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美军在中国南海岛礁邻近区域定期实施"航行自由行动"等举措,标志着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对华制衡政策正进入新的阶段.美智库和政策界人士围绕中国南海政策走向等问题展开争论;美军方和白宫就如何在南海问题上应对中国存在政策分歧,奥巴马政府力避南海问题成为其"负向遗产".美国在南海问题上加大对华制衡的核心策略是"成本强加",即在不与中国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的情况下,通过外交、政治、军事、法律等综合手段,增加中国推进南海政策的成本.南海问题将深化中美关系的"战略漂移"状态,两国围绕该问题的博弈料将更趋复杂.  相似文献   

2.
印度并非地理意义上的南海地区国家,亦非地缘层面的南海问题当事国或美国亚太盟友,在南海问题上一直表态谨慎,避免在南海问题上“选边站”.但莫迪政府2014年上台后,印度所处外部环境、海上安全战略、对美对华政策都有所变化,印度在南海问题上变得更加活跃,对华批评乃至防范的因素增多.未来,出于自身利益的权衡,印度南海政策不会完全与美、日同步,但对华打“南海牌”是大概率事件,且介入手法将更趋全面.  相似文献   

3.
作为冷战后国际舞台上一个独特的超国家行为体,欧盟满怀信心地向世界推广自己的成功经验和"欧盟规范",并试图发展在海洋事务中的规范领导作用,借此提升自身在国际海洋安全事务中的影响力。当前,欧盟对南海局势的关注度明显上升,"欧盟规范"与"欧盟模式"成为影响南海问题发展不可忽视的新外部因素。欧盟秉持的"规范性力量"能够为其南海政策的内在逻辑和路径提供较好的解释及评估视角。但欧盟在南海问题上"规范性力量"政策的有效性与合法性也面临诸多缺陷与挑战,尤其是欧盟各国对华的不同政策立场及利益需求,导致欧盟的南海政策难以发挥较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郑安光 《国际问题研究》2022,(2):119-131+157-158
近年来,美国为加强对华海上遏制,开始向南海地区派出海岸警卫队,通过巡航、参与美国海空军演习、与域内国家签署执法合作协议、开展联合海上执法演习等方式介入南海地区局势,旨在应对所谓的中国“灰色地带”挑战,通过海上执法合作强化与地区盟友和伙伴的关系,提高对南海的海洋态势感知能力。美国相关举措破坏了南海和缓趋稳的局势,增大了南海地区发生海上危机和冲突事件的风险,给我国南海维权带来新的挑战。为此,中国一方面要坚持处理南海问题的“双轨思路”,另一方面要积极应对美国海岸警卫队部署南海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除进行军事、民事、油气开发等非法活动外,越南加大了对南海问题的舆论宣传力度,借助媒体、法律、民间活动等广泛表达国家立场,以博取国际同情、对华侧面施压,并试图通过"搅浑水"将南海争端国际化、复杂化、多边化。一、背景越南是一个十分重视海洋的国家。在国家统一后,越南海洋传统得到恢复,海洋意识急剧膨胀;进入新世纪以来,越南更是把海洋战略摆到一个突出的位置。2007年1月,越共十届四中全会通过了  相似文献   

6.
中立美国,构建中国海洋周边的睦邻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美国战略东移、重返亚洲,围绕中国的黄海、东海和南海周边,助推相关国家惹事生非,围绕中国海洋周边拼凑新的"对华包围圈",主要矛头直指中国。凡此种种,从地缘政治角度而言,似乎呈现出新一轮的对华冷战态势,对中国海陆地缘安全构成了新的威胁。如何认识这一新的国际形势?如何破解这个新出现的环绕中国海洋周边的"对华包围圈"?我想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张悦  陈宗海 《东南亚》2014,(1):102-107
南海问题,是南海周边有关国家采取各种手段与中国争夺南海地区海洋权益的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南海问题研究是国内相关学科研究的一个热点,相关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南海问题的史地维权研究、南海问题的法律依据研究、南海问题的国际因素研究和南海问题的中国对策研究。梳理这些研究成果,既可摸清国内理论研究的成果动向,又可为我国解决南海问题提供分类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围绕南海问题,菲律宾与中国之间摩擦不断.2016年6月菲律宾新总统杜特尔特上台后调整了对华政策,新政策表现出务实性、独立性以及大国平衡性三大特点.这一政策调整是在菲律宾政府对华外交陷入僵局、国内南部恐怖组织与分离组织势力猖獗、国家社会经济亟须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同时带有杜特尔特的实用主义外交迹象和个人特质.这一调整对南海争端及亚太战略格局正在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国在面对由崛起国而引发的权力体系结构变化时,囿于自身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局限性,为抵消潜在的风险和可能的威胁,易对崛起国或潜在霸权国实施"对冲"战略。根据一国对威胁认知及相对能力的强弱,其实施的对冲战略强度也不尽相同。本文在综合运用对冲战略分析框架并引入影响"对冲"强度变化的因素后认为,相较之前,2015年后日本在南海问题上对华实施了牵制和制衡成分较为凸显的"强对冲"战略。这种转变是在日本南海威胁认知度提高,"对冲"中国相对能力增强及与中国信任程度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做出的对本国利益较为有利的战略调整。  相似文献   

10.
欧盟对华军售难以解禁的背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秋天起,欧盟能否解除持续了近15年的对华军售禁令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并逐渐成为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法国和德国认为该禁令早就该解除,美国和日本等国则强烈反对。2004年11月17日,欧洲议会以中国人权问题为由,通过决议要求欧盟继续维持对华武器禁运。①这个决议虽没有实际约束力,却反映出一部分欧洲人在该问题上的心态。同年12月8日举行的中欧峰会上,欧盟宣布将于2005年6月给出一个明确解决方案,欧盟正式启动了对华军售解禁的程序。但在随后的发展中,欧盟这一立场却多次动摇。现在看来,解禁的日期将可能继续后延。一、美国出于战略考…  相似文献   

11.
菲律宾南海利益诉求与中国南海历史性权利的重叠一直是两国海上安全关系的焦点。黄岩岛对峙事件和菲律宾将南海问题提交国际仲裁使中菲海上安全关系直落谷底。中菲海上安全关系突变是美国再平衡亚洲战略背景下菲律宾亲美政策的产物,也是其国内军事和油气利益集团推动的结果。菲律宾南海政策的变化改变了中菲两国以往相对稳定的海上安全关系。中菲海上安全关系矛盾及其负面影响的迅速扩张直接导致两国关系全面恶化。然而,当人们将审视中菲关系的视角聚焦南海矛盾的时候,原本丰实、厚重的中菲关系已经被抽空。中菲海上安全关系的短时期对立正成为伤害两国各自国家利益的最大隐患。菲律宾在依附美国谋求南海经济与安全利益的过程中,将一个原本睦邻友好的地区内最大的国家——中国——转变成了自己的“敌人”;而中国则在南海维权的过程中面临着其在菲律宾经济影响力迅速下滑的困境。中国无法改变美国和菲律宾的对华战略定位。然而,如果从中美战略博弈的高度理解中菲海上安全关系,中国的政策应对将更具战略效能。  相似文献   

12.
2010年的中美关系较2009年相比,可谓明显的“暖转冷”,摩擦、冲突不断。主要表现在美国不顾中国的核心利益,挑战中国南海主权、对人民币升值施压、在中国周边制造紧张局势等,这些做法理所当然遭到中国的坚决回击。美国对华示强,除了固有的不适应中国崛起的心理因素作怪外,还有着其亚太政策调整、国内对华强硬派得势、中期选举等原因。美国对华强硬并不意味着其“两面下注”的对华战略政策的调整,只是对华防范领域扩大。未来中美关系仍是合作对话、防范遏制与反遏制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13.
奥巴马上台后出台了新的亚太战略,其核心内容是将全球战略重心由大中东地区转 移到亚太并将应对中国崛起作为主要目标。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使中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 更为复杂。南海局势的新变化就是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一个直接后果。不过,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并 不是寻求同中国对抗,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和亚太战略框架下的对华战略仍然具有两面性,中美在 南海并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美国同一些南海争端国的利益也有很大差异,中美之间仍然存在 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间。  相似文献   

14.
1994-2008年印度对华反倾销实践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务分析是研究印度反倾销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对1994-2008年印度对华反倾销申诉数量、行业分布和裁决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并简要阐述了其变化趋势和可能的原因。认为中国是印度对外反倾销活动的首要目标;印度对华反倾销涉及的行业较为集中,化工行业是反倾销调查最为密集的行业;印度反倾销结案方式正向有利于申诉企业方向发展,但相对于急剧扩大的对华进口贸易,印度对华反倾销强度有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葛红亮 《东南亚》2012,(2):16-21
2009年7月,美国在第16届东盟地区论坛上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宣布“重返”东南亚。以此为标志,美国南海政策出现了冷战后的第二次调整,由介入向深度介入发展。美国这一政策立场的转变固然与其在南海地区的重要商业利益有关,但在根本上由美国对华政策决定,是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延续和体现。从中美双边关系的角度来看,南海问题不仅成为研判中美关系现状和发展趋势的重要变量,更折射出长期以来中美双边关系中战略互疑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虽然合作与竞争依然是美国对华战略的基本框架,但其近年来明显地加强了对中国的竞争压力。一些机构和专家甚至呼吁要重新激活冷战时期的对苏"成本强加战略",以应对中国崛起可能带来的挑战。从广泛意义上讲,成本强加是大国之间一种传统的和平竞争方式。其主要目标就是通过非战争方式增加对手的资源消耗,削弱其行动能力或加剧其资源分配压力,进而改变其具有挑战的行为。从美国关于"空海一体战"、"第三次抵消战略"的讨论到在南海上的行动,可以看到其日益明显的"成本强加"逻辑。美国对华"成本强加战略"无疑将给中国带来复杂的挑战,对其研究有助于中国深入理解美国对华竞争战略的逻辑、边界和目标,为保持战略定力,制定针对性应对措施,有效整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际竞争战略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对南中国海四大群岛之主权,实有充分理据。《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是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南海问题的多边政治文件,在各国围绕南中国海问题之解决所进行的努力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不容乐观的是该宣言亦存许多不足之处,其实施已面临困境。中国应坚持以维护中国对该地区固有主权为基本原则,高度重视南海问题与台湾问题的相关性,在注意探讨与区内个别国家率先达成实质性双边谅解的可能的基础上,积极倡导并努力实现有关各方共同签署更具法律拘束力的南海问题多边条约。  相似文献   

18.
从奥巴马前四年的对华政策,中美关系现状,奥巴马竞选期间的对华言论,美国总统第二任期要留历史遗产的规律,中国崛起和对美政策等角度看,未来四年,美对华政策似将继续沿着"接触、制约(遏制)、合作"的方向发展.经济利益的竞争、霸权国与崛起国的战略碰撞将成为中美关系的主要特点.展望未来四年,台湾问题、人权问题、南海问题、亚洲军事同盟等仍将是美国牵制中国的牌;在朝核、伊朗核、气候变化等问题上,美既压中国,也需要中国配合.在双边经济关系中,美将在人民币汇率、贸易平衡等方面问题上对华施压,双边关系摩擦将呈常态化.  相似文献   

19.
感谢各位能应邀参会,尤其感谢胡德坤、李金明和黄仁伟三位教授远道而来参加讨论。这一节讨论的题目是"中国怎么办",我就扣着这个题目讲一点看法。边海不只是南海,南海问题是一个局部问题。这个局部问题有象征意义,象征着转变时期中国崛起树大招风,面临的挑战非常典型。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中国不只是需要对南海问题,而是要对整个外交战略有一个好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南海问题才能应对好。如果就南海问题谈南海问题,就会有局限性。以上算是一个开场语。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对华战略目标是美国经济利益、战略利益与意识形态相结合的产物,中美关系的发展正是随着美国对华战略目标中的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美关系问题,也是未来可能导致中美对抗和冲突的问题。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努力发展同美国的关系,但决不允许事关中国根本利益的台湾问题走向反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