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3月11日,西班牙马德里发生连环爆炸案,造成了2 0 0多人遇难、千余人受伤的惨剧,被称作是欧洲的“9·11”。这一事件使整个欧洲为之震撼,激起了欧洲各界对恐怖主义威胁的重新评估,加速了欧盟内部的反恐合作进程,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引发了欧美关系的微妙变化。“3·11”爆炸发生后,欧洲人开始重新定位欧洲所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并得出对全球恐怖主义特征的新判断。首先,欧洲人已将马德里“3·11事件”看作是欧洲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意味着欧洲大陆呈现出了“全新的欧洲恐怖主义活动图景”①,国际恐怖主义已…  相似文献   

2.
试析美国国土安全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9·11事件”前 ,美国国内就对其国土安全面临的包括恐怖袭击在内的各种新型安全威胁进行过广泛讨论 ,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加以应对。“9·11事件”进一步证实了美国国土安全所面临威胁的真实性和严重性 ,并促使其大幅度调整国家安全战略 ,将保卫国土安全作为一项中心任务而加以战略规划。这一调整对美国的影响是巨大的 ,值得长期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3.
"9·11"后三项重大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当前 ,与“9·11事件”有关的重大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恐怖主义的定义。本文认为可以从行为者、手段、对象、目的这四个方面来界定和分析恐怖主义和恐怖行动。二是“9·11”恐怖袭击及其制造者、精神引导者和支持者在目的和手段两方面都没有正义可言 ;应当以关于一个根本问题———政治行动的目的与手段之间关系的合理的思考、讨论和辩论来补充我们的政治文化和伦理。三是“9·11事件”至今 ,国际关系已经出现了两大方面的局部重组趋势 :(1)穆斯林世界以外的国际关系变化 ,(2 )原先一向作为美国至关重要的盟友的若干穆斯林国家同美国的显著疏离。我们应当站在全局的和历史的高度来看待并有效打击恐怖主义。  相似文献   

4.
“9·11”事件与东北亚地区间的大国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科 《东北亚论坛》2002,(1):55-57,61
恐怖主义在世纪交替之际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个突出现象,“ 9·11”事件引发的美国反恐怖主义战争,从本质上来说带有“宗教战争”的色彩,这就注定了要铲除国际恐怖主义的根源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9·11”事件引发的东北亚地区间大国关系的调整以及对该地区政局的影响,可以被看作是全球政治舞台上大国关系调整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5.
“9·11事件”之后 ,东南亚恐怖主义组织的活动引起东南亚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新加坡伊斯兰祈祷团事件是“9·11”之后东南亚国家打击伊斯兰极端分子的重大行动 ,而印尼巴厘岛爆炸案件更是使伊斯兰祈祷团组织的面目显露出来。通过新加坡伊斯兰祈祷团组织的活动 ,可以看出东南亚恐怖主义组织的一些内幕及其国际联系。  相似文献   

6.
“9·11事件”使国际恐怖主义成为国际关系议事日程中的关注焦点 ,也成为国际关系学界的研究重点。在全球化浪潮深入发展的 2 1世纪 ,国际恐怖主义将发生哪些变化并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 ?它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怎样的威胁 ?国际社会应该如何应对 ?针对这些关乎国际安全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 ,各国的安全问题专家都在进行不断的研究与探索。2 0 0 2年 12月 ,俄罗斯政治研究中心组织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对外情报局、外交部和安全会议的专家编纂出版了《超级恐怖主义 :新世纪的新挑战》① ,以“俄罗斯的视角”对上述重要问题做出了自己的解读。首先 ,…  相似文献   

7.
“9·11”事件后,美国“反恐”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反”它所认定的伊斯兰极端势力。在美国的安全战略中,极端伊斯兰所构成的“伊斯兰威胁”具有多重涵义:它不仅是恐怖主义,而且是可能获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恐怖主义;这股力量不仅威胁着美国的现实利益如石油安全,而且作为“新布尔什维主义”从根本上威胁着美国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8.
恐怖主义猖獗改变了世界安全战略走向。美国在“9·11”事件及其随后的“炭疽热”事件之后,把防范核生化恐怖主义提上重要的安全议程.着手全面建设应对核生化恐怖主义的国家能力。美国打击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保卫本土安全也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应对核生化及放射性威胁。本文着重剖析“9.11”事件后美国对核生化恐怖主义的评估,梳理其在理论体系、组织指挥、国际合作、本土防御、应急救援、专业力量六个方面的反核生化恐怖主义体系。  相似文献   

9.
恐怖主义早在“9·11事件”之前就已经是美国政府和公众的心头之患 ,多年来 ,反恐一直被列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许多专著及文章披露了美国境内外恐怖案件内幕、国际恐怖主义组织及其运作方式、大规模毁灭性恐怖袭击的可怕前景等 ,但很少专门讨论如何处理打击恐怖主义与美国外交之间的关系。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反恐中心”副主管、中情局长特别助理保罗·皮勒撰写的《恐怖主义与美国外交政策》(PaulR .Pillar ,TerrorismandU .S .ForeignPolicy ,WashingtonD .C .:Broo…  相似文献   

10.
"9·11"事件后,美国将伊斯兰极端势力特别是带伊斯兰色彩的恐怖主义确立为首要威胁,美国与伊斯兰极端势力的斗争成为影响国际局势变化的一条主线。与人类认识世界其他事物一样,美国对"伊斯兰威胁"的认知也经历了不断深入的过程。美国国内政治和国际地位的变化以及伊斯兰主义运动的发展都是影响美国对其认知与政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由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欧盟,还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都已笼罩在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中。本文探讨作为正在崛起的亚洲大国——印度和中国,应采取怎样的措施遏制全球经济危机对本国经济造成更严重的伤害,以及印中两国如何借鉴对方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采取的有效政策以尽快重新走上经济发展的正轨。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月11日,“2006年拉美国家大选及其政治走向”课题结项暨拉美大选的影响与左派发展问题研讨会在拉美所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民与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深刻分析了当前的世界格局和政治走向,拉美左派的发展对该地区形势的影响。现全文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4.
<古兰经>树立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文化之根,塑立教义教法与教理学理之本,确立穆斯林伦理道德与行为纲常之据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因语言障碍没有得以全方位展现.于是,穆斯林学界基于<古兰经>和圣训的创制原理与基本精神,严格遵循<古兰经>注释学学理原则,展开了译注<古兰经>的长期学术工程.<古兰经>译注解读了伊斯兰教的基本知识,使<古兰经>真正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丰富了伊斯兰文化,使之成为世界范围的一大文化系统;加速了伊斯兰教植根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步伐,使之顺应所在国的国情,并不同程度地实现本土化与学说化;增进了伊斯兰文明同其他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包容,认同与交流,对于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处于国内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入调整、思想观念深度更新之中,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日益突显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来重新审视苏共亡党的原因对我国当前的党风廉政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苏共亡党教训可知,党风廉政建设是立党之本。  相似文献   

16.
苏联的干部委任制始于列宁时期 ,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委任制作为俄国文化的积淀在苏联一定历史时期的存在 ,有其合理性。但是委任制毕竟要被现代社会所抛弃。斯大林非但未能及时进行改革 ,反使之登峰造极 ,最后给后代留下了遗患。  相似文献   

17.
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经过4月广州起义、10月武昌起义之后,爆发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垮台。12月,孙中山先生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相似文献   

18.
论苏联失败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崩溃无疑是一种社会性失败,社会性失败必须从经济基础找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端实际是这一制度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的反映,这一矛盾就是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纳入统一计划,是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存在前提.个人消费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个人消费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由此便形成了否定苏联计划经济存在前提的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在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办法是压制个人消费,用供应短缺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这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使社会经济陷入危机循环,而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最终导致经济基础乃至整个苏联社会的崩溃.压制个人消费是苏联计划经济赖以存在的内部条件,与外部世界的制度性隔绝是其存在的外部条件,从长期看这些条件都是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19.
资源战略历来是全球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安全也成为世界各国在考虑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最先关注的问题之一。 石油是“能源中的能源”、现代工业的“血液”和现代经济的命脉。在当前,石油不仅象征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战略物资,具有政治特性,能够产生种种政治效应,影响国家的稳定与安全。正是由于石油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来自印度的锡克教徒移民菲律宾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随着一批又一批移民的到来,菲律宾锡克教徒不断增多,锡克教徒群体在形成的同时,锡克教在菲律宾传播开来。他们在菲律宾主要经营商业,以求扎根于当地;还进行各种宗教活动,以传播和继承锡克教文化。但在与印度家乡宗教与文化都截然不同的天主教国家里,锡克教徒作出了一定的调适,以缩小与当地主体民族之间的文化鸿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