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省级网上信访与公众诉求信息处理系统的研究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飞  周凌 《电子政务》2008,(4):135-139
“网上信访“工作对加强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自身建设,拓宽民意和诉求表达渠道,建设服务型政府都具有重要意义.依托湖北省网上信访与公众诉求信息处理系统的研究和建设实践,详细分析了省级网上信访与公众诉求类系统的功能需求,提出了系统构架,阐述了技术要点,展示了系统应用效果;通过总结湖北省网上信访与公众诉求系统工作进展情况,为省级同类系统建设提供应用案例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畅通信访渠道是保护公民权利、加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措施。但是,信访渠道不够畅通仍是当前信访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些地方对上访者实施"拦卡堵截"乃至黑截访、非法截访现象时有发生。信访渠道的阻塞让百姓的怨气变为戾气,暴力倾向更为加剧。为此,各级政府信访部门应主动适应新时期信访信息化建设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和技术手段,积极拓宽信访渠道,引导民众更多地通过网络平台反映诉求,多上网、少走访。同时,对民众的网上投诉要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涉法信访处于攻坚阶段,公众参与可以消除不必要的臆测和疑虑,增强信访制度透明度。发挥党群制度优势,拓宽公众参与范围,创新公众参与方式,把信访处理结果和信访人诉求交付公众评判。让公众参与之声取代纠缠闹访杂音,成为涉法信访过程中化解难题的溶解剂。  相似文献   

4.
张平 《理论月刊》2014,(4):116-120
网上信访是当前网络时代拓宽民意诉求与表达渠道的新方式,是民意自由表达权的体现。自由是有限度的,网上信访的民意诉求与表达自由也应该受到控制,实名制就是对这一自由表达的控制,有其现实与法理依据。然而,控制服务于目的,网上信访实名制对民意自由表达的控制不能消释自由表达权,它本身也有一定的限度。鉴于此,在用实名制对网上信访进行控制的同时,应该最低限度地限制公民表达的自由,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抑制实名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这为深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改革内容涉及进一步畅通和拓宽信访渠道;依法规范信访工作;大力推行"阳光信访"和全力推动信访问题有效解决。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国家信访局陆续  相似文献   

6.
对政府网上公众参与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昭 《电子政务》2008,(3):140-144
以大连市政府门户网站为例,探讨了目前中国常见的政府网上公众参与形式,剖析了政府网上公众参与的实际内涵;提出了网上政府互动模型的基础框架;总结了大连市政府网站开展公众参与工作的主要做法,对其他城市具有借鉴意义.还对今后政府网站在公众参与建设上的做法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浙江人大》2012,(Z1):73
人大信访工作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听取民声、了解民情的重要渠道。陕西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开通"网上信访",畅通了不同阶层的网民向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言献策、表达民意诉求的新渠道。陕西省人大常委会信访办主任庞社斌表示:"借助‘网上信访’平台,实现了信访工作全程网上审批,统一工作流程,更加快速、准确、规范地回复及办理信访人提出的诉求和问  相似文献   

8.
耿昭 《电子政务》2008,(4):140-144
以大连市政府门户网站为例,探讨了目前中国常见的政府网上公众参与形式,剖析了政府网上公众参与的实际内涵;提出了网上政府互动模型的基础框架;总结了大连市政府网站开展公众参与工作的主要做法,对其他城市具有借鉴意义.还对今后政府网站在公众参与建设上的做法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廊坊市电子政务工作的深入开展,"中国廊坊"政府门户网站在推进政务公开、公共服务、宣传廊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政府网站建设和发展不断加快,稳步推进政府网站的互动交流作用成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发展的重要课题.结合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网上办理系统建设,以网上参政议政为突破口,建设政府门户网站政民互动交流平台,让政府门户网站不仅能把政府政务公开信息传递给民众,也能把民众的建议、诉求反馈给政府,以促使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民众参政议政的主渠道,这是当前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0.
目前通过网络反映案件、表达诉求、宣泄情绪的现象越来越多,涉诉信访案件逐渐从"网下"迈向"网上",其性质也逐渐由单纯的"信""访"问题延伸为网络渲染和网络舆战。网络涉诉信访表达呈现表达理性和内容偏见的融合交织。文化习性、利益驱动以及网络福祉成为涉诉信访网络表达的外在驱动和内在诱因。借助社会合力,将网络舆情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运行轨道,建好"防火墙",设好"预警器",用好"麦克风",并且从源头上注重程序的正当性及程序参与性,以实现涉诉信访化解与网络舆情应对的有效统一。  相似文献   

11.
潘家和 《当代广西》2008,(10):41-41
钟山县借助“民情直通车”这一基层组织建设新载体,充分利用和发挥其在规范信访秩序、解决合理诉求、化解信访难题上的巨大促进作用,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以打造大信访工作格局为目标,前移信访工作关口,组建覆盖全县的信访网络,搭建县、乡、村横向联合、上下联动的信访信息汇集、沟通和阅办平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产生,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2.
电子政务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其发展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描述北京市网上审批市级平台的功能与服务,指出了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和谐电子政务"应追求公众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公众参与的定义、意义、形式、条件以及可能产生的危机,分析了网上公众参与的可行性与局限性,提出了当前政府网上公众参与的主要形式;以大连市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实践为例,探讨了政府门户网站开展网上公众参与的主要做法,并提出了关于未来网站在公众参与建设方面的前瞻性思考。  相似文献   

14.
《群众》2020,(13)
正江苏省信访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托互联网搭建畅通高效的群众诉求表达平台,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特别是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全面畅通网上信访渠道,优化网上信访事项办理,为信访群众提供了"不见面""不断线"高效服务。  相似文献   

15.
市县     
海口 网络问政搭建政府与网民桥梁 7月1日,海口网络问政平台在海口市政府门户网站、海口网正式开通。网络问政平台、问政信箱、《问政海口信息摘报》、海口市政府服务热线12345、网上信访大厅、领导上线等6个各有特色的平台全天候接受网民问题。网民可通过网络问政平台向海口各区、各部门提交咨询、建议、意见和投诉等。网络问政工作将逐步全市全面铺开,在全市90个单位开展网上办公,其中57个政府单位被列入今年的绩效考核。  相似文献   

16.
橄榄型信访结构是指解决某地重大难缠信访问题的数量以省辖市信访机构为中心向上下两级信访机构逐级递减的信访机构构建模式.它紧扣信访这一中国特色的民意表达与利益救济的特点,彰显国家与省级信访机构的宏观监控职能,强化并突出省辖市信访机构在处理地方重大难缠的信访问题上的地位,既可以有效地解决信访问题,维护民众利益,又可以避免现行...  相似文献   

17.
王宏冰 《电子政务》2008,(4):236-237
论述了信访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指出我国全面推进信访信息化建设的各方面条件已成熟,提出了搞好业务需求、坚持统一规范灵活配置原则、先试点后推广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廊坊市电子政务工作的深入开展,“中国廊坊“政府门户网站在推进政务公开、公共服务、宣传廊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政府网站建设和发展不断加快,稳步推进政府网站的互动交流作用成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发展的重要课题.结合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网上办理系统建设,以网上参政议政为突破口,建设政府门户网站政民互动交流平台,让政府门户网站不仅能把政府政务公开信息传递给民众,也能把民众的建议、诉求反馈给政府,以促使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民众参政议政的主渠道,这是当前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9.
<正>在网络时代,"政府—媒体—公众"三元关系增加了新的内容,公众可以在网络上较为自由地表达意见、建议、评论和诉求。因此,科学管理网络舆论,必须建立"政府—媒体—公众"的良性互动机制。随着网络的普及,公众随时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意见、意愿,网上言论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很重要的舆论形式。如何使公众有效进行舆论监督、有序参与公共决策和公共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20.
信访制度作为密切党和政府与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制度,在反映人民呼声、解决各类争议、化解纠纷矛盾、维护公众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我国时有发生的公众群体事件却呈现出"信访不信法、信闹不信理"的特点。这不仅破坏了社会稳定,给各级信访工作人员带来巨大工作压力,而且对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也是一种阻碍,是一种和现代民主法治相逆的不正常现象。然而,部分人民群众在表达自己诉求时,为什么会陷入"信访不信法"的误区呢?对此现象,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