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占彪 《桂海论丛》2007,23(5):20-23
在学术与政治之间,郭沫若是心向政治的,他踏入学术圈,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无奈或无聊,然而,他又不甘于做那种与世无涉的学术"蠹鱼",身为"革命的学术家",他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渗入到学术研究之中,使得学术与政治两者因此得以沟通,学术最终成为郭沫若参与社会、介入政治的另一种方式,他的学术实践的成绩与失误皆在于此.  相似文献   

2.
孙卫 《创造》2019,(5):20-23
2017年何毅亭同志在中央党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提出党校要“用学术讲政治”后,又多次重申这一观点,这样,用学术讲政治成为党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遵循,党校作为阵地熔炉的重要体现。但就如何实现这一点,中央党校和各基层党校的探索仍然十分有限,所提出的想法参考价值不大,直到习近平同志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山的要求后。这虽然不是针对党校教育提出的,但党校教学也只有这样做才谈得上用学术讲政治。因此,在党校教学中贯彻“用学术讲政治”,必须努力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增强各类教学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3.
董恩强 《求索》2008,(9):204-208
20世纪以降,在西方学术的影响下,中国学术开始向现代转化。新考据派学人主张“为学问而学问”,也就是学术独立,远离政治。在求是与致用的问题上,力主求是,而不求致用,这一学术旨趣在抗战前的民国学界占据主流。抗日战争后,在民族主义思潮的激荡下,此派学人的治学发生转向,认为纯学术的研究是一种浪费,转而注重学术致用,以学术服务国家,为抗战出力。此种转向,一方面使史学紧扣时代,担负起史学的致用功能,一方面又偏离了学术的求真宗旨,影响了学术的发展。学术与政治的两难恰好证明二者密不可分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湖南士人有固守程朱理学,又热衷于经世致用之学的传统。道咸之际,他们呼朋引类,广泛地进行学术交游,在湘内形成了一个以罗泽南为中心的理学群体。他们以“义理经济合一”为治学路向,促进了学术与政治的紧密结合,对晚清政局学坛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湖南士人之间的学术交游,不仅是一个学术现象,也是一个政治现象。  相似文献   

5.
全华凌 《求索》2011,(12):197-199
韩文接受到宋代呈现鼎盛之势,各种传本不断涌现,大量的集本外,还出现数以百计的选本。这些韩文选本的选编标准因时代而异,由宋初的“全正”“高古”,经宋朝中期的“新变”,发展到宋末的“穷理而致用”,学术理念发展脉络清晰。这种学术脉络与宋代政治文化、学术思潮的变化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6.
禤思  王恩华 《求索》2007,(9):90-92
学术自由是西方学术传统,是追求真理的先决条件。学术责任是学术自由的先决条件。科学就其实质而言是求真,就其目的而言是求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于学术自由的追求中。学术自由只能在“善”的框架下进行,因而学术自由是有限自由。  相似文献   

7.
社联是学术社团的联合体。有关现代学术社团的政治功能与学术功能的论述已见诸多端,唯其社会功能所涉阈如。实际上按社会功能学派理论.社会社团属社会正式结构外的非谋生性的业余组织,社会学家D·希尔斯称其为“自愿组织”,它与社区并列为社会非正式结构的两大块。学术社团仅是整个社会社团的一种,按1950年9月当时的中央政务院通过的“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对社会团体的分类为:人民群众团体、社会公益团体、文艺工作团体、学术研究团体、宗教团体和其他合于人民政府法律组成的团体等六种。当然,我国的学术社团中也有类似英国皇家…  相似文献   

8.
学术的品性     
《政协天地》2012,(6):47-47
梁启超认为,“有新学术,然后有新道德、新政治、新技艺、新器物”。之所以这样认为,主要在于学术总能开风气之先,引领时代的潮流。学术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的价值、引领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孟子的学说在历史上对中国社会精神层面的影响巨大,其学术精神在中国学人中的影响尤为深远。孟子学术精神主要体现在“知言”和“养浩然之气”两个方面。“知言”即懂得说话,从特定角度上说,是关于辩论的学问,其重要体现是批判;“浩然之气”则是由义的蓄积以至仁德充满的强大精神外发,是千百年来中国学人刻意修炼和追求的境界。此外,孟子学术精神还有几个方面值得重视,诸如“凡同类者,举相似”的分析研究方法、“中道而行”的学术主张、“学则须疑”的问学路径、“以意逆志”的解读心法、知人论世的学术态度、开放的学术门户观念等等,都对后来的学术及其研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遏制学术失范,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是科教兴国的大事。笔者认为在学术界加强道德建设,通过道德教化,培养学术人良好的道德情操,加强学术人的道德自律,防范失范行为,树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学风是学术道德建设的关键;遏制学术失范,实施“以德治学”,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是以恢宏深邃的哲理、博大精深的内涵成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学说,以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即“五常”来规范人们的学术行为,对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 “仁”与学术环境“仁”是先秦儒学的主流,《论语》中,“仁”先后出现了192次…  相似文献   

11.
党和国家重要文献中的“国之大者”逐步形成了“一概念一话语”的出场形式,即“国之大者”这一标识性概念和“国之大者”及其他概念组合衍生而成的话语。作为标识性政治概念,“国之大者”经历提出、形塑与发展的演进历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科学内涵和话语体系。在学术建构中,“国之大者”被阐发与解读为党和国家所关心的“大事”“大计”“大略”“大思”的根本问题以及“经邦”“纬国”“济世”的价值追求。中国政治话语中的“国之大者”具有相对稳定的概念内核,呈现出三种类型的表达方式与三个层次的使用形式。守正创新是“国之大者”话语生产的内在机制。理解“国之大者”是把握党中央与党的领导干部、党中央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关系的密钥。  相似文献   

12.
2006年12月在江苏警官学院召开的“警察.政治.和谐社会”全国学术研讨会上,有关专家学者围绕“警察与政治的关系”、“政治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为”三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提出了一些很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3.
近一个时期,“新的历史起点”在政治和学术上用的都比较多。“新的历史起点”与“新世纪新阶段”等提法,既前后相承,又有所差别。“新的历史起点”在时限上以及涵义上,有独特的所指。“新的历史起点”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内的特殊时段,基本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4.
在举国上下喜迎香港回归祖国的前夕,为进一步认识香港回归的伟大意义,全面了解香港回归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的影响以及有关政治、法律制度,南京政治学院于6月25日举行香港回归学术报告会,会议围绕“香港回归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和“香港回归与香港驻军法”等专题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5.
去年底,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中外德育研究中心在珞珈山庄举办了关于“以德治国”的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有30余人,其中有陶德麟、刘纲纪、朱雷、冯天瑜、熊铁基、张耀灿、郭齐勇、张武等著名学者。会上,黄钊教授作了主题发言,认为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以德治国”思想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又是对建国以来我党执政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他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认真、热烈的讨论。学者们普遍认为,此次会议学术气氛很浓,很有特色和意义。从与会者的发言及提交的论文看,着重探讨了道德与法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矿业大学重视党外干部工作,对政治上合格、愿意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善于合作共事、学术水平高、参政议政能力强的党外同志,采取“三统筹”、“三早”措施,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三统筹”:一是“学术职务与政治安排统筹”,即在推荐校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以及教授委员会委员时,学校党政适当考虑党外代表人士的比例,把学术职务和政治职务相统筹。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刚刚闭会之际 ,2 0 0 3年 1 0月 1 7-1 9日 ,“中国政府管理和政治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与国家教育部普通高校政治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联合举办 ,70多名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政治学界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共收到学术论文 5 0余篇 ,主要内容涉及“政治发展理论与中国政治改革”、“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转变”、“治理理论与中国政府治理”、“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与政府…  相似文献   

18.
作为学科概念的“徽学”,在20世纪0年代就已经提出。随着研究的深入徽学的研究对象和学术内涵的认识也越越迫切。《探索与争鸣》开展对徽学的论,既适合了这一需要,也是把徽学作新的学术生长点推向学术界、引起学术注意的一个很好的举措,前面各期所刊的文章都给我们很有益的启迪。200,我曾经在《徽学》“发刊词”里表述这样的认识:徽学“是以大量的徽州文与文书以及物质文化遗存为基础的,以史上的徽州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并进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科。”因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徽学研究的学术思路做法。徽学的学术基础以地名“学”的学问并…  相似文献   

19.
整治学术腐败必须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而进行学术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是弄清学术道德的本质,否则,学术道德建设就可能是“无的放矢”。本文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探究学术道德本质。首先文章确立了自己探究学术道德本质的方法,接着讨论了作为学术道德的属概念“道德”的质的规定性,并分析了“学术”一词的原有含义和当代的现实指称,最后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学术道德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刘剑康 《湖湘论坛》2010,23(4):62-63,74
<正>名,即通过准确的用词来正确地表达一定的概念。正名作为孔子的学术方法,带有肩负学术任务的使命,是要通过对国家生活中礼法制度和名分等级的正确表达,以解决社会政治和伦理关系中的问题,要求人们谨言不苟。孔子热爱古代文化,在学术方法上有"好古"唯实的一面;而为了充实其学,则以"敏求"的方法来吸纳各方面的知识,所以他"不耻而下问",且"学无常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