化进程中新情况、新问题,使都市人类学的研究体现时代性与创新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化民族学发展趋势和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化民族学又称本土化。它的最高要求是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学。中国化民族学发展的趋势和前景主要是:中国化民族学促进国际民族学人类学发展的贡献日益明显;民族学应用研究进一步加强和发展;中国化民族学学科体系逐步建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小平 《理论月刊》2010,(1):130-133
长期以来,先锋戏剧带有明显的西方特征,这使中国的先锋戏剧常被误读为西方戏剧的照搬。但实际上中国的先锋戏剧是有独立品格和特征的。中国化的先锋戏剧包含三个层面:第一,演出地以中国为主战场;第二,演员主体是中国人;第三,戏剧本身具有中国风,即具有本土化特征。新时期以来的先锋戏剧有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西方各种理论思潮的引入,使人们迅速打开视野,对照中国的现实加以引用、吸收与发挥,这一事实本身便带有迥异于西方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中国妇女学学科建设中的两次飞跃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妇女学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几代学人的艰辛探索和实践,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传统的妇女学到妇女—社会性别学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它昭示了妇女学的建设既要批判借鉴西方的妇女学,又要力图使之本土化。而如何将妇女学本土化将是中国妇女学面临的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19.
随着艺术人类学研究全球化热潮的兴起, 西方艺术哲学和艺术人类学逐渐在艺术研究的范畴、 艺术划分的标准、 艺术经验与审美经验的关系等核心问题上, 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两门学科间之所以产生分歧, 既因西方艺术哲学理论传统的狭隘和封闭, 也因两门学科在不统一的语境下混用了某些关键概念。 此外, 两者在处理艺术经验时, 皆陷入了功利或非功利的二元思维。 艺术哲学和艺术人类学应平等地研究全球各民族的艺术, 反对将所谓 “美的艺术” 凌驾于所谓 “机械艺术” 之上; 应驳斥将西方中心主义、 线性进化论和种族中心主义肆意运用到非西方艺术的研究中, 进而误认为西方艺术优于非西方艺术的谬见; 应自觉地辨析关键概念的使用语境; 应在完整而统一的文化体系中, 综合研究艺术经验中审美因素和非审美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公安研究》2009,(6):89-89
巩固在《文史哲》2009年第1期撰文认为,环境伦理学为环境时代人类建构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了有益视角。但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哲学思潮,环境伦理学在具体内容上争议频仍,在哲学立场、思维方式、论证逻辑、现实意义方面存在重大缺陷,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和知识精英趋向的信仰,反映的是西方文化传统下知识阶层对环境问题的特定理解,不具有普适性。中国环境法学研究应慎重对待环境伦理学,注意伦理基础的本土化和研究的现实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