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军在中国南海岛礁邻近区域定期实施"航行自由行动"等举措,标志着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对华制衡政策正进入新的阶段.美智库和政策界人士围绕中国南海政策走向等问题展开争论;美军方和白宫就如何在南海问题上应对中国存在政策分歧,奥巴马政府力避南海问题成为其"负向遗产".美国在南海问题上加大对华制衡的核心策略是"成本强加",即在不与中国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的情况下,通过外交、政治、军事、法律等综合手段,增加中国推进南海政策的成本.南海问题将深化中美关系的"战略漂移"状态,两国围绕该问题的博弈料将更趋复杂.  相似文献   

2.
菲律宾南海政策中的美国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对菲律宾南海政策经历了从“中立不介入”到“介入但不陷入”的转变.在“重返亚太”战略背景下,美国高调介入南海地区事务.菲美关系的加强影响了菲律宾亲美政治势力对南海问题的判断,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菲律宾南海政策的激进化.美南海政策对菲律宾的误导和菲律宾自身对形势的误判使菲南海政策已走上错误的轨道,菲律宾国内政治等因素限制了菲南海政策的回调.  相似文献   

3.
2020年以来,莫迪政府大力推进“对华产业替代”政策,以作为其“经济自主”“产业兴国”的重要路径。基于莫迪政府的产业政策实践,其“对华产业替代”政策至少由三大部分组成,即以“生产关联激励计划”为代表的产业政策、以全球范围内寻求“中国替代品”及签订新双边自贸协定为代表的经贸政策,以及以融入美西方创新链和价值链为代表的新经济政策。有利的国内政治生态、优越的地缘战略环境以及相对完备的产业发展基础为莫迪政府实施“对华产业替代”提供了有利条件。尽管如此,受限于印国内政治文化的保守性、美西方帮助抚慰印度的权宜性、经济全球化的逆动性以及中国产业政策守正创新的持续性,莫迪政府“对华产业替代”实效有限。但考虑到印度庞大的经济规模以及美西方等发达经济体的战略拉拢,莫迪政府的“对华产业替代”政策仍能对中国产业链建设构成干扰。  相似文献   

4.
邢瑞利 《现代国际关系》2023,(3):81-99+150-151
美国和印度近来在科技领域协作对华逐渐形成合流之势,旨在减轻对华产业链、供应链及技术依赖进而构筑排华科技“小圈子”,谋求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美印对华科技遏制路径主要有:借助双边多边平台,构建协作对华的科技合作机制;利用双方互补优势,强化美印半导体产业生态合作;聚焦前沿技术联合研发,全方位遏制中国高科技崛起。未来,美印科技实力的非对称性、双方利益分歧、缺乏战略互信、第三方因素及地区热点问题等都将制约其协作对华的效果,但不会逆转其对华科技遏制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南海问题面临大国介入的新挑战。继美国、日本等国介入南海争端后,印度成为又一域外介入大国。印度为平衡中国不断扩大的影响力,进而拓展本国的利益范围,它通过强化南海方向的海军力量部署、提升与东盟国家的防务合作、加强与美日等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协调等措施,不断加强南海安全合作。可以预见,今后印度仍将继续深化与南海相关国家的安全合作。虽然,这种合作短期内会保持在一定限度之内,但从长期来看仍存在不确定性,中方需要提前谋划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6.
“南海行为准则”(Code of Conduct)是维护南海地区和平稳定,构建东南亚海洋安全秩序的准则规范,对稳定中国与东盟关系有积极意义.中国、东盟及美日澳等周边大国均密切关注“南海行为准则”的制定.但自冷战结束至今,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推动制定“南海行为准则”方面一直进展缓慢.如今,双方仅就“南海行为准则”的框架达成共识,准则的最终签署仍有待时日.各方都重视“南海行为准则”,但为何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面临困境?行为准则的最终签署是否有助于解决南海问题?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的历史进程,回答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奥巴马前四年的对华政策,中美关系现状,奥巴马竞选期间的对华言论,美国总统第二任期要留历史遗产的规律,中国崛起和对美政策等角度看,未来四年,美对华政策似将继续沿着"接触、制约(遏制)、合作"的方向发展.经济利益的竞争、霸权国与崛起国的战略碰撞将成为中美关系的主要特点.展望未来四年,台湾问题、人权问题、南海问题、亚洲军事同盟等仍将是美国牵制中国的牌;在朝核、伊朗核、气候变化等问题上,美既压中国,也需要中国配合.在双边经济关系中,美将在人民币汇率、贸易平衡等方面问题上对华施压,双边关系摩擦将呈常态化.  相似文献   

8.
在印度介入南海问题上,尽管双方政府立场不同,但两国学者对印度在南海的利益和印度的介入动因有一定共识。关于印度介入南海争端的发展趋势,两国学界内部都有不同的声音,但从总体上看,双方都认为两国因南海问题而发生正面冲突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9.
2010年以来南海问题再度升温。域外大国,尤其是美国、日本,加大推动这一争议的"国际化"。印度也频繁涉入其中"搅局",扮演某种微妙的角色,究其原因在于印度在这一地区也具有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同时也有针对中国的一面。未来印度在南海问题中扮演的角色取决于中印双边关系的整体发展,尤其是管控好中印边境地区的稳定能有效削弱印度卷入南海争议的积极性,促使印度在海上合作问题上与中国相向而行,不至于与美日形成遥相呼应的态势。  相似文献   

10.
胡娟 《东南亚》2013,(2):20-24
中国的海洋权益正在遭遇严峻的挑战,中国的海洋安全问题尤其突出,而南海则首当其冲。如何处理南海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崛起道路上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美国重返亚太的背景下,域外国家纷纷介入,其中印度的介入格外引人注目。印度介入南海问题,是与他的大国梦想、海洋战略以及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对他的“鼓励”等因素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1.
菲律宾国内各政治集团对菲律宾南海政策的制定产生程度不一的影响。基于维护本国利益的国家本位意识和立场,菲律宾各政治集团在南海问题上的共识有:坚持菲律宾所占据的南海岛礁的“主权”;要求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依据来解决南海争端;坚持南海仲裁“裁决”,等等。而硬实力的不足、美国安全承诺的不确定、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克制与和平立场以及菲律宾民情等因素导致菲律宾各政治集团在一定程度上达成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南海问题的共识。除了对策略手段运用的不同理解导致的分歧,菲律宾各政治集团在南海问题上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对于菲美同盟及菲美双边军事协议存在着认同与强烈反对的不同声音,其深层原因来自于要求独立自主的反美民族主义与菲律宾国家安全需要之间的矛盾。菲律宾后续仍可能试图以南海“仲裁”结果对中国进行“软”抗争;菲美军事安全合作仍有强化的可能;中菲南海双边谈判以及共同开发协议有可能会随着菲律宾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动而受到影响,存在较大变数。  相似文献   

12.
葛红亮 《东南亚》2012,(2):16-21
2009年7月,美国在第16届东盟地区论坛上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宣布“重返”东南亚。以此为标志,美国南海政策出现了冷战后的第二次调整,由介入向深度介入发展。美国这一政策立场的转变固然与其在南海地区的重要商业利益有关,但在根本上由美国对华政策决定,是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延续和体现。从中美双边关系的角度来看,南海问题不仅成为研判中美关系现状和发展趋势的重要变量,更折射出长期以来中美双边关系中战略互疑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亚太地区战略环境的深刻变化,印度和美国的防务关系在“印太战略”和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等机制的作用下不断升温。然而,新德里对华盛顿的“海洋航行自由”行动的态度颇为微妙:一方面,印度在成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时对部分条款提出了保留性要求,对美国在印度近海实施的“航行自由”宣示活动感到不满;另一方面,在中印边界争端和南海局势复杂化的背景下,印度在国际场合多次提及尊重南海“航行自由”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重要性,对美国在南海的“航行自由”行动以“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为名,表达了口头支持,并通过同日本及东盟国家的海洋安全合作增强印度在南海的军事存在,但避免直接参与美国在南海的“航行自由”巡航活动以防过度刺激中国。印度对于美国军舰在印度洋和南海不同水域“航行自由”活动的认知差异及其应对措施体现了鲜明的实用性和利己性,特别是以维护“海洋航行自由”为幌子介入南海事务,加剧了中国周边外交局势的复杂程度。  相似文献   

14.
日本并非南海问题当事国,在南海并不存在有争议的权利诉求.但出于南海重要的战略地位以及日本自身的多重战略考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一直对南海事态保持着高度的关注.近年来,在中日两国实力地位逆转、日本国内政治生态趋向右倾保守、美国高调“重返亚太”,以及南海问题逐步升级的背景下,日本加强了介入南海问题的力度.当前,日本已逐渐形成了一个旨在强化与华对抗、重视与美战略切合的南海政策.本文以地缘政治为视角,就日本近期介入南海问题的路径动向进行归纳和分析,从而为认识日本南海政策的本质、评估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南海局势发展前景进行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从尼克松时代开始,美国商会一直是中美经贸关系的积极务实推动者.2017年,美国商会对华情绪出现显著变化,首次施压政府对华采取强硬措施.商人出身的特朗普上任,共和党控制参众两院后,美国商会在美国内政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政府重视倾听其利益诉求并延续其思维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利益诉求或将直接体现下一轮美国对华经济政策的主攻方向.将美国商界的经济理性注入特朗普的“公平贸易”,以加强贸易执法做法力求在核心问题上有所斩获,施压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调整核心产业政策,确保美国投资者在华获得“公平”投资机会.美国商界对华情绪变化背后原因复杂,分析美国商界对华态度演变及影响,进而掌握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变化,对中国政府准确制定对美经贸政策、维护中美关系大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南海争端涉及六国七方,美国本不属于该区域争端国,但作为域外最有影响力的大国,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作用举足轻重。冷战后美国的南海政策由最初的“消极中立”、“积极中立”到如今的“积极干预”,由“离岸制衡”逐渐向“危机管控”过渡,参与力度明显增强。但鉴于中国在南海区域的客观存在及中美在相关领域合作的需要,美国在南海问题上较为克制,现阶段美国的南海政策已发生变化,其走向将会成为今后中美南海战略博弈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威慑与胁迫是两种不同的战略,后者比前者更具进攻性.“亚太再平衡”战略是奥巴马政府重要的“外交遗产”.在实施该战略的过程中,在钓鱼岛、南海、网络安全、朝核及伊核等问题上,美国对中国实施了军事威慑及非武力性胁迫.总体看,这些手段尚属轻度强制,与近年美国对俄罗斯、叙利亚、朝鲜和伊朗的严厉经济制裁和外交孤立有显著区别.在中美存在重大分歧的领域,两国的战略回旋余地在缩小.未来如果美国对华加码威慑和胁迫,中国可以更积极有效地应对,但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难度将增加.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美国在一些中美之间存在重大分歧的议题上开始较多采用对华“多边施压”策略,即试图通过推动国际社会对一些涉及中国重大利益的国家进行孤立和制裁,或建立某种针对中国的“多边联盟”,以达到迫使中国与美合作或对美让步的目的。中美实力对比变化、美国在诸多议题上离不开中国的合作,以及中国希望通过加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来维护本国利益等,是美国调整对华外交策略、对华更多采用“多边施压”外交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9.
洞朗对峙主要是莫迪政府制造的一场中印双边关系危机.这是1987年以来中印两国间首次出现的相互对抗的大规模军事集结.这场危机既是两国战略失信的新体现,更是两国近几年矛盾郁积的总爆发,标志着中印关系进入了一个结构性矛盾日趋突显的新阶段.表面看,莫迪政府制造此次洞朗对峙危机意在阻止中方洞朗边防基建、追求印度自身绝对安全、维持印度主导下的“南亚秩序”以及夯实印度与美日等国的战略合作基础,但究其根源,英国人的“缓冲区理论”、印度传统文化中的“曼荼罗理念”和“婆罗门至上思想”以及美国人的“门罗主义”等也不同程度地形塑了莫迪政府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在“追求绝对安全”迷思及其战略文化的多重熏陶下,加之“强国心切”,强势的莫迪政权对华防范与敌视明显增强,两国关系呈现出张力有余而合力日渐不足的窘境.要想实现“龙象共舞”,避免洞朗对峙类危机再现,双方唯有始终坚持“中印互为发展机遇”“中印互不构成威胁”这两大基本原则,始终坚决抛弃“零和博弈”思维定式,并努力尝试在两国利益交汇区共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共享秩序.  相似文献   

20.
印度“东向”战略的意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后,印度实施“东向”战略,包括东盟、中、日、韩及澳、新(西兰)在内的广大地域内的经济、政治、安全、军事等多领域的“东进”,进入21世纪以来更是获得极大进展。印度“东向”政策的不断推进,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的,是必然的。随着地区局势的发展,尤其是南海问题的升温、印度洋问题凸显,印度“东向”战略中地缘政治和安全战略将占据重要地位,给中国的安全和恢复中国在南海地区的领土主权和维护海洋权益带来新的战略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