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东北亚是世界上几个主要大国的利益交汇地,又曾经是冷战的前沿阵地,因此,各大国之间关系的变化、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环境的变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世界的多极化趋势,都将对东北亚地区国际秩序的重构产生重大影响.东北亚国际秩序的重构必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从冷战后东北亚地区各大国的利益博弈来看,未来东北亚地区新国际秩序必将建立在平衡各方力量、兼顾各国利益、建立约束机制和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国际关系理论来诠释中国外交战略的发展,在国际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洞悉中国所面对的新的国际战略问题,从分析国际关系体系和国际政治秩序出发,阐述中国在新时期的国际秩序观、国家利益观、国际主义观、国家发展观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在亚太地区诞生了以APEC为中心的经济秩序。它表现为重视多国协调,经济优先以及建立“东亚型相互依存关系”三个特征。东亚地区也脱离了冷战的轨道,出现了新的国际秩序的萌芽,即经济技术合作及由此产生的国际分工关系有了很大的进展,双多边合作及地方政府间合作加强。东北亚地区新的国际秩序的形成,应以和平与发展作为该地区的国际秩序的目标,并采取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协商、协调方式来形成。  相似文献   

4.
战后全球性国际秩序及其制度载体几乎涉及国际关系的所有领域,总体上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国际政治和安全秩序,二是国际经济秩序。战后国际秩序的历史演进主要体现为国际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美国主导时期、制度改革的源起和发展时期、自由市场转向时期和国际秩序改革新时期。在战后国际秩序及其制度规则的发展和演进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始终是推动改革的中坚力量。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进入改革和调整的新时期。在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的前提下,国际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将是百年变局的一个核心议程。考察战后国际秩序的演进历程,将为思考新时期国际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历史启迪。  相似文献   

5.
朝鲜半岛核问题,一方面是国际裁军领域中复杂斗争的一个缩影,另一方面可看出有关国家在这场危机中的基本立场和态度,也反映了各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谋划和基本利益谋求。本文通过对半岛核问题历程的回顾与分析,客观地再现了核问题的一系列曲曲折折,揭示了隐藏于核问题北后更为深层次的国际关系,从中分析了半岛核问题与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格局变动及其重构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强调,朝鲜半岛核问题是当代东北亚地区国际政治、经济战略利益格局再调整中矛盾运动的半岛,需要美国以及整个东北亚国家的合作与努力,而平等对话和平解决半岛核问题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6.
国际关系的演进表明,海洋话语转变是国际秩序转变的重要风向标。文章对海洋话语进行了概念分析,并将其细分成海洋硬话语与海洋软话语,明确其包涵因素和互动关系。战争、谈判、国际会议、条约及协定等是国家争取战略主导权、在国际权力格局中占据优势的重要手段,可作为海洋话语与国际秩序之间的互动机理。海洋话语与国际秩序转变主要经历了欧洲主导时期和美国主导时期,且美国主导时期延续至今。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海洋世界多极化趋势显著,海陆联动明显,“泛海洋时代”到来;海洋话语的话语主体、结构设计、海缘范畴及议题领域等均在经历多维嬗变,国际海洋新秩序建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不断提升。中国需把握好角色定位与策略选择,优化中国海洋战略,树立新海洋安全观,踏实构建海洋话语,在国际海洋新秩序的构建中发挥积极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7.
秩序和公正是俄罗斯社会转型和外交实践中的核心范畴。苏(俄)时期、俄罗斯独立以来对秩序和公正的认识经历了深刻的历史演变。这种演变从深层次看是强调以国家为中心,较多关注权力与利益的争夺;在国际层面,更多关注大国地位的维持,对于近邻国家则突出等级制和霸权主义诉求。俄罗斯对秩序和公正,也即对国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复杂认知,使其外交存在诸多困惑和悖论。  相似文献   

8.
由于所处地理位置战略地位特殊重要,朝鲜半岛的分治与统一对于东北亚地区国际秩序的影响特别重大。分治为世界列强和周边大国的角逐和介入提供了机会,造成了半岛紧张局势的根源,为美日制造和加剧东北亚紧张局势提供了冠冕堂皇的借口,阻碍了东北亚地区多边合作机制的建立。朝鲜半岛以“一国两制”形式实现和平统一的可能性最大。果能如此,它将有效缓解东北亚地区的紧张局势,重新构造东北亚政治版图,半岛与美国的矛盾将会增加,同时会促进东北亚多边合作机制的形成。但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之路还存在较多重大障碍因素,其前途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9.
基辛格是国际外交舞台上拨弄风云的高手,又是西方国际关系学派中现实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头号外交家,他推崇的“均势”外交给他带来了赫赫声名,并左右着那个时代美国的外交走向。基辛格的均势战略有着浓厚的现实主义成分。主要表现为:否定道义外交,强调利益目标,维护国家利益;强调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平衡;强调用力量均衡来维护美国安全,建立稳定和平的国际秩序。但基辛格的均势战略思想所反映出的现实主义政治观是不“纯”的,它夹杂着理想主义的成分。其理想主义政治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相似文献   

10.
论近代日本的国际秩序观及其实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世纪后半期,东亚国际秩序处于由前近代向近代过渡的转型时期.在东亚秩序转型中,包括了三个几乎同时进行的结构性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充当了重要的角色.此间,日本对中朝的外交政策与其国际秩序观有着直接的关联.可以说近代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日本借助欧洲条约体系对东亚既有秩序的破坏,向着有利于实现自己意愿的方向改组东亚原有的国际秩序,从而推动和实施其国际秩序思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潮流,必将上升为影响国际关系的主导因素之一.本文根据国际关系特点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围绕国际关系所立足的国家利益的变化,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独立与相互依赖之间的辨证关系加以论证,同时关注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国际秩序的复杂变化.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任何一国所希望创建的国际关系体系,其形成都有赖于现实三重国际新秩序的发展.在和平、发展、合作基础上建立民主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是中国国际战略的目标追求.体现在现实的国际关系上,中国要从全球、地区、国家三个利益层面构建自身的国际关系体系.在全球利益层面,突出并适应安全与合作这一主题,寻求国际格局中有利于合作的共同战略利益基础,倡导建立多元文明平等、共处、合作、发展的全球秩序;在区域利益层面,着眼于地区利益关系的协调,达成地区内多个大国共同崛起的相互认同,尝试构建由地区潜力型大国或地区组织自愿推动的区域合作体系和相互依赖机制;在国家主权关系层面,重点警惕"新帝国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各方面对民族性的侵蚀,重视维护国际利益的民族性和多元性,丰富和创新以国家主权利益为支点的爱国主义,确立维护和平、保障安全、有利发展的崛起战略.  相似文献   

13.
国际新秩序的规范制度建设与过渡时期国际关系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世界格局中的力量对比因素发生重大变化后,国际规范与制度因素常常面临转型和变革。系统分析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在变革过程中面对的主要问题,深化对过渡时期国际关系基本特征的认识,对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和确定中国在国际秩序变革中的战略定位有重要意义。一、现行国际规范制度的特点及其在变革中面对的主要问题  国际规范体系和机制架构是世界格局与国际秩序中基础性的构成因素。世界格局是反映特定国际力量对比状况与利益要求的合法化与制度化的国际利益平衡关系与分布格局,而国际秩序是反映和维护特定国际利益平衡关系的规范体…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关系的失序化日趋明显,其原因主要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经济体在全球权力结构中的影响力日益下降;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不作为与胡作为;基于权力的扩散,非国家行为体不断介入国际政治;世界各国在全球治理方面规则的缺失;世界主流经济理论过度强调市场的作用.国际关系的失序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对中国国家利益日益全球化的现实将构成潜在的威胁,但对中国有效塑造国际经贸秩序却是一种机遇.  相似文献   

15.
国际政治安全秩序观是有关国家对国际政治安全秩序的性质、发展趋势、维护路径、本国与之关系等问题的看法、立场和主张的总和,对国家对外行为有重要影响。作为一种抽象的国家观念,它既可见于国家对外政策权威文件,也体现在一国有关国际政治安全问题的对外行为中。通过中俄对外政策文件,考察两国国际政治安全秩序观之异同,并结合中俄有关国际政治安全问题的外交行为,特别是两国在安理会的投票,可以逆向透视两国国际政治安全秩序观。这种互补性研究路径结合文本解读与对外行为分析,使二者彼此验证,可弥补单一路径之偏颇。中俄均主张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政治安全秩序的稳定,推动多极化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军备竞赛和外空军事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尊重公认的国际法准则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通过政治和外交途径解决国际冲突,并非西方所谓的“修正主义国家”。中俄两国在对多极化的理解、维护国际政治安全的手段和依靠力量、欧亚地区秩序、对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安全制度的尊重程度等方面有异。比较而言,中国之“言”(国际政治安全秩序声明)与“行”(维护国际政治安全秩序之行为)更显一致。  相似文献   

16.
美国应对国际安全问题的核心目标是维持其在国际秩序中的主导地位。当美国认为应对国际安全问题有利于维持其主导地位时,多采用“多边主义”政策;当认为不利于维持其主导地位时,则由“议题性质”决定美国将采用何种政策。议题性质由“威胁认知”与“威胁界定”两个次级影响因素构成。其中,威胁认知是决定美国应对国际安全问题的首要影响因素,当美国决策者对有关国际安全问题的威胁认知高时,就采取单边主义行动;当其对有关国际安全问题的威胁认知低时,则实行减少国际参与、逃避国际责任的孤立主义政策。威胁界定作为次要影响因素,与威胁认知一同塑造美国的政策选择。当威胁认知高且威胁界定损害国际秩序支柱时,美国通常采用防御性单边主义政策;当威胁认知高且威胁界定不损害国际秩序支柱时,则实行进攻性单边主义政策。在美国应对国际安全问题时,由于维持主导地位的思想与国际安全治理的理念背道而驰,导致美国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愿望和规则难以转化为基础性共识;在此类不能转化为基础共识的情况下,美国将会采取有悖于国际关系准则和国际法的行动,以维持其主导地位,也对国际社会稳定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已逐步显现出“一超多极”的局面。虽然冷战结束,但东北亚地区不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这主要是朝鲜半岛的统一和安全问题和围绕台湾问题可能出现的中美军事冲突问题以及“9.11”事件发生后的日本军事动向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加强国际协调,积极寻求各国合作,增强政治信任,共谋化解策略。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之后,先是以“人道主义干预”,后来改用“保护的责任”为旗子,以武力干涉别国内政为手段实现政权更迭的新干涉主义成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一种思潮和模式。这种新干涉主义对国际秩序的冲击十分严重,它直接破坏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危害地区和世界和平,遭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反对。鉴于“保护的责任”已被塞进2005年纪念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的成果文件中,因此,有必要对维护国际秩序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厘清。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利益”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 ,国际政治舞台上一个引人注目现象就是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 ,并由此引发了国际关系广泛而深刻的变动。作为传统国际政治理论核心概念的“国家利益”已不能满足准确描述、正确解释、恰当预测流变中的国际社会现实。国际社会中行为体的多元化及相互依赖加深、全球性问题的凸现、全人类共同体意识的强化、价值分配机制的转换等 ,催生出以往的国家利益概念所不能涵盖的“国际利益” ,并成为解释分析国际社会现实变动实况、机制、意义和方向的一个重要概念。国际社会行为体 (主要是主权国家 )要在全球化进程中真正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 ,不仅不能忽视国际利益 ,而且要最大限度地确保国际利益与国家利益相融合 ,进而积极探求实现国际利益的新途径 ,促进人类的共同进步和繁荣。  相似文献   

20.
目前,作为战略协作伙伴的中俄两国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但中俄两国关系的未来却充满了不确定性。在大国主导国际关系的时代,中俄关系发展的大方向是由国际格局决定的。中俄关系之所以好,不是因为两国有共同的利益,而是两国的最高利益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正是由国际体系结构决定的。从结构主义角度来分析国际政治结构和国际社会结构变化与两国利益变动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中俄两国的博弈以及未来中俄关系的前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