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拉伯之春”后,俄罗斯以叙利亚危机为战略着力点,全面介入叙利亚事务,对中东政治产生深刻影响。俄乌冲突爆发导致俄罗斯在中东的战略利益受到挑战,主要表现为俄乌冲突引发中东国家粮食危机,俄对中东地区的政治影响力弱化;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致使俄军事武器销售受阻,其在中东的军事影响力减弱等。一方面,作为世界粮食生产大国,俄罗斯可增加对中东粮食出口,从而避免中东国家因粮食问题引发社会动荡,维护俄罗斯既有的中东利益;另一方面,俄罗斯加强多边外交,积极发展与中东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并在深化双边关系的基础上,与中东国家协调能源供应,维持高油价。俄罗斯与中东国家加速发展多元化的经贸关系,与扩大俄在中东政治影响力的外交战略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2.
美国对中东"民主化"改造战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美国认为“以中东为大本营的支持恐怖主义并企图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是美国在中东利益的最主要威胁。对此 ,美国确定了“反恐”与“民主改造”两手并举的中东新战略。美国希望通过对中东国家的民主化改造 ,扶持亲美的国家和势力 ,以美国式民主和价值观淡化伊斯兰教的影响 ,更好地控制中东石油资源 ,为美国实现全球战略目标打下基础。但是 ,受历史、宗教、民族、文化及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中东国家很难在政治意识与社会制度上走向美国式的民主  相似文献   

3.
今年1月,美国正式宣布拟在波兰和捷克两国部署反导系统。3月中旬,美国国家导弹防御局局长奥贝林又先后访问乌克兰、德国和法国,就美国在波兰和捷克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技术问题同有关国家进行磋商,并向欧盟和俄罗斯做进一步解释和说服工作。美国的动作在欧亚大陆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捷克和波兰等国民众不仅对反导系统带来的环境问题表示关注,而且认为在本国部署反导系统可能更容易成为袭击目标。而更多的人则对该计划的意图表示疑虑:在东欧这个敏感的地缘政治区域内部署反导系统,究竟是为了防谁?其他欧洲国家也对该军事动向可能带来的环境与安全影响表示关注,俄罗斯更是对美的做法表示强烈抗议。  相似文献   

4.
作为其最新全球战略调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决定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以实现"弱俄"、"遏俄",防止欧盟脱离美国的制约而单独成为世界一极,防止欧盟与俄罗斯进一步接近等目标。美国的这一举措可能促使俄罗斯加快军事复兴步伐,强化与美国进行军事政治争夺,进一步降低在国际事务和地区问题上与美国合作的意愿。美国最终很有可能接受欧盟的主张,在北约框架内建立全欧反导系统。  相似文献   

5.
苏联解体后,美国和俄罗斯的地缘政治角力依然存在,有时还很激烈.美国在东欧计划部署反导系统是其推行遏俄政策的产物和新发展,引起俄的强烈反弹,将双方之间的地缘政治角逐推到一个新高点.双方虽然因此矛盾加剧,但不会爆发新冷战.  相似文献   

6.
认知冲突与美俄地缘政治角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解体并没有使美俄从此握手言和,相反,两国在经历了短暂的蜜月期后,在原苏东地区地缘政治安排上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并随着北约新一轮扩大和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几近激化.美俄地缘角逐与其相互认知冲突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通常将俄罗斯视为一个被打败的对手,要求其接受美对其国际地位的界定和内外政策的"指导",如有违反即被视为需要加以抵制的集权倾向或帝国企图.为了遏制由此可能带来的挑战,并推动俄罗斯向美期望的方向演变.美国不断削弱俄赖以对抗的资本.在俄罗斯看来,对西方的拥抱和战略上的妥协并没有换来预期的西方认同及其对俄安全空间的尊重,美反而在战略上向俄步步进逼.美俄在这种相互认知下的政策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美俄地缘政治角逐的具体进程.  相似文献   

7.
美国对中东战略与政策:悖论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建 《西亚非洲》2005,1(6):40-45
九一一事件后,美国推出的打击恐怖主义和民主改造中东的新战略受阻,中东国家对此一直保持怀疑和警惕。究其原因,除了中东国家与西方有很大差异,美国在中东强力推行西方价值观和美式民主制度,有水土不服的问题外,美国战略目标的长期性与其中东政策的短视性和功利性之间的巨大悖论,阻碍了美国对中东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从长远看,美国将在适当调整政策目标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其对中东战略,以进一步促进中东政治转型,进而促使该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未来中东国家与美国,以及中东地区国家内部改造和反改造的斗争将相互交织、碰撞,并成为今后长时期内地区形势发展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反恐战争"脱轨",中东极端恐怖势力"勃兴",中东国家和地区"失序",欧洲从"债务危机"走向"政治危机",美国急于逃离中东"泥潭"并"重返亚太",特别是中国的"崛起"和俄罗斯的"复兴",已经让1997年布热津斯基构想的欧亚地缘政治"大棋局"破局,并且让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形成具备了世界秩序的意义。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给国际关系带来新的变数,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开始面对"特朗普冲击"。中俄两国必须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才能"驯服"特朗普的野蛮冲撞,推动美国和西方的妥协和退让,与中俄两国合作构建一种新的战略合作关系,从而构建一种新的世界秩序。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70年代初起,美国护持霸权的经济机制是"石油美元".然而冷战结束后,欧盟一体化进程加快,欧洲统一货币欧元于1999年诞生,并在欧盟多数国家启动,从而对美元的地位构成挑战.又由于欧盟与石油富集的中东国家有密切的经济、政治关系,中东反美国家,如伊拉克在欧元启动后不久就要求其石油买家以欧元作为偿付货币.因此,"石油美元"面临现实威胁.为消除这一威胁,美国拟采取军事手段,而九一一事件为美国采取军事行动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反恐和推进民主是美国采取军事行动的借口,于是"大中东计划"得以推出.它在本质上是美国全面控制中东地区、以保护"石油美元"、维护霸权的计划.  相似文献   

10.
2010年12月以来,伴随西亚北非国家局势不稳定,在世界政治版图中位于欧亚非交汇处的中东格局开始再现动荡,美国、俄罗斯等大国的地区博弈依次上演。自从俄罗斯以叙利亚危机为切入点深度介入中东局势后,中东战略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将从俄罗斯与阿拉伯国家、伊朗和土耳其、以色列等维度来评估其政策现状及其政策得失及对局势的影响,继而分析美国、欧盟等大国的中东战略:俄美、美欧、俄欧之间在具体利益博弈上均有分歧,这导致了中东格局中的变量增加。俄罗斯在博弈中采取"实用主义"外交,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地缘、利益协调、民生压力等多重挑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石油安全与地缘战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分析了中东、中亚、俄罗斯和东南亚对于我国的石油安全和地缘战略的意义.中东是我国进口原油的最大来源地,对中国的石油安全具有重大影响,而对我国地缘政治的影向是间接的;中国与中亚、俄罗斯的石油合作有利于中国石油的来源多元化,无论是从石油安全还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东南亚对于中国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南海问题解决得如何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石油的运输安全和战略地缘利益.  相似文献   

12.
因黑海地区的地缘政治、经济等结构价值不断上升,对美国、欧盟及黑海沿岸的国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黑海地区局势严重影响周边的中东、俄罗斯、南高加索和中亚地区安全;因此,从西方对黑海地区战略可折射出对中东地区、高加索和中亚的政策,从黑海地区的地缘政治转型可预测出东西方势力对比、西方和俄罗斯在东欧和高加索地区竞争格局和全球局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阿拉伯国家一直积极致力于建设中东无核区。但近来随着中东地缘政治和安全形势的嬗变,尤其是伊朗核事态的发展,它们的态度急剧变化,越来越多的中东国家提出了核开发要求。这不仅使中东核不扩散机制面临严峻挑战,也将对该地区及全球政治和安全产生一系列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美国总统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与土耳其关系的紧张态势进一步加剧,双方外交冲突接连不断,经贸摩擦持续升级,安全关系严重恶化。从短期来看,特朗普以"美国优先"为原则调整中东战略,用现实主义处理与中东国家的关系,重视以色列和海湾国家的作用,使土耳其在美国的中东联盟体系中被边缘化,是美土关系急剧恶化的直接原因;就长期而言,在埃尔多安总统和正发党领导下,土耳其国家身份的"去西方化"、外交独立性凸显及加速向俄罗斯靠拢,是美土关系疏远的深层因素。美国和土耳其内外政策的调整,使双方在库尔德人问题、巴以冲突、伊核问题等中东地缘政治议题上的矛盾不断激化,加速了双方关系的恶化进程。受制于双方国内政治,美土关系短期内难以改善,但双方仍有广泛的合作基础,美土彻底决裂的可能性不大,土耳其将继续在美、俄之间寻求外交平衡。  相似文献   

15.
2004年6月9日,在美国佐治亚州海岛召开的8国集团首脑会议推出了由美国所主导的以推动伊斯兰国家政治变革为目标的"大中东倡议"(the Great Middle East Initia-tive)。也许新的改革建议在很多方面接纳了欧洲和中东国家的意见,强调了对解决地区冲突、实现地区稳定的重视;也许是8国集团的声明特别表达了对中东地区文化特性和各国差异性的尊重,主张中东的变革应基于内部的需求与动力,"变化不应也不能从外部施加"。总之,与2月份阿拉伯语报纸《生活报》(al-Hayat)首次独家报道"大中东倡议"所引发的轩然大波不同,此次各国的媒体和评论界似乎比较平静地接受了美国的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16.
在梳理既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在中东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政治风险和安全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应对进行了思考。在政治风险方面,本文主要从大国博弈、地区政治和沿线国家国内政治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中国应加强中美相互理解与战略互动,避免介入地区大国地缘政治对抗,根据不同国家政治风险差异精准施策等对策。在安全风险方面,本文重点讨论了地区冲突和恐怖主义的安全威胁,并提出中国应客观准确评估中东地区安全风险,运用新安全观对中东地区进行安全塑造,创造性运用不干涉内政原则推动中东问题的政治解决,帮助中东国家增强安全能力建设,增强中国在中东的适度军事存在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中东政治体制改革将在原先基础上继续向前推进 ,这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 ,即 :本世纪中东国家进行经济调整和改革成果的大小、本世纪中东各国领导人对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及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程度等。综合各方面情况 ,中东经济有望在本世纪中期取得较大进展 ,本世纪中东国家经济合作有可能率先在海湾地区取得突破 ,随着中东和平的逐步实现 ,本世纪中东国家经济合作将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8.
2013年中东形势出现新变化:埃及政治转型陷入新的重组,叙利亚内政在伊斯兰激进分子的参与下更加混乱,伊朗核问题在鲁哈尼上台后有重大突破,巴以在国界、难民安置等问题上也有进展。这些变化中美国的主导因素在下降,中国与中东国家在能源、地缘战略利益等方面的依赖在加强。中国顺应这种局势的变化,就巴以冲突、叙利亚危机和伊朗核问题等提出主张,并积极推动解决。  相似文献   

19.
俄美关于反导问题的斗争及其对世界军事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美国为了取得"世界核霸权"地位,不断扩展其反导系统的发展计划,并加紧技术研制和实际部署,这给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世界其他国家的军事安全带来严峻挑战。俄罗斯为了维持与美国的"战略平衡",对美国发展反导系统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双方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战略交锋。俄美围绕反导问题展开的斗争不仅关乎两国自身军事安全,而且对世界军事安全也具有直接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自2010 年12 月突尼斯政局动荡开始、迅速波及北非和中东国家的动乱,深刻影响着 当前的国际关系。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此次北非中东动乱背后有其深刻的国际政治经 济背景,它是美欧地缘战略诉求矛盾、争夺北非中东地区主导权的体现,是大国“货币权力”在世界 体系转型过程中的地缘冲突表现,是美国努力维护其世界经济霸权地位的体现。此次北非中东动 荡,一是使中小国家可能对美欧采取制衡战略,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关系可能恶化;二是导致产生了 “卡扎菲悖论”,破坏国际核安全态势;三是冲击国家主权理论,消极影响未来的国际关系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