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悠闲之气     
我从来都认为。中国人的性情有别于任何民族、特别是有别于西方人。比如说走路西方人大步流星,讲话快言快语,笑起来无拘无束,而中国人走路慢而稳健,坐姿端庄而恭敬,说话声音低而柔和,不能  相似文献   

2.
发展导向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突出特色、制度创新和比较优势。"一带一路"的发展导向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道路及中国国际经济法理论与实践的经验和智慧,而有别于西方新自由主义华盛顿共识及其国际经济法理论与实践。"一带一路"自身内部的发展导向与规则导向、"一带一路"的发展导向与西方主导的规则导向都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发展导向与规则导向相互结合才能保证"一带一路"倡议的行稳致远。"一带一路"的发展导向和规则导向应该合理借鉴西方主导的规则导向。  相似文献   

3.
友谊与利益:中非关系的独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中非关系在最近十年的发展,如何为中非关系定性的话题也随之而来有的称中国为“新殖民主义者”,而有的称中国为非洲的帮助者。对中国的指责主要来自西方国家(主要是美、英、法三国)的政治势力和新闻媒体,而在非洲人的积极支持下,中国人也做出有力的辩驳。本文认为,在涉及非洲发展和非洲尊严的重大问题上,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与非洲建立联系的特点表明中国是对非洲更为有利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中国对拉美的地缘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中国与拉美的关系发展很快,并从地缘政治上引起了相关第三方如美国的关注甚至疑虑.中国对拉美的地缘战略是,在不针对第三国的情况下,稳步推进与拉美各国的政治友好关系;寻求有别于西方的与拉美关系模式,发展与拉美的互利共赢关系;通过各种平台,拓展文化交流空间,从而推动中拉关系的全面、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若茜 《东北亚论坛》2006,15(5):127-129
中日市民的宗教意识是随着15世纪末社会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而发达的。中日市民的宗教意识同属东方文化,表现着有别于中世纪西方市民的宗教意识的极为丰富的内涵。然而,中日市民宗教意识是在各自社会历史进程中演变、发展的。从宏观上看,浑然一体,可是,从微观研究,将会发现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西方人看中国的崛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方人看中国的崛起阎学通一些西方人对中国的崛起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和恐惧。早在19世纪初,拿破伦就告诫西方人要“让中国沉睡”。他说:“那里睡着一个巨人。让她睡着,因为她一旦醒来,将震撼整个世界”。到了20世纪90年代,拿破伦的这句话便成了许多西方人的...  相似文献   

7.
安部公房是日本战后文学史上一位特殊的作家。他的作品受到西方存在主义哲学、 文学思潮的影响, 以有别于日本传统文学的新颖文学样式在描述着日本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状况, 关注着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物质对人的异化等问题。这些特征在安部公房前期作品中就已经有了 显现。结合作家的经历, 对《无名诗集》、《终道标》、《赤茧》、《墙——— S· 卡尔玛氏的犯罪》等作品 进行初步的分析, 发掘作家创作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8.
朱芹  高兰 《东北亚论坛》2021,30(2):74-84
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倡导的一种海洋叙事。海洋叙事是塑造海洋秩序与海权及捍卫海洋权益的话语体系。中国的海洋叙事一直较为式微,特别是中国海权在世界海洋叙事体系内常常处于被西方海权"代表"的状态。这严重影响着中国对历史性海洋权益的维护。海洋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及其在海洋领域的发展,叙述着一种去霸权化的新型海权与新型海洋秩序,是海权从垄断走向共享、从传统走向新型的分水岭。在海洋命运共同体叙事下,中国海权的发展趋向是有别于传统海权的新型海权,是一种去霸权化的治海权,而非零和式海洋霸权。由于传统海权的惯性以及美国海洋霸权的主导,新型海权及其观念若要形成普适性共识,尚面临诸多挑战,但去霸权化的新型海权必将成为未来海权的时代趋势。  相似文献   

9.
贾犁舒 《新青年》2007,(4):92-93
当代美国学者高家龙(Sherman Cochran)的著述《大公司与关系网--中国境内的西方、日本和华商大企业(1880-1937)》(Encountering Chinese Networks)是一本从西方人角度看待中国"关系"的著作.作者试图通过研究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西方、日本和中国大公司在中国市场上遭遇"关系网"的经历,来回答开篇提出的"在这段历史时期,西方企业是否夺得了对市场营销的控制权"这一问题.他认为,当时西方大公司在中国市场取得的成功,并非"营销体制"的成功,而是"层级式管理"的成功,或者说是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度)的成功.但以中国人的视角来看,高家龙的结论并非无懈可击.  相似文献   

10.
软实力评估可分为量化统计与问卷调查两个路径,中国软实力在量化统计的排名中垫后,但在问卷调查中的表现与美国不相上下.研究发现,量化统计存在选择指标偏向西方标准,忽略反应中国软实力的指标以及所选择数据不能体现人的情感作用等问题.问卷调查结果更为直观,调查发现中国在文化、价值观、制度方面皆具特色,受到不同国家民众的喜爱.然而,目前,中国人因受西方中心主义影响而缺乏文化自信,这不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文化相对论”对于扭转这一状况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时拉丁美洲最主流的定位是在"第三世界"层面,但在最权威的平面媒体<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中,也存在着对拉美"西方"层面的定位.本文认为,两种定位并不互斥,而是从不同层面表述对拉美的认知.在中西方交流日趋紧密的今天,多一些对拉美"西方"层面的定位,可能有助于增加中国人对拉丁美洲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福建历来是海外了解中国的窗口和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西班牙人占领菲律宾后 ,与福建发生了日益频繁的接触和交流 ,他们用西方文化的眼光来观察事物 ,对福建的认识和了解也从模糊到逐渐清晰 ,并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他们对福建的看法是受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自身文化观念的影响 ,除了少数狂热的殖民扩张主义者外 ,大多数人是对福建人民抱有好感的 ,对福建文化表现出景仰 ,对福建的介绍基本上是客观、公正和较为全面的 ,其中不乏尖锐的批评。他们将福建及其文化介绍到欧洲 ,开拓了西方人的视野 ,不仅使西方认识福建 ,而且也加深了对中国的认识。今天我们了解早期西方人对福建的看法和评论 ,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西方 ,认识世界 ,也认识自己 ,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人问题是原苏联国家最重要的民族问题,因其矛盾的尖锐性、在原苏联国家存在的广泛性以及对地区政治影响的严重性而倍受学界关注。本文明确俄罗斯人问题的涵义,基本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三个方面综述俄罗斯人问题研究,并分别对俄罗斯学者、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的研究给予扼要评价。  相似文献   

14.
大国的成长会对现存国际体系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因此随着中国融入国际体系及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责任"就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话题。西方大国在谈论"中国责任"时,主要强调中国的国际责任。但中国责任不仅仅是国际责任,还有国内责任。而且,承担好国内责任是中国责任的关键。即使是国际责任,也不能任由西方大国根据需要来认定,而应该由中国根据自身能力和国家利益来确定。  相似文献   

15.
有一件事最令北美的西方人对华人产生“鄙视”的,就是华人强迫子女读书的方法。在香港,中学生在课余之后到补习社是非常普遍的情况,但在北美则不同,除却中国人和韩国人之外,没有人会这样强迫子女在课余之后到补习社去“再进修”。 西方人认为子女的成长不应只是在学业上,也应在体格上或人际关系上成长,所以西方人认为子女  相似文献   

16.
从晚清到民国,出现了一股持续半个世纪的"先秦国际法"研究思潮.丁韪良试图通过附会"中国古世公法"使中国人接受近代西方普遍主义公法观,置换中国人传统的"世界图景",从而将中国纳入到正在扩展中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晚清士大夫试图通过对儒家经典的重新阐释,建构新的"世界图景",以儒学的内在脉络作为建立普遍主义世界观和公法观的依据.陈顾远试图在坚持中国文化本位的基础上,通过与西方国际法概念的部分对接,重建中国人的"世界图景",在西方普遍主义与儒家普遍主义之间寻求折衷.这些不同关切的实质都指向了如何重建中国人的"世界图景"这一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7.
西方的哲学与诗学是体系完整且成熟的,哲学与诗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之间 是一种相互衍生、相互依存、相互烘托的关系。中国没有西方文化范畴中的“诗学”,而是文、史、哲 三者的巧妙融合。西方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中国则是儒释道的融合。中国的哲学、诗学、宗教、思想 文化和理念与西方人的整体思想文化理念存在的分歧不仅不会彻底消除,而且会越来越明显,这 表明中国文化已经成为了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的重要的一极。我们只要在面对外国文化的冲击之 时,构建起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大厦,就能开创中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日尔蒙斯基是苏联历史比较文艺学奠基人,他在继承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提出历史比较的批评范式,主张多方位、深层次地看待东西方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历史类型学异同、文学影响与社会性转化,揭示了社会历史制约下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与各民族文学特性,建构了苏联历史比较文艺学的基本理论体系。日氏提出的历史类型学思想、文学影响的社会性转化思想与注重东方文学的思想都有别于欧美的比较文学传统,突破了法国学派的实证主义藩篱和美国学派的主观泛化倾向,克服了西方中心论,彰显出独特的学术视野、学理追求、治学品格与现实担当,为俄苏历史比较文艺学和世界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受限于俄苏特有的民族性诉求,历史比较文艺学难以顺利登上世界舞台。而如何克服自身局限是当前俄罗斯学者应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如何审慎看待俄苏历史比较文艺学也是中国学者应思考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9.
2014年乌克兰危机和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对欧洲的意义是确定了欧洲人主导的“新凡尔赛体制”东扩的极限和边界。边界历来都是武力确定的。克里米亚的结局对俄罗斯的意义在于俄罗斯守住了生存底线——底线是俄罗斯未来复兴的基础和前提;对欧洲来说,意味着欧洲东扩已抵极限。从彼得大帝到斯大林,俄罗斯只是在波罗的海东岸地区与欧洲进行过边界拉锯,而在乌克兰,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斯大林和冷战时期的戈尔巴乔夫有意收缩和放弃外,俄罗斯在乌克兰这个地方基本没有失过手。从对付拿破仑到希特勒的“胜利”经验中,西方人明白,在陆军可以发挥作用的近地,俄国人往往可以完胜。黑海离俄罗斯太近且陆地相连,陆军可以直接进驻;而西方海权国家在此则鞭长莫及。克里米亚对俄罗斯是生死之地,而对欧洲则是重要利益点,为了它,俄罗斯会用全部资源,而西方则不会。如果清楚俄罗斯在乌克兰归属的历史,也就知道2014年乌克兰事件意味着俄国反击欧洲东扩的历史才真正开始。乌克兰事件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其中的一些经验教训对中国而言,是有警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把丝绸之路建成沟通人民之间友好关系的渠道,吉尔吉斯斯坦希望起到赋予它沟通中国和西方的作用。——吉尔吉斯总统阿·阿卡耶夫伟大的丝绸之路把众多的国家连结在一起,使贸易关系得以发展。我们应再次推动连结东西方的伟大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我经常听到各种各样的人、吉尔吉斯人和非吉尔吉斯人的怀疑论调,好象吉尔吉斯封闭的内陆地理位置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