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印度洋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局,中美印在印度洋的博弈互动进一步展开。三国力量格局的变迁与政策理念分歧,有可能激化潜在矛盾,但保障海上通道安全、反恐、反海盗等共同利益,又增加了三国合作的空间。三国在印度洋既有合作,也有对抗,将呈现"非盟非敌"态势。三国应共同努力,通过大国协调、机制建设与功能性合作等,构建有序竞争的博弈关系。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与印度在印度洋地区都存在着广泛的政治、经济、安全利益。澳大利亚在印度洋的利益主要为保护海上航道安全、避免印度洋被对澳不友好国家所主导、倡导印度洋地区多边合作等。印度在印度洋上的利益主要包括取得印度洋事务的主导权、保护印度的能源安全、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等。两国在印度洋上的共同利益为合作提供了基础,而利益的分歧也埋下了冲突的隐患。澳大利亚与印度在印度洋上既有合作又有冲突,总体上合作大于冲突。澳印在印度洋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但是合作过程仍然存在变数。  相似文献   

3.
印度洋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地带,印度洋核心岛国在印度洋地区战略地位重要。中国发展与印度洋核心岛国的关系,对在这些国家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意义,兼具战略、政治、经济内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并实施以来,中国与印度洋核心岛国在"五通"方面的合作颇具成效,但与此同时也受到一系列国际、地区、国家层面的制约和挑战。有鉴于此,中国应加强与各方的沟通与合作、加大对印度洋核心岛国的战略投入,构建系统战略与维系支点国家并重,从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印度洋核心岛国的深度对接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1997年3月5—7日,印度洋沿岸的南非、印度和澳大利亚等14个国家的外交部长在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召开部长级会议,通过了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章程和行动计划,宣告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简称环印联盟)正式成立。  相似文献   

5.
从现状看,由于缅甸、孟加拉国和印度三国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较弱、国内资本不充裕、民族宗教冲突威胁长期存在、与我国政治互信程度有待提高等诸多原因,在边境上与我国长期存在着交通基础设施不联通、联而未通、通而低效等问题,阻碍了中缅印孟四国经济一体化发展,也无法形成连接我国西南地区,并绕过马六甲海峡直达印度洋的经济大通道。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认为中国要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加强各国政府间合作和安全合作,提供包括货币信贷、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一揽子解决方案,形成统一制度,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陆海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格局,实现区域内各国的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6.
中印在印度洋问题上存在战略空间重叠,由此可能带来更多的合作机遇,同样也意味着更为激烈的战略竞争。如果不能合理管控分歧和竞争,则有可能使中印在印度洋上的战略竞争转化为地区冲突,影响两国在印度洋的安全合作与战略利益共享。防患于未然,有必要研究两国在印度洋的战略利益诉求、相互需求以及潜在冲突的可能性,避免战略竞争演变为地区冲突。  相似文献   

7.
印度洋地区安全正处于重大变动之中,非传统安全议题正日益凸显,但印度洋地区的安全治理状况落后,存在着非传统安全问题突出与地区内国家和区域组织治理能力不足的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国作为印度洋的重要利益攸关方以及崛起中的大国,对印度洋地区事务的参与和关切不可避免,然而当前部分国家依然沿用地缘政治的权势逻辑透视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一举一动。对此本文主张通过非传统安全治理的参与路径来寻找中国与区域内国家的共同利益诉求,以增强合作的可能性和减少他们对中国的畏惧,相应的措施包括积极通过参与已有多边安全机制、创设新的安全机制、加强大国合作与协调以及自身非传统安全治理能力建设等多个渠道积极参与印度洋地区的非传统安全治理。  相似文献   

8.
梁甲瑞 《南亚研究季刊》2020,(1):94-100,35,I0004
印度洋地区的海上战略通道价值为世界所公认。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提出了相应的印太战略,印度洋地区的海上战略通道价值更为显著。在法国与印度的印太战略框架中,双方都把印度洋地区的海洋安全视为重点。基于印太战略,印度洋地区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成为法国与印度共同的战略关注。由于印度洋地区的海洋安全威胁日益复杂,合作是法国与印度维护海上战略通道安全的最好方式,符合双方共同的利益。面对印度洋地区复杂的海洋安全威胁,法国与印度意识到了海洋安全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初步建立了海洋安全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9.
中蒙俄三国政治合作、经济发展与人文交流存在不平衡现象。国家行为体之间的主体文化认同差异,以及对其他国家行为体文化认同、接受、理解与阐释的正面与负面评价,是导致国家间国际合作正面与负面走向的深层文化心理原因。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人文合作及其文化认同是决定三国合作前景的重要因素。中蒙俄三国文化认同既存在差异,又存在共知基础。中蒙俄人文合作应遵循多元文化认同原则,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化平台及智库建设等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供人文基础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美印在印度洋上的博弈对双边关系的制约与推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印关系在多个维度内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如果处理得好则会进一步改善两国关系,处理不好不仅严重影响美印关系,甚至对地区稳定造成威胁,印度洋安全就是其中之一。美国和印度在印度洋上既有相同的利益又有不同的战略目标,这就必然导致它们要在印度洋上进行多种博弈,印度洋因此成为推动与制约美印关系的双因素。  相似文献   

11.
区域安全治理是全球安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地区安全和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印度洋区域安全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无论是主权国家还是国际组织纷纷加入本区域安全治理之中,履行各自安全治理职责,合作方式已经成为各个安全治理主体在治理过程中的重要工具选择,这标志着印度洋区域安全治理初步形成,在维护本区域安全和发展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尽管中国参与印度洋护航的力度不断加大,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在印度洋区域安全治理过程中参与较少,作用有限,这种状况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负责任大国担当的身份严重不符。随着印度洋地缘战略通道对中国未来发展重要性的不断提升,特别是印度洋区域安全治理失效和克服域内外个别大国战略误判带来的消极影响,使中国参与印度洋区域安全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逐渐加大。中国作为印度洋区域安全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参与印度洋区域安全治理已是不可或缺,并将在引导印度洋区域安全治理的理念和价值取向、提升和夯实印度洋区域安全治理能力和基础、推动印度洋区域安全治理合作等方面有所作为,为维护印度洋区域安全与稳定,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2.
冷战时期,基于抗衡美国、控制印度洋的共同战略,苏印进行了有效的海军合作。在前苏联支持下,印度海军迅速壮大,前苏联也因此而加强了在印度洋的存在。冷战后,俄印在互利贸易的基础上建立了合作研发的新型海军合作关系,印度的远洋控制战略使其更加依赖俄罗斯的海军武器,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大幅提升。俄印海军合作的目标中有一定针对中国的因素。近年来其合作面临着印度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海军合作的压力,但俄罗斯对印度海军的影响将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13.
莫迪政府将印度洋作为印度外交的重要地区,倡导"地区同安共荣",希望成为"净安全提供者"。为了实现这些设想,莫迪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巩固与印度洋岛国的关系;推行"季风计划";提升印度洋治理机制的作用;深化与海湾国家的关系;加强与美、日、澳等国的海洋合作等。虽然雄心很大,但莫迪政府也面临不少挑战,如海军实力仍有待提升、与邻国存在海洋权益争端等。这些挑战会制约莫迪政府印度洋政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外经贸工作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对环印度洋地区南亚、西亚、非洲等地区市场的开拓,逐步成为我国外经贸工作的重点之一。开辟通往上述地区更便捷的陆上通道,对促进我国与环印度洋地区的经济、技术及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和平与发展》2021,(4):26-46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美俄三角关系的地缘战略意义再度凸显,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影响国际战略格局与国际秩序演变的关键因素。随着中国实力持续上升,中美俄三国实力对比在动态变化中呈现新的平衡,三国战略角色定位发生变化,三角互动呈现竞争、合作、冲突、博弈等更为复杂的模式。中美矛盾成为三角关系发展的最主要矛盾,美俄关系竞合两分,中俄战略合作全面提升。未来一段时期,美国仍将在三角关系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伴随中美战略竞争长期化,俄罗斯发挥平衡者作用的空间进一步增大,或在中美之间扮演有倾向的战略平衡者。  相似文献   

16.
近一时期,中日俄三国能源合作取得了新进展。但是,在合作过程中促使其偏离轨道的各种因素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影响着合作的深化发展。能否消除以往合作过程中的障碍事关三国能源合作的成败。从目前各国间能源合作的新态势可以预测未来三国能源合作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7.
印度洋这个人们并不陌生但多年来却被经常忽略的战略海域,近年来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国际战略格局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演进,印度洋的战略地位正在稳步上升。印度作为印度洋最大的沿岸国,对印度洋的情结自然更浓,相关的著作尤多。其中,以印度前海军司令、印度洋研究会副主席(主席由总统担任)卡西姆主编的《21世纪的印度洋》①一书最具代表性。该书对印度洋的战略地位、影响印度洋地区安全的因素、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的发展、印度对印度洋的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刘迁 《南亚研究季刊》2023,(3):44-61+157
自独立以来,印度就以掌握印度洋海权为其海洋政策的根本目标。为实现其海权抱负,近年来印度积极参与印度洋安全治理,力图借此扩大其在区域内的影响力和军事存在,并排挤域外大国。为提升其海权,印度在与域内国家的合作中试图树立“友好警察”形象,强化其在印度洋安全治理机制中的主导地位,重点加大对印度洋地缘政治热点地带的安全治理投入,并利用区域安全治理限制特定大国的影响力,巩固与美国的安全伙伴关系。通过上述措施,印度有效提升了其在印度洋地区的海权,但其在安全治理中“夹带私货”的行为也对印度与部分国家的海洋安全合作造成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日韩三国海上安全问题的"安全化"与"去安全化"紧密相联。根据巴里·布赞、奥森·维夫等有关区域安全复合体理论,在相互联系的安全威胁中,行为体之间在处理安全问题时不可分割。因此,中日韩三国必须进行跨海域安全合作。在海域安全上,中日韩三国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构成海域安全复合体,在"安全化"与"去安全化"的过程中呈现出由冲突形态向安全机制过渡的趋向。  相似文献   

20.
“阿拉伯之春”爆发以来,西亚伊斯兰大国土耳其、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简称“沙特”)形成了复合身份。教派争端导致三国在西亚地区的战略博弈阵营化;阿富汗弱政府、强社会的权力结构使三国的战略博弈代理人化。作者提出“复合身份政治”概念,认为土耳其、伊朗和沙特以三重身份参与阿富汗安全事务。从族群和教派身份看,土耳其与阿富汗北部乌兹别克人和土库曼人等突厥语族群形成特殊关系;伊朗与中部哈扎拉人和塔吉克人形成特殊关系;沙特与南部普什图人形成特殊关系。从区域身份看,土耳其借助突厥语国家委员会,伊朗借助经济合作组织,沙特借助伊斯兰反恐联盟,三国在“向东看”过程中分别将阿富汗纳入各自主导的多边机制,形成了制度均势。从全球身份看,土耳其以北约的名义参与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伊朗加入上海合作组织,沙特利用伊斯兰合作组织,三国与世界大国形成了议题联系。复合身份政治使土耳其、伊朗和沙特构筑相互交错的次体系,稀释了世界大国主导的阿富汗问题安全倡议,阿富汗安全格局由“多极”走向“多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