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马来西亚政府社团注册局2001年6月的统计,马来西亚林林总总的华人社团约有7276多个,占全国注册社团32269个总数的大约五分之一。华族是马来西亚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三大民族中注册社团组织最多的一族;马来西亚也是全球拥有华人社团最多的国家,这反映了当前华人在马来西亚的经济、政治、文化、联谊等方面的全面活跃。  相似文献   

2.
董南 《东南亚》2003,(2):63-64
第 2 0届马来西亚全国华人文化节于 2 0 0 3年 5月 1日拉开序幕 ,开始在马来西亚全国各地展开。马来西亚华人众多 ,华人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高达 2 7%。在东南亚地区 ,马来西亚是除新加坡外 ,华人占人口比例最大的国家。维护中华文化 ,一直是马来西亚华人争取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 1 984年 ,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等 1 5个华人社团发起举办马来西亚全国华人文化节 ,目的是通过举行各种文化活动 ,以推展中华文化 ,发扬中华文化传统。华人文化节内容包括文艺节目演出、武术表演、猜谜、中华传统画展、中华美食展、中华传统服装展等等。马来西亚华…  相似文献   

3.
马来西亚是个多族群国家。马来人在政治上占主导地位,华人在经济上具备一定的实力,印度人则是马来西亚不可忽视的第三大族群。华人和印度人作为马来西亚的外来族群,移民背景相似,在文化认同和政治参与上既存在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马来西亚华人和印度人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4.
郑一省  叶英 《东南亚》2011,(2):20-25
独立以来,马来西亚的华人和马来人之间形成了事实上的共生状态。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虽有族群间矛盾,但两者已基本上形成彼此忍让、相互共处的局面。这种共生态势,主要表现在两者在政治上合作、经济上渗透和文化上交流。共生态在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的关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东南亚地区是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较集中、活跃的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更是如此) ,而在东南亚地区,马来西亚国内更是华人社团林立,而且尤其活跃。至2001年6月,马来西亚共有华人注册社团7276个(其中包括华人政党组织)①。在东南亚,甚至在全世界,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历史起源最早,其发展脉络也较为典型;而当前马来西亚华人经济、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与中国的联系日益密切,马来西亚华人经济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作用正在逐渐加强。马来西亚,特别是马来西亚华人与中国的教育、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马来西亚华人留学生在世界各国的华人留学生中占有…  相似文献   

6.
本文借助多种资料与文献,分析了1970年到1974年间以李引桐和曾永森为代表的几位马来西亚华人以及一些马来西亚华人团体和个人的活动,试图探讨马来西亚华人怎样通过社会文化互动来促成马中建交。因此可见民间渠道或跨国社会文化互动与官方渠道是相辅相成的。社会和文化互动不仅唤醒了沉睡已久的马中关系,最后还迎来了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7.
马来西亚是古代东西方海上交通必经之地。华人移居马来西亚的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十九世纪末已形成一个独特的华人社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马来西亚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华人认同观念的转变便是其中之一。本文拟对战后马来西亚华人认同观念转变的诸因素作一初步的探讨。一、战前马来西亚华人的认同观念战前,马来西亚的绝大部分华人与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华人一样,把中国看作是自己的国家,关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他们到马来西亚只是为了谋生,最初并不打算  相似文献   

8.
1997年中旬起,马来西亚的汇股两市在亚洲金融风波的猛烈冲击下一路狂泻,连创新低,使马来西亚国家经济遭到沉重打击,人民财产蒙受巨大损失,马来西亚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面对这场浩劫,马来西亚华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理念和处变不惊、务实应对的坚韧精神。自动发起爱国运动1997年10月,亚洲金融风波愈演愈烈,马来西亚政府和人民承受的经济损失及政治压力也愈日增大。就在这个十分艰难的时刻,马来西亚华人掀起了一场民间自动自发的爱国运动,号召全体马来西亚华人、华裔与各民族人民一道,在国难当前,响应国策,共赴时艰。…  相似文献   

9.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国家,其人口主要由马来人、华人和印度裔组成。马来人、华人和印度裔以马来语、华语和泰米尔语作为各自的母语。在马来西亚的中小学教育制度中也反映了种族的多元化。马来西亚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其教育的形成也基于英国教育。马来西亚的教育注重考试制度,而且以多种全国统一考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升学资格。  相似文献   

10.
在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中,林金煌以他的精明能干、迅捷的经营方式和艰苦奋斗、白手起家的精神赢得世人的注目,成为马来西亚杰出的现代青年企业家。他是马来西亚弹簧垫褥制造业的先驱,曾任钢山集团的董事长兼总经理,现任双木有限公司集团董事局主席。同时,林金煌还是第一位到中国大陆投资的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  相似文献   

11.
洪大容和"古杭三才"的儒家"益者三友"思想,是东北亚文化交流的组织基础;以追求真正学问之道为文化取向;他们的友谊和文化交流为东北亚文化的发展和东北亚精神家园建设在历史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洪大容作为朝鲜的实学家在北学中国,接受西方文化中,确立了"学问的多元化",追求着自主意识,他为东北亚文化在朝鲜的个性发展所作的贡献恰恰丰富了东北亚文化的精神家园,并在历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东北亚各国各民族的自觉、自立、自信、自强一直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 饮食文化是代表饮食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并丰富人类饮食生活的一种智慧宝库。饮食是一种看似平常又极为重要的事情,“它是人类生存和改造身体素质的首要物质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饮食文化是人类有关饮食实践的多方面经济社会生活的各种表现形式的总和,它是跨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许多领域,又具有自己独特内涵和外延,是组成网络又具有独特神韵的一种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3.
越南饮食文化及其结构中的农业烙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以食为天”,说明饮食是人生存的第一需要,不可一日缺少,因此,饮食向来受到普遍的注意和重视。越南民族同中华民族一样把饮食问题当作天下头等大事,这是很有道理的。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也因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一、越南饮食文化观念饮食是维持生活最重要的一个方法。但是,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对于这个领域的观念是有所不同的。西方人把饮食视为不值一提、寻常的事情。西方哲理这样讲:“人为了活而食,不是为了食而活。”越南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  相似文献   

14.
近代百余年来,由于诸多原因,大量朝鲜人移居中国东北,逐步形成朝鲜族聚居区域与民族群体,为开拓东北边疆经济、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朝鲜移民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方面继承和发展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受到其他民族与国家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社会经济与文化。  相似文献   

15.
由于血缘和地缘的亲近,闽文化和台湾文化从总体上来说属于同一区域文化体系,都以闽方言为主要载体。由生活在闽、台两地的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类型,极富区域文化特色。本文以明清之际闽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发展情况为切入点,探讨闽文化和台湾文化的同根同源性。  相似文献   

16.
波斯帝国时期,犹太文化深受波斯文化的强烈影响,这不仅表现为波斯文化的语言、文字、人的姓名特征、对上帝的称呼等外在文化载体都对犹太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波斯宗教对犹太文化犹太教的深刻影响,如波斯宗教的二元论特征、末世论观念,以及魔鬼观念等对犹太教的影响。正是由于波斯文化对犹太文化的侵蚀,在很大程度上促使犹太民族进行文化抗争和保持本民族文化与特征的自觉,特别是促进了犹太民族文化核心《托拉》(《摩西五经》)的正典化定型。  相似文献   

17.
杨然 《东南亚纵横》2012,(12):60-62
越南地处中南半岛,且大部位于热带地区,终年高温多雨,江河密布。越南人民传统以鱼类为主要肉食,以稻米为主要农作物,这些都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导致越南的传统文化带有深深的"水"文化的烙印。本文依据国内外资料进行一些概略性的论述。由于越南饮食文化和旅游文化深受"水文化"的影响,甚至前两者的某些内容也包含有"水文化"的内容,本文也对"水文化"与饮食文化、旅游文化的关系进行一些粗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In fieldwork wit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orking on the streets of Athens, Greece, the authors applied a multidisciplinary methodology, through which participants were empowered to articulate their own voic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some indicant themes which emerged through participants' narrations and through their active engagement in Theatre-for-Development: (1) the role of family attachment and social networks promoting the continuity of children's cultural identity; (2) their perception of working on the streets as a vital need to contribute to family income; and (3) the way young subjects resituated themselves both in their relation with the mainstream culture and within their own culture.  相似文献   

19.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has led to increasing concern that it will be the target of terrorist attacks. This article explores definitional aspects of information terrorism and identifies two groups likely to find information terrorism attractive: conventional terrorist groups and information culture groups. As computer sophisticated youth move into the ranks of conventional terrorist groups, the groups will increase their reliance on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terrorism will be incorporated into a hybrid tactical repertoire. Information culture groups, however, confine their attacks to cyberspace. In contrast to the powerful group dynamics of the traditional underground terrorist group, networked groups, particularly information culture terrorists, may only be in contact electronically, and are subject to a radically different group psychology, virtual group dynamics, that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ir decision making and risk taking, and has dangerous security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20.
老挝是东南亚地区受印度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国家之一,在老挝古代文学作品中往往可以找到古印度文化的影子,古典名著<休沙瓦>便是这方面的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