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拉美国家是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在全球治理中表现出相当高的活跃度。本文以中等国家理论为分析工具,考察拉美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利益诉求、路径选择和现实困境。拉美国家参与全球治理具有共同的、内在的利益逻辑,即寻求发展利益,谋求在拉美地区的主导权,提升全球影响力,展示国家软实力,树立良好国家形象。在参与全球治理的路径选择上,拉美国家采取了改革与塑造全球治理机制相结合、区域合作与跨区域合作相促进、国际国内议题联动设置的模式。这些路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符合拉美国家的发展利益需求,提升了拉美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与此同时,拉美国家在参与全球治理中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和挑战。首先是大国权力制约拉美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表现和影响力;其次是拉美国家自我认同与实力之间的不匹配;再次是拉美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积极性受国内政治经济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最后是不同拉美国家之间存在利益需求差异,相互之间的团结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础四国"作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与欧盟及美国等"伞形国家"并立的三大关键力量之一,在推动国际气候谈判、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以小岛国、最不发达国家等为代表的部分发展中国家日益转向美欧发达国家的减排方案,使"基础四国"面临巨大的压力.随着巴黎气候大会后新的全球减排框架逐步落实、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传统阵营划分,开始呈现出向"排放大国对排放小国"转变的态势.以"基础四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阵营分化明显加剧,"基础四国"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面临的冲击日益加大.  相似文献   

3.
话语权与国际秩序的建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通过一定的话语方式进行自我认同和利益表达 ,是现代政治参与和国际秩序建构的必要环节。由于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科技和语言文化方面的优势向全球灌输其意识形态 ,以及历史上殖民统治所造成的文化方面的断层和落后 ,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话语交锋中经常处于无言或失语的困境 ,使得国际秩序在价值取向和制度安排上更多体现发达国家的意志 ,成为他们支配发展中国家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视角下,分析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身份由"被动参与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到"积极贡献的新兴大国"的原因;在"转变动力"与"转变目的"分析框架中,选取国际制度和预期目标作为解释变量,分析治理身份转变的因果机制;在"德班平台谈判"期间,揭示中国治理身份和行为偏好转变原因。本文强调国际制度对中国外部身份认同的激励和内化作用,建构预期目标对中国内部身份偏好影响路径,认为三者在动态循环中达到"内部结构均衡"。  相似文献   

5.
全球经济治理领域出现的发展中国家集团不同于传统的联盟,它们更多关注经济利益,不针对特定国家,以议题为导向,按协商一致原则开展工作.尽管遵循不结盟政策,但中国也参加了G20、“金砖国家”等一些集团.中国参加这些集团可以从集体认同、发展利益、安全威胁、国际制度四个方面予以解释,其中对发展中国家身份的集体认同是首要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6.
加勒比地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地区,却是全球面临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威胁最大的地区之一。气候变化不仅阻碍了该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更威胁到这些国家及其人民的生存。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加勒比国家一直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一是为了寻求国际支持,推动进程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二是为了提高地区气候治理能力。加勒比国家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主要策略包括积极参加国际气候谈判,最大限度地争取话语权和主动权;以及积极争取国际援助进行地区气候治理。加勒比地区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其关于气候问题的主张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提高了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并提升了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中国应加强与加勒比国家在气候问题上的合作,通过巩固双方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合作、增强在地区气候治理方面的合作和实施综合立体的合作模式等路径维护双方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的权益,并促进双方关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由上至下的减排义务分配体系和对发展中国家的免责优待构成了全球气候治理"京都模式"的主要特点。由于这两大制度安排与实际需求的矛盾,全球气候治理很快陷入困境之中。《巴黎协定》对"京都模式"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革,是复杂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进程的阶段性成果,也是多元行为体和关键国家共同推动的结果,将有效地化解"京都困境"。一方面,多元行为体和关键国家在多个层次上对治理实践的创新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从以国家减排为重心转向以经济低碳化为重心。另一方面,随着多边气候谈判僵局的持续,发展中国家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的认知逐步更新,而发达国家推动的"自愿减排原则"的传播也为南北气候治理规范的再融合创造了条件。为有效利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转型这一机遇期,中国应更加积极地发展低碳经济,并主动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8.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立场举足轻重。在“发展压倒一切”作为国家主要任务的相似前提下,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气候治理上的原则立场基本一致,它们共同进行了以气候治理谈判为契机改变现有国际经济秩序的尝试,对东西方气候谈判博弈产生较大影响。但是,由于当前气候变化对国家造成的影响程度不同,各国对国家利益的认知和考量有别,加上发达国家不失时机地推出“分而治之”政策,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对国际气候治理谈判中的具体问题出现分歧,协调统一立场难度增大,国际谈判主要力量出现重新排列组合。未来的国际气候谈判必将朝着谈判主体更加多元、相互矛盾更加突出、彼此斗争更加激烈的趋势前行,谈判阵营碎片化已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9.
土耳其的多重身份与经济表现增强了二十国集团的合法性、代表性与治理效力;二十国集团也凸显了土耳其的重要地位,成为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土耳其将二十国集团视为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支持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维护二十国集团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土耳其的二十国集团政策既表现出新兴国家的利益诉求特征,又面临与发达国家保持政策一致性的外在约束。由于受到内外多重因素的制约,预计2015年二十国集团安塔利亚峰会将延续往届峰会特别是布里斯班峰会的基调,同时土耳其也将力争呈现自身的偏好与特色。中国作为二十国集团重要成员与2016年峰会的东道国,应积极参与安塔利亚峰会议程的制定,进一步推进全球经济治理。  相似文献   

10.
徐博  仲芮 《东北亚论坛》2022,31(1):36-48
气候变化议题在今天的全球治理中居于核心地位。俄罗斯的气候政策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合作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气候实用主义"是当前俄罗斯气候政策选择的核心。本文分析了近年来俄罗斯"气候实用主义"的内涵特征、政策特点、选择动因以及造成的影响。本文指出价值观、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国际体系中的地位是决定俄罗斯实用主义气候政策选择的三个关键变量。这些变量通过观念、利益和身份的路径影响了俄罗斯气候政策的理念框架、国内偏好以及国际合作参与。对于气候变化起源的"怀疑论"、对碳氢能源企业的重点保护,通过气候政策对内增强治理合法性,吸引投资和技术以缓解美欧制裁是当前俄政府实用主义气候政策的突出特点。俄罗斯的这种气候政策为国际气候变化合作的加强提供了新动力,也为中俄区域合作开辟了新领域。但却难以弥合俄罗斯与美欧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根本分歧,也不会对俄罗斯依赖能源经济的发展模式造成实质影响。  相似文献   

11.
周玲妮 《拉丁美洲研究》2023,(1):134-152+157-158
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美国与欧盟这两个关键的国际行为体围绕不同类型的领导权展开了激烈竞争。亚马孙地区治理是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欧围绕全球气候治理领导权的博弈促使双方竞相在亚马孙问题上表态和介入。这使巴西对亚马孙地区的治理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迫使巴西的亚马孙政策从对抗外界干预、维护亚马孙自主权转向主动作为和积极开展多边合作,以增强亚马孙地区治理的合法性和灵活性。通过政策调整,巴西既维护了自主,又在国际社会得到一定范围的理解和支持,极大地提升了其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影响力,成为亚马孙地区治理的主导国和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重要利益攸关方。美欧未来围绕气候领导权的博弈将长期存在,巴西也将持续面对美欧双方的共同施压。卢拉再次就任总统后,将联合气候立场相近国家,尤其是团结雨林国家,通过开展更积极的多边合作应对美欧的压力。从这一维度看,中巴双方在热带雨林保护方面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加剧。为了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走到了一起,围绕如何保护气候、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展开了谈判、交涉等一系列的活动。这其中有合作也有冲突,全球气候协作的国际进程有曲折也有进展。它一方面形成了各国利益的互补与联系,促成了国际合作,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国际间的对抗与冲突。这其间,困扰人们的是国家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之间的“囚徒困境”,体现的是国家利益至上原则。  相似文献   

13.
自1991年独立以来,哈萨克斯坦不但成功巩固了国家主权,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在外交领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使哈萨克斯坦成为全球治理舞台中最为活跃的中亚国家。在参与全球治理进程中,哈萨克斯坦将自己定位为“有实力的重要地区大国”,奉行以巩固主权独立和维护国家利益为中心的“全方位务实平衡”外交战略,通过建立睦邻友好信任带的“近邻外交”和以伙伴关系为基础的“远邻外交”,拉近与世界各大国及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扮演着“沟通者”和“调停者”角色,积极推动中亚地区内部的一体化进程,广泛参与全球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在核不扩散和文明对话等领域提出了各种有影响力的倡议,力图将本国的利益和世界的利益融为一体,为哈萨克斯坦的发展赢得了很大的机遇和空间,使哈萨克斯坦在国际社会中的能见度不断提升。作为中亚国家经济发展最为成功、外交最为活跃、国际影响力最为显著的国家,哈萨克斯坦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经验值得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转型期,中国和国际社会依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不同标准,对中国的国家身份和未来走向进行了分析。这些充满疑虑和矛盾的认识与评判,集中体现为关于中国国家身份认同的四个困境:中国是否实现了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转型;中国是否完全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成功转型;中国是一个地区性大国,还是一个全球性大国;中国将是现有国际秩序的积极维护者、参与者,还是破坏者、变革者?为此,中国迫切需要明确自己的国家身份,调整与规范国家行为,以便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5.
当前,由于各国利益博弈、现实技术水平与成本约束、治理资金短缺与技术转移困难及治理机制的激励约束力不足等原因,使得全球气候治理困难重重。本研究认为,应对当前治理困境,需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完善全球气候治理机制、推进碳汇交易,并构建与现有国际机制的关联机制;同时,随着国际社会对治理必要性、紧迫性的逐步认同与联合一致行动,以及全球化深入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所带来的新机遇,《巴黎协定》的执行依然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6.
巴西政府在联合国气候谈判中的立场及其气候政策的变化总体上经历了一个从消极参与逐步向积极推动转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前卢拉时期、卢拉时期、罗塞夫时期三个阶段。2015年9月巴西政府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发布国家自主贡献报告,其减排目标在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肯定的同时,被指可以更进一步。在巴西立场和政策演变的基础上,结合其近期动向,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巴西气候变化政策及其谈判立场进行了解读与评价,将其主要影响因素归结为环保主义的政策影响力、碳排放源结构的特殊性、参与全球治理的战略考量和可再生能源市场前景。中国和巴西同为新兴发展中国家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且各自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两国在气候变化领域存在共同利益和合作基础,但在某些问题上也存在立场分歧。基于巴西的气候变化政策及其气候谈判立场,中巴两国可以增进沟通,减少分歧,重点加强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和能源研发与应用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罗塞夫新政府在外交上的角色定位及其紧要议程为考察对象,分析了巴西大选后新政府的对外政策走向。作者分析了罗塞夫的对外政策定位,指出延续性是其主要特点;详细考察了新政府要延续的巴西国际角色定位及其相应的紧要外交议程。罗塞夫新政府在巴西的国际角色定位上将继续坚持"提升国际地位","成为世界大国"。为此,巴西新政府将积极参与拉美地区事务,努力在"金砖四国"和"巴西—印度—南非"等框架内寻求中国、俄罗斯等发展中大国的支持,并将努力争取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支持。同时,积极参与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问题的解决。作者还从巴西的国内外环境出发,分析了新政府实现对外政策上的角色定位及其紧要议程的条件与前景。  相似文献   

18.
从国际角色理论出发可以认识到,角色定位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国际角色应随着世界秩序的变迁而做出调整。由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快速提升,中国在国际体系中地位的结构性变化引起了当今世界的关注,并产生对中国国际角色的多重复杂预期,甚至引发了中国国际角色的身份困境。对此,我们首先需要冷静分析,从基本理论出发,厘清国际角色定位的主客观因素,辨析当前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结构性位置;与此同时,应当寻求发展目标与国际角色的合理对接,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助力。  相似文献   

19.
安全治理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核心要义,也是新兴国家参与维和的重要考量。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巴西属于参与较早且较积极的国家。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外交、国防战略的充实完善,巴西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除了保持较高的参与率以外,巴西尤其注重对非洲、南大西洋、拉美与巴西安全利益相关性较强的地区维和行动的参与。总体来看,在巴西的维和参与中,存在较为清晰的安全治理逻辑,其中既包括扩大在全球安全治理中的影响力,也体现了在战略性区域构建"安全共同体"的政策思路。与此同时,维和参与也是保障巴西国内安全可治理性的重要方式。从实际效果分析,联合国维和参与有助于巴西在全球安全治理中的"协调国"角色塑造,进而丰富巴西外交的"软实力"内涵。与此同时,巴西也依托"协调国"角色更加广泛地参与全球和地区安全治理,实现了提升国际政治影响力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0.
国际气候治理的关键在于形成国际气候治理规范并传播到各个国家,使之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和切实遵守。从国际层面上看,需要各个国家积极地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建立气候治理共识;从国内的视角来看,需要国际气候治理规范落实到国家层面,对国内政治产生积极影响。国际规范和国内政策环境的契合程度是决定规范能否在国家内得到有效传播。由于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分离与差异,二者的完全契合的并不多见,因此,国际规范的传播过程往往也是双方相互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际规范和国内环境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国际规范发生着变化,国家行为也在规范的影响下发生变化。在气候谈判中,印度政府不断的重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强调本国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排放量。但是随着气候谈判的深入以及气候规范传入国内后引起国内利益的分化,印度的气候立场有所调整,反映了在气候问题上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