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冷战后的俄罗斯丧失了帝国但还没有形成清晰的国家定位。关于俄罗斯国家定位,从内部看是如何处理帝国后遗症与走向正常的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从外部看是关于走向西方与面向欧亚之间的矛盾。在经历国内政治、经济的艰难转型以及对外的外交博弈,帝国之后的俄罗斯其国家定位必然是建设在面向欧亚基础上的正常的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2.
美国提高债务上限虽暂时消除了国债违约风险,但巨额债务却并未减少,甚至还会继续增加,给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带来的风险将长期存在。美国的经济结构与消费方式、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国防开支,以及长期赤字财政政策是造成美国巨额国债的主要原因。当前,美国债务问题的解决前景不容乐观,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其外汇资产安全蕴藏着极大的风险,需妥善应对。  相似文献   

3.
在俄国对外政策的制定与推行中 ,大俄罗斯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世界性征服思想体系 ,其民族救世主义及其“帝国转移”理论为沙皇俄国的扩张勾画了一个最初的构架和蓝图 ,同时也为帝国的俄罗斯化赋予了历史的合法性 ;地缘安全假说从理论上并最终在实践中确立了俄罗斯的帝国中心地位 ;国家思想的一元化及在此基础上追求民族一致性为俄罗斯企图建立一个泛斯拉夫帝国编纂了理论依据。这一理想化思想体系最终是要实现帝国的俄罗斯化 ,亦即俄国秩序。作为一种政治—历史文化 ,大俄罗斯主义对俄罗斯国家理想、对外政策、发展道路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自1 6世纪中叶以后就开始以帝国的形式存在。庞大的帝国和持久的大国地位给俄罗斯民族带来了巨大的荣耀和强烈的自豪感,然而也成了它发展的包袱。正是帝国之累,使其长期无法进行有效的改革和走上正常的发展道路,以至在世界发展进程中不断落伍,直至最终解体。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终于甩掉了帝国包袱,开始正确认知国家利益,国家的内政与外交都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5.
影子经济在苏联时期形成规模,并发挥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在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影子经济进一步蔓延,超出经济的框架,其机制和规范渗透到社会所有领域。腐败现象贯穿于影子经济形成和扩散的全过程。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关系着俄罗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与国际经济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国际经济组织的关系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进而影响这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各种利益。俄罗斯与国际经济组织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互不相同的。本文着重分析了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与俄罗斯的关系 ,在俄罗斯推行新的国际经济战略的情况下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与俄罗斯关系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7.
来自俄罗斯的转型经验证明,以"移植资本主义"为转型路径的经济转轨,是俄罗斯过去10年经济危机和衰退的根源之一.普京时期,俄罗斯推行适合其国情的转型策略并加强国家治理,为俄罗斯实现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有效叠合开创了一条新路,这是俄罗斯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试图探讨"移植的资本主义"如何将正式制度嵌入剧变后的俄罗斯,俄罗斯与国际学术界关于俄"移植的资本主义"的讨论,从而阐述普京时期俄罗斯制度演进的路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从磨合到"叠合"的过程及其对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军事发展历史上充满悲壮色彩的制度改革给国家的安全和未来前途带来了许多问题和争议。今天的俄罗斯军事安全思想已经彻底摆脱了军事帝国的发展模式,在新制度的基础上实现了重构。在现实主义的国际环境中,俄罗斯军事安全战略经历了现实锤炼,经过普京总统的努力推进,逐步走向成熟。但悖论和困境依然掣肘着俄军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2000年3月,普京当选为俄罗斯新一届总统,这标志着俄罗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世纪之交给普京提供了施展宏伟抱负的广阔时空。2000年以后俄罗斯经济一直保持积极的趋势。普京总统上台以后,选择务实的政策,把振兴经济作为国家的第一要务,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俄罗斯未来经济的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0.
区域协调发展是一国经济平稳、健康、高效运行的前提,对于自然条件复杂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均衡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乃至包括非传统安全在内的国家安全问题。俄罗斯是一个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国家,但各地区在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上存在着的较大差距,对地区生产力布局和居民分布产生了很大影响。为了尽快缩小地区间发展的差距,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政府制定并实施了相应的区域经济政策。俄罗斯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特点和未来发展走向都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俄国自由主义是俄国对西方的感应和国内的变迁共同作用的混合产物,它是以欧洲自由主义的变异形态即"不充分的自由主义"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从短时段看,俄国近代自由主义随着1918年立宪会议被解散而走向终结;但从长时段看,自由主义作为俄国近代化的产物,它随着俄国近代化的向前发展而逐渐融入俄国社会,成为俄国近代以来政治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欧亚主义是介于西方派和斯拉夫派之间的一种思潮,认为"俄罗斯既非欧洲国家,也非亚洲国家,而是处于欧亚之间,是连接欧亚文明的桥梁"。俄罗斯从17世纪开始就成为地跨欧亚的国家,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受到来自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影响,并不断吸收不同民族的特点,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明,即欧亚文明。普京的外交战略思想,注重俄罗斯的历史和传统因素,特别是对欧亚主义的继承。俄罗斯外交呈现出以欧美为主、以亚太地区为补充和辅助的倾向。外交战略的选择,对于未来俄罗斯对外关系的层次和范围无疑将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石油公司是俄罗斯最大的国有石油公司。2012年末,它以560亿美元收购秋明—BP石油公司,预计交易在2013年上半年完成。完成收购后,俄罗斯石油公司即晋升为在产量和资源储量上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此次收购将对俄罗斯乃至世界能源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并将促进中俄能源合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examines British policy in the Liman von Sanders crisis, which arose between Germany and Russia in late 1913. It takes issue with recent arguments that Britain was too closely bound to the Dual Alliance of France and Russia, that concern for her Indian empire determined her foreign policy, and that the Anglo-German cooperation in 1912 and 1913 was a hollow détente. Britai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resolving the crisis, by restraining an erratic Russian policy and appealing to Germany to make concessions. Moreover, Britain was the dominant power in the entente and influenced French restraint in this crisis. This served Britain's interests in Turkey, which aimed at the strengthening of that state. Finally, the resolution of the crisis demonstrated a functioning international system, based on alliances and the Concert of Europe, not a system on the verge of collapse into war.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黑河以"中俄文化大集"为平台,使官方对俄文化交流进入常态化、规范化;以黑河龙江国际文化展览有限公司的成立为契机,使民间对俄文化交流实现跨越升级;以黑河学院为龙头,使对俄教育交流确立了"桥头堡"和"枢纽站"地位。黑河对俄文化交流存在明显须解决的问题:对俄文化交流仍处于实践与探索中,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对俄文化交流的领域广泛,但发展不均衡,一些领域须加快发展。为了加快推进黑河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工作,黑河应采取如下举措:创办高峰发展论坛、加大对俄研究力度、加强图书馆建设。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文化具有内在的矛盾性,这与俄罗斯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紧密相关。俄罗斯的自然地理条件对其文化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俄罗斯处于东西方交界处,地理位置独特,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碰撞、汇合并相互影响;亚洲生产方式的深化及东方独裁专制的强化与社会上层欧洲化的矛盾分裂;俄自身的多神教文化与拜占庭文化及斯堪的纳维亚文化的对立统一等,这些因素都对俄文化的矛盾性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因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制定了一部具备现实性与现代性的民法典。《俄罗斯联邦民法典》关于民事主体制度的规定,充分体现了私法精神的回归和俄罗斯转轨时期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俄罗斯联邦民法典》没有将抵押规定在物权之中,而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担保方式与人的担保并列归入债法是符合现代各国立法趋势...  相似文献   

18.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选择了西方式的新闻自由,将有关言论自由以及取消新闻检查的条款明确地写在《宪法》与《俄联邦大众传媒法》中。俄罗斯在叶利钦时期也确实经历了一段新闻自由的日子,但作为"第四权力"的大众传媒却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政府的反对派。在这种情况下,整顿俄罗斯传媒市场,将大众传媒的管理权收归国有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2000年当选的新一任总统普京的肩上。普京当选俄罗斯总统后,充分吸取了戈尔巴乔夫放弃新闻检查和叶利钦时期舆论失控的教训。普京深刻地认识到,如果想巩固国家政权,必须控制传媒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9.
Reversing the retreat of the Yeltsin era, Russia has returned to Central Asia proactively. Its presence is increasingly felt in the traditional–that is, security–field and in new fields of engagement, such as strategically-placed investment or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ism. The cultural and “civilisational” role has also gained more prominence. Moscow's policy reflects pragmatic opportunism, aimed at getting the utmost benefits for Russia from a region in which it holds many assets rather than at a revival of the former empire. There are limits however as to how far its engagement can go due to constraints posed by Central Asian realities and Russian domestic developments. So far, the advance has been greatly facilitated by the West's retreat, giving rise to perceptions of an unfolding “great game”, while in reality a record of both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Russia, China and the West is a normal state of affairs. Although Central Asian elites find it easier to deal with Moscow in the current political climate, they view its assertive role with caution and may turn to a rival suitor should the price for the relationship with Russia become too high.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Conventional wisdom claims that reputation leads sovereign states to full debt repayment. However, defaults are recurrent, some debtor countries take a lot of time to end them, and some extract costly concessions from investor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se differences are largely explained by the political regimes in the borrowing countries. While previous research examines whether democracies make more credible commitments, we analyze how democracies affect bargaining with foreign investors after a default occurs. Democracies, with their institutional checks, electoral uncertainty, greater transparency, and public deliberation, make swift decision-making harder, create incentives to pander and posture, and give leverage to minimize the win set of viable agreements. We test our theory on a comprehensive dataset of debt restructurings with private creditors in the period 1975–2017. The event history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democracies experience longer restructurings and the double-hurdl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democracies obtain larger creditor losses. Further, there is interesting variation among democracies and autocracie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political regimes are crucial to explaining why cooperation fails in international debt marke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