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关系的失序化日趋明显,其原因主要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经济体在全球权力结构中的影响力日益下降;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不作为与胡作为;基于权力的扩散,非国家行为体不断介入国际政治;世界各国在全球治理方面规则的缺失;世界主流经济理论过度强调市场的作用.国际关系的失序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对中国国家利益日益全球化的现实将构成潜在的威胁,但对中国有效塑造国际经贸秩序却是一种机遇.  相似文献   

2.
20世纪 70年代是国际社会发生转折的历史时期 ,世界政治发展呈现出以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为特征的新趋势。在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中 ,南北之间的相互依存是一种典型的不对称相互依赖。 80年代以来墨美关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分析南北间相互依存的典范。 1 994年墨、美、加 3国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它为墨西哥提供了墨美合作的机制保障 ,双边关系的相互依存进入了新阶段。作者从跨国管理、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国内政治力量的跨国联系、议题的多样性、利用相互依赖的敏感性与脆弱性、国内利益的分化提出的新的政治要求这些方面考察了墨美之间的相互依存性  相似文献   

3.
李岩 《现代国际关系》2022,(4):10-17+60
俄乌冲突不仅是冷战结束之后罕有的欧洲大国直接军事冲突,导致西方国家与俄罗斯的激烈对抗,也引发国际资本巨头、小微科技企业、新兴国际化平台、跨国公司等非国家行为体的广泛介入,凸显了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与影响呈现出新的态势。非国家行为体受益于全球化发展与数字化时代的加速演进,通过介入国家间竞争、参与全球治理进程、影响舆论思潮对国际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愈发成为影响百年变局的重要变量。非国家行为体作用的上升,对于中国拓展实力、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均有诸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国际关系的内涵和外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以北京奥运会为聚焦点的国际互动显示了当代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兴大国的中国同西方传统大国在价值观方面进行了新一轮的碰撞、竞争和磨合.形势的发展对中国外交提出了诸如新兴大国和国际体系间的关系、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的有序互动、国际政治和全球治理、中国国际战略和内外统筹的有机协调等新任务.  相似文献   

5.
国际安全体系转型是指随着科技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际安全体系的结构性特征、行为体间关系及其互动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并由冷战时代的两极体系过渡到后冷战时代的全球政治体系的过程。在体系转型期,非国家行为体的兴起挑战了以国家为中心的传统范式,并推动国际安全体系的权力结构、制度结构和观念结构发生转型。非国家行为体已成为安全研究的新兴增长点,并为安全研究提供了范式转换和理论创新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6.
近二三十年来, 国际非政府组织因其庞大的数量、宏观的全球视野、不断增强的作用和强烈的道义性 成为世界政治领域内十分活跃的非国家行为主体。作为全球治理的积极参与者,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治理外交行为 从不同角度影响着主权国家, 但是, 国际非政府组织自身的各种结构性困难又不同程度地制约其全球影响力的发 挥。面对这一国际政治现实, 崛起的中国应在加强对国际非政府组织研究的同时, 以积极稳妥的方式促成同国际 非政府组织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王传兴 《国际安全研究》2013,(3):101-115,158,159
从狭义的国际政治(国家间政治)演进到广义的国际政治(全球政治),始于冷战后期,而全球政治成为国际政治的主流则是在冷战结束之后。全球政治时代的来临,使得安全维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纵向维度看,安全关注层次从国家向上扩展到国际体系和次国际体系、向下扩展到次国家和个体,由此导致安全指涉对象和安全化行为体不仅包括国家行为体,而且包括各种非国家行为体;从横向维度看,全球政治时代的安全关注已超越传统的政治和军事议题领域,拓宽到环境、经济和社会诸议题领域。北极地区的安全层次和安全领域变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随着全球政治时代的来临,北极地区议题的安全化也日益引人关注。作为近北极国家,中国兼具安全指涉对象和安全化行为体的双重身份,在北极地区议题的安全化过程中,既要关注自身国家安全利益,也要关注超越国家安全利益的人类安全利益。  相似文献   

8.
(四)恐怖主义。按照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定义,为实现政治目的、针对平民或民用目标、故意使用或威胁使用暴力的行为,就是恐怖主义。恐怖主义的行为主体通常指非国家集团或秘密组织;如果遭受恐怖袭击的一方是行为体之外的另一个主权国家,则可称之为国际恐怖主义;如果行为主体为主权  相似文献   

9.
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给国际和平与国家安全带来威胁,而网络安全国际规范还处在生成的过程中。各国政府致力于达成一定的规范共识,但常常受到国家间政治博弈的影响。在此情况下,互联网企业及非政府组织开始以“自下而上”的方式积极参与到规范制定中,并提出了不少有别于现有规范成果的规范倡议。互联网企业及非政府组织期望严格约束国家的网络空间行为,并在网络安全治理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它们提出的规范倡议从多个方面弥补了现有规范的不足。在现实中,主导规范制定的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既相互利用,又持续博弈,互联网企业及非政府组织在规范制定进程中的权力与影响力受限。联合国信息安全开放式工作组及少部分国家有限度地向非国家行为体开放,使经过挑选的部分规范倡议进入政府间规范讨论议程,但国家间的分歧与博弈又阻止了这些规范倡议成为受到认可的国际规范。尽管如此,国家间博弈方式的转变,即越来越多的国家利用互联网企业及非政府组织的力量为政治博弈服务,以及公私关系更为平衡的新型网络安全治理模式的构建,为互联网企业及非政府组织争取更大的规范制定权力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10.
西方国际政治理论中的“非对称冲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对称冲突"是当今西方国际政治学界较为流行的一种理论。20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后,西方理论界为迎合国际关系现实需要,加大对该理论研究力度。总体看,该理论的研究可分为三个基本范式: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范式、以非国家行为体为中心的研究范式,以及以国内社会政治结构为中心的研究范式。三种理论范式各有特点和不足。该理论谱系仍处于嬗变中,总的趋势是谨慎使用武力、关注弱势者利益、希望在冲突的当事方之间找到"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11.
余丽 《国际安全研究》2013,(1):105-127,159
互联网开拓了国际政治新空间。互联网对国际政治的影响是其内在运行逻辑的外在表现。互联网以自身特有的内在规定性或是引导或是否定行为体的行为,迫使行为体服从其内在的法则以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作者首先以层次分析法梳理互联网影响国际政治之路径,即个人、国家与国际体系。其次,阐释互联网作用于国际政治之运转核心,即国家利益、权力与安全,说明没有绝对的互联网自由,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至上。最后,揭示互联网助推国际结构变迁之作用,即催化、同步和建构作用。互联网作为信息媒介,可促使某些社会因素推动国际政治中的变革;作为先进技术,可促使国际政治自身的进展与时代发展不断相互确认;伴随微博和社交网站出现的人人互动的交际方式,使国际社会向世界社会进化的条件在互联网世界中有所形成。  相似文献   

12.
当前,恐怖主义组织和分子有更多的途径获取核材料、核技术与核武器,从而实现核武器与极端恐怖势力的结合,演化成为核恐怖主义组织。组织严密的理性核恐怖主义组织不必把直接使用核武器当作他们的最优先偏好,而可能像国家一样把核武器当作战略手段来实现他们的政治意图。面对着潜在严峻的非国家行为体的核恐怖威胁,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尽快构建一个普遍、高效、权威的全球防范体系。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之发展回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波澜壮阔的30年改革开放同步,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研究在不断适应全球化时代国家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需求中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从以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世界为研究中心到学习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国际关系理论,从大规模引进介绍国外理论和新兴流派到探讨"中国理论、中国学派、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的建立,从服务于国家外交的对策分析和研究报告到超国家和次国家行为体的对外战略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从仅仅关注和平、安全、主权等"高政治"议题过渡到对涉及经济、社会、环境、人权等"低政治"议题的关注,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科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尽管中国国际关系学还有着学科发展诸多问题与缺失,但是,在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的今天,国际关系理论的话语权将与中国的国际影响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的全球治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球化不仅使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甚至“相互依存”,而且产生了种种高度复杂的全球问题,国家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化,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以及各类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互动也在加强。全球问题的增加和积累使自从1945年以来的“国际治理”(international governance)漏洞百出,捉襟见肘,“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则变得日益必要和迫切。全球化和全球问题是全球治理的根本依据。全球治理是当今世界最强烈的政治呼吁之一。全球治理概念及理论的逐步提出和深化是对传统政治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大挑战。主要在西方产生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文学 《拉丁美洲研究》2012,34(6):50-56,66
作为拉丁美洲国家中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智利自独立以来在政治发展道路上具有许多鲜明的特色,尤其是在政局长期动荡的拉丁美洲地区,具有较好的研究和参考价值。智利长期的宪政历史、社会传统中的保守主义倾向、对历史遗留问题的审慎处理、包容性的政党竞争体制、灵活务实的对外政策、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等,构成了智利独立以来国内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特点。这些特点对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未来的政治发展道路同样具有较强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学界普遍认为,由于政权精英与温和反对派精英之间达成协议,拉丁美洲国家有可能出现由军人政权向文人政权和民主政体平稳过渡的形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智利的政治转型即属于此类型。在智利的政治发展和政治转型中,政党作为重要参与者和"中坚力量",在呈高度分裂状态的社会中发挥着中介作用。智利政党在政治转型中表现出几种特征:转型早期政党对社会运动的抑制,政党由极化走向温和与融合,政党联盟由变动性走向制度化和稳定性。政党政治的发展是一国政治发展的表征,政党政治的制度化体现为国家政治的稳定,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目前智利民众对政党的支持率呈下降趋势,年轻人普遍对政治持冷漠态度。政党要提升自身的合法地位、赢得选民信任,需要致力于解决不平等和贫困问题。当代智利政党及其政治精英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达成了一定的和解与共识,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从而为解决智利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创造了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智利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智利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贺双荣一、历史及现状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20年里,中国与智利没有建立外交关系。但两国的民间政治、文化交往和经贸往来已经开始,其间的经贸关系以民间贸易为主,且多为间接贸易,贸易额很小。1965年中国在智利设立商务代表处后,中智...  相似文献   

18.
核威慑新论     
核武器无疑是20世纪留给本世纪最重要的"军事遗产",而由其派生出的核威慑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安全与战略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天仍被认作是维系大国关系稳定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但内涵现已发生深刻变化.随着核技术普及与扩散,人类社会正面临前所未有尴尬:核武器及放射性物质一旦落入非国家行为体或不负责任国家手中,其威胁度要比核武器国家更可怕.在此背景下,建立无核武器世界的倡议又被重新提及,但实现这一倡议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奉行了多年的核威慑思想,因而有必要对核威慑进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9.
当前国际核裁军形势和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际核裁军进程出现了一些积极事态。有核武器国家普遍生发了大幅削减核武器的愿望,并提出相关主张;非国家行为者重提建立无核武器世界的诉求。但真正启动国际核裁进程并取得实质进展却非易事,建立无核武器世界更是障碍重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0.
编者的话     
社会保障通常被称为社会的“安全网”,是收入分配的“调节器”,它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能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使社会逐步走向和谐。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1981年智利的养老金私有化改革无疑占据着一个重要位置。智利是世界上第一个对传统现收现付制度进行根本性变革、建立以个人账户为基础完全积累制模式养老金计划的国家。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智利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关注,并引发了一场关于社会保障私有化改革的激烈争论。无论这个模式将会产生或已经产生什么困难,它毕竟是一个崭新的实验,就目前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