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Gordon等(1980)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中,得到转基因小鼠。这是人类首次成功地把外源克隆基因转移到哺乳动物基因组内。目前,国外已有十几种外源性基因成功地转移到小鼠体内。并对转基因小鼠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从转基因方法(技术)到外源基因整合、表达等基础理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一)转基因动物产生的方法1.DNA显微注射法:这种方法是把克隆DNA直接注入到受精卵的一个原核中。在小鼠,一般把DNA注入到雄原核中,而此时雄原核较雌  相似文献   

2.
基因转移学,是自七十年代末,从分子生物学领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它介绍了将特定的外源DNA插入动物的染色体中,从而产生人类所需要的转基因动物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它是胚胎学与基因工程结合的产物,通过显微注射等手段,把克隆的基因片段导入动物的受精卵原核,使之与受体基因组整合,进而培育出携带外源遗传信息的“转基因动物。”目前,已成功地复制了转基因小鼠、兔、猪、羊、牛、鸡、鱼等。转基因动物的研究,在理论上及实践中,均具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不仅能够对发育基因调控的机理、癌基因活性和免疫系统内复杂的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等提供新的方法,而且还有可能开辟家养动物定向育种的新途径,并建立了微生物  相似文献   

3.
自1980年Gordon等首次将外源基因导入小白鼠胚胎获得成功后,转基因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先后在牛、羊、猪、兔、鱼和鸡等动物上获得成功,对家畜品种改良、疾病防治和利用家畜作为活的生物反应器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疾病防治一直是养鸡业中的重要研究课...  相似文献   

4.
198 9年Curtiss和Cardineau最早将链球菌的突变株表面蛋白抗原 (surfaceproteinantigenA ,SpaA)基因转入植物进行试验研究 ,并以专利的形式公开发表[1] 。 1992年Mason等[2 ] 首先提出了用转基因植物生产医用疫苗的新思路。随后美国有几个研究小组和几家生物技术公司利用基因工程玉米和基因工程的其他植物来制造人的单克隆抗体 ,希望这种称为“魔弹”的单抗能治疗癌症、阻挡传染病传播、用作避孕 ,甚至防止蛀牙[3] 。近几年 ,植物作为生物外源蛋白的天然生物反应器 (naturalbioreac tor)生产可食性疫苗和植物抗体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 ,应用昆虫杆状病毒作载体在昆虫细胞或虫体中高效表达的外源基因已有近千种。这一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bac ulovirusexpressionvectorsystem ,BEVS)是一种辅助性依赖性 (仅有质粒载体不能表达外源基因 ,还需要野生型杆状病毒辅助 ,形成整合有外源基因的重组型杆状病毒才能完成外源基因的表达 )的真核DNA表达载体 ,具有安全、高效、容量大、表达产物生物活性好等特点 ,是很有潜力的载体表达系统之一 ,在寄生虫的基因工程疫苗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1 杆状病毒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6.
RNA干涉 (RNAinterference ,RNAi)即内源性或外源双链RNA (double strandedRNA ,dsRNA )特异性结合互补链抑制细胞内特定基因的表达 ,或者通过双链RNA引发转录后基因沉默 (gene silencing) ,诱使出现特定基因表型缺失。这种现象已在真菌、线虫、拟南芥、斑马鱼、小鼠中被证实 ,可能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保护基因组完整性和抵御外来核酸 (病毒和转座子 )入侵的一种RNA降解机制。自从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发现RNAi以来 ,随着对RNAi作用机理的阐明 ,其在抑制病毒复制、基因组功能研究以及基因治疗等方面的作用 ,已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基因治疗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利用基因重组的方法对染色体异常性疾病进行基因水平治疗。目前人们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其进展引起了包括医学界在内的广泛注意。本文主要就基因治疗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相似文献   

8.
对编码结核分枝杆菌抗原Ag85B和ESAT-6的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并将其克隆入穿梭载体DKSV7,利用基因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表达结核分枝杆菌抗原Ag85B和ESAT-6的重组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LM).结果表明,外源基因成功整合入LM基因组并获得转录;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菌携带的外源基因在动物体内能够表达;溶血试验与细胞感染试验表明,较之野生型李斯特菌,外源基因的插入破坏了重组菌LM(pKSV7-H85-6B)的溶血活性,显著降低了对细胞的侵袭能力.证实,携带结核分枝杆菌保护性抗原Ag85B和ESAT-6的重组李斯特菌对结核病新型疫苗的研究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疱疹病毒TK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疱疹病毒具有表达外源基因的优势,介绍了TK基因作为疱疹病毒化学治疗和构建疱疹病毒基因缺失疫苗的首选靶基因.从TK基因的特点、TK基因的表达调控、TK酶生化特性、TK的功能域等方面做了综合论述,并对其今后的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牛抗菌肽在分类、组织分布、生物活性、基因结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采用基因工程技术表达牛抗菌肽的方法进行了评述,并展望了其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前景,提出了利用生物信息学构建牛抗菌肽肽库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采用平板稀释法,选用氨基糖苷类药物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新霉素对22 株猪、鸡大肠埃希氏菌和30株猪、鸡沙门菌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在4种药物中大肠埃希氏菌对卡那霉素的耐药率最高,达81.8%,而沙门菌则对链霉素的耐药率最高,达60%,两类细菌都对新霉素的耐药率最低。设计了5对引物,对耐药基因aph(3′) Ⅱ、aadA1、aadA2、aadB和aac(3) Ⅰa进行了扩增,获得的基因片段与预期的大小一致;序列分析表明,扩增产物与GenBank中的相应序列有很高的同源性(>99.8%)。采用建立的PCR技术,对22株猪、鸡大肠埃希氏菌和30 株猪、鸡沙门菌的耐药基因进行了检测,证实耐药基因普遍存在,在大肠埃希氏菌中aadA1 基因的检出率最高(12/22),在沙门菌中aph(3′) Ⅱ基因的检出率最高(18/30),在所有的菌株中都未能检测出aac(3) Ⅰa基因。  相似文献   

12.
遗传工程(或基因工程)是当今新的前沿科学——生物工程(或生物技术)的内容之一。遗传工程的出现,不仅反映了遗传学的迅猛发展,而且显示了人类在改造生物遗传性状上正在取得更多的自由。它的研究成果对遗传理论的探索,畜牧生产,以及某些遗传性疾病的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953年人类第一次弄清了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经过二十年的努力,1973年首次进行了对遗传基因的剪接和重组,即用各种生物酶把DNA切断,并同另一种基因拼接起来,使不同的基因在体外重新组合,然后再把重组的基因转导入异体细胞,产生新的个体。遗传工程打破了生物学上种属间杂交的障碍,使不能进行有性杂交的两个物种进行“无性杂交”,创  相似文献   

13.
酵母作为一种外源蛋白表达系统 ,由于兼原核及真核细胞表达系统的优点 ,在基因工程领域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酿酒酵母 (Saccharomycescere visiae)是最早用于表达外源蛋白的酵母菌。 1 981年Hitzemom等用酿酒酵母表达人干扰素获得成功 ,此后用酿酒酵母还表达了多种原核和真核蛋白。但此系统也有其局限性 ,如缺乏强有力的启动子、分泌效率差、表达菌株不够稳定、表达质粒易丢失等。以后又有用多种酵母表达异源蛋白的报道 ,但上述局限性仍未得到明显改善[1] 。自 1 96 9年报道了仅以甲醇为碳源和能源的巴斯德毕赤酵母 (Pichiapastoris)起 …  相似文献   

14.
将克隆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全长S基因插入pAdTrack-CMV穿梭质粒中,形成的转移质粒pAdTrack-CMV/S线性化后,用pAdEasyTM系统电转化含有腺病毒骨架载体pAdEasy-1的感受态大肠埃希氏菌BJ5183,经同源重组,构建了含有全S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经酶切充分暴露反向末端重复序列后,与脂质体混合转染AD-293细胞,成功获得了AD-S复制缺陷型腺病毒,经检测证实,AD-S稳定性好,安全性高。转录水平检测证实,S基因得到了转录;荧光检测发现,外源蛋白已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15.
传统疫苗是基于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原理,这类疫苗绝大多数是激发机体的体液免疫,很难启动细胞免疫。而基因疫苗能模拟病毒自然感染抗原提呈的过程,使表达的抗原能以自然的形式被加工提呈给免疫系统,既能产生细胞免疫,又能产生体液免疫,此种免疫不受母源抗体的干扰。自1990 年wolff 报道了其基因治疗研究成果以来,基因免疫在预防人类某些病毒性、细菌性、寄生虫性疾病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笔者就基因免疫的原理、特点、研究进展及其面临的问题和展望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6.
为了检测鸡源性肿瘤坏死因子(TNFα)样品,常用微量细胞病变法,该方法繁琐、费时;国外虽有用生物学测定的报道,但需要特定的靶细胞(Ogura等,1987),使鸡TNFα检测工作难以开展。然而,TNFα对免疫、抗感染和抗肿瘤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种新兴的富有生命力的生物技术——蛋白转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蛋白转导的发现、蛋白转导结构域(PTD)的结构组成特点、蛋白转导的作用特点、PTD的作用机理以及蛋白转导的应用前景等.指出蛋白转导是生命科学领域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其高效的跨膜转运功能和细胞间自主传递的特点彻底打破了常规的基因转移模式,为基因治疗和高效药物与新型疫苗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应用组织病理学和S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湖北省武汉市的2批14日龄和33日龄疑似禽白血病肉鸡进行了病理学诊断,并观察了病鸡肝肿瘤组织中p53基因和Bcl-2基因的表达情况。剖检可见病鸡肝、肾、脾均不同程度肿胀,组织病理学检查在肝、肾、心等脏器可见散在或聚集成团的骨髓瘤细胞,胞浆内充满球形的嗜酸性颗粒;在病鸡肝肿瘤组织中p53和Bcl-2基因均呈阳性表达,诊断为J亚群禽白血病(ALV-J),提示p53基因和Bcl-2基因与肉鸡J亚群禽白血病有关。  相似文献   

19.
应用PCR技术从鸡输卵管组织基因组中扩增出了 1.0 0kb的鸡卵清蛋白基因 5′端调控区序列。序列分析表明 ,该区域含有TATA框及激素识别位点 ,具备输卵管定位表达的调控能力。为外源基因在鸡输卵管中的定位表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一)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1890年Dfeifer等首次提出了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的概念,到1970年Levin用于临床检测病人的内毒素血症,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现代研究证明,内毒素毒性作用的物质基础为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血细胞,特别是巨噬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都具有高度的亲和力,可激活细胞膜磷脂层中腺苷酸环化酶分解ATP为cAmp,使细胞内的cAmp浓度升高,激活cAmp依赖蛋白酶,对各种靶细胞产生不同效应。如:①直接破坏单核吞噬细胞内之溶酶体膜。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