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韦红 《东南亚纵横》2014,(11):38-40
中国—新加坡经济走廊的建设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它深受该区域国家内外政治因素影响,要推动该经济走廊建设,需要政治智慧和策略,文章提出推动中新经济走廊建设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及中国—新加坡经济走廊的发展带来的新机遇进行论述,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计划将会有力推进中新经济和全球贸易与投资,并对如何建设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中新经济走廊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前涉及中新经济走廊建设各层面的相关交流合作机制主要依托中国—东盟各项合作机制与平台而建立,仍有许多不足,需要采取措施共同推进中国(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全面交流合作机制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加坡经济走廊途经8个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各异的国家,这8个国家的贸易和投资也各具特点。把握中国—新加坡经济走廊建设加快的机遇,进一步深化经济走廊上各国的贸易与投资合作发展,对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任佳 《东南亚》2014,(1):56-63
孟中印缅经济合作在1999年发起的"孟中印缅地区合作论坛"的推动下取得了较快的进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四国在贸易、投资、互联互通合作,以及人文交流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是连接中印两大市场的桥梁,应从建设交通能源走廊、商贸物流走廊、产业合作走廊、人文交流走廊等方面推动建设。经济走廊的建设给孟中印缅地区的合作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前景。  相似文献   

6.
广西社会科学院的专家于2004年提出了建设南宁-曼谷经济走廊的构想。在2006年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的建议。该走廊的路况和沿途实际情况如何?为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同志批示的“打造中国-东盟海陆空交通枢纽研究”课题,广西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含广西交通厅的工程师)一行8人,于2009年7月14~26日乘汽车从南宁出发,经友谊关到越南河内、顺化,老挝沙湾拿吉,  相似文献   

7.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作为一项定位准确、务实性强、执行有力的区域合作机制,为提升区域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该机制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都是所在国家为促进区域发展所建立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形式,在合作领域上存在一些交叉和重叠。在当前背景下,中国应进一步发挥区域合作的引领作用,从"一带一路"建设高度上将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建设有机结合,进行整体性的规划,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实现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的良性互动,使经济走廊建设取得进一步突破,推动中国—东盟互利合作。  相似文献   

8.
信息革命、新经济与未来国际秩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经济或“新经济”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当代高新科技推动的结果,代表着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新经济的快速成长不仅正给有关各国的经济社会带来一场革命,而且新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正成为影响未来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这场由生产力推动的变革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一、新经济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新经济是由信息技术和当代其他高新科技驱动,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加工、分配和使用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新经济的本质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  相似文献   

9.
中巴经济走廊的提出和建设引起了南亚地区国家的广泛关注.作为南亚的核心大国以及中国在亚洲的战略竞争对手,印度对中国致力于推动的中巴经济走廊计划心态复杂.准确把握印度政治、经济、军事、媒体等各界对中巴经济走廊的的战略认知及原因,深入分析印度运用何种对抗手段与中国在南亚地区进行地缘战略竞争,探讨中国的应对策略,思考中印在南亚的良性互动与合作,无疑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经济走廊建设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的重要内容。在当前中国云南省与老挝次区域合作快速发展和中国倡导共建"一带一路"的新形势下,云南省与老挝之间建设昆明至万象的经济走廊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简要介绍昆明—万象经济走廊的总体状况,在此基础上分析昆明—万象经济走廊建设的基础和存在的障碍,重点剖析建设昆明—万象经济走廊对滇老(中老)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和拓展中国地缘环境空间的战略意义,并提出建设思路以及具体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1.
建设中国南宁-新加坡旅游通道,不仅有助于中国与东盟旅游业的合作与发展,而且对维护中国与东盟国家长期和平发展,促进沿途各国各民族繁荣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广西和东南亚各国山水相连,文化相似,旅游资源丰富,各方以大通道为依托,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开辟旅游精品路线,强化保障措施,可使其成为东亚旅游经济增长带。  相似文献   

12.
陆海新通道与澜湄合作对接是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可能突破口。作为国际机制的陆海新通道与澜湄合作匹配基础好、对接难度小。但在对接过程中,仍面临着区域互联互通不畅、合作机制重叠低效,大国博弈日趋激烈、机制成员国和东盟对中国影响力扩大有疑虑等挑战。由此,可通过加强互联互通建设、增加与其它国际机制的合作、开展在第三方市场合作等路径,推动陆海新通道与澜湄合作实现高效对接,进而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中国西南方向实现突破,使中国与中南半岛乃至东盟国家实现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亚石油地缘政治与我国陆上能源安全大通道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亚地区被称为“21世纪的战略能源基地”,在中亚围绕着石油为主的地缘政治竞争日趋激烈。积极拓展能源进口渠道,加快能源资源开发建设、建立我国陆上能源安全大通道已成为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当务之急。新疆毗邻中亚的区位条件以及辐射扇面宽广的地域几何形态,确立了中国建设陆上能源安全大通道的特殊地缘优势;中哈石油管道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建设陆上能源安全大通道时代的来临;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依托的能源合作为建设我国陆上能源安全大通道开创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城市走廊是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空间大型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城市空间形态。埃及城市化进程深入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导致北部三角洲城市走廊形成,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较强的通达性、土地利用复杂化和节点城市间引力差异明显等特征。三角洲城市走廊已成为该区域重要的基础设施带、区域发展的核心以及国家区域规划的主要目标。从世界范围看,三角洲城市走廊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城市沿走廊无序蔓延、协调机制不完善和地价飞涨等问题。尽管如此,三角洲城市走廊跨国化发展已成趋势。  相似文献   

15.
GMS框架下次区域经济走廊功能的演变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已经成为亚洲地区主要为欠发达地区发展服务的、最具活力的重要合作机制之一,形成了宽领域、多渠道、多元化、深层次的发展格局.经济走廊是在1998年GMS第八次部长会上提出的概念,是指将交通走廊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为GMS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往来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6.
携手共建中国—新加坡经济走廊,有利于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共同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有利于中南半岛共同繁荣发展和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福祉。建议沿线各国加强友好磋商,构筑互信,凝聚共识,以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以开放包容、共商共建、共赢共享为基本原则,以互联互通、经贸合作、产业合作、相互投资、金融合作、人文交流、城市合作、生态环境合作、机制建设等为重点,合力把中国—新加坡经济走廊打造成为开放包容、友好合作、互利共赢的普惠经济带,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相似文献   

17.
任佳 《东南亚》2009,(1):12-16
第三亚欧大陆桥西南通道的建设是落实把云南建成中国连接东南亚和南亚国际大通道目标的重要一环。目前西南通道沿线的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已逐步加入了泛亚铁路和亚洲公路网协议,为推进西南通道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本文从西南大陆桥与泛亚铁路和亚洲公路网的关系入手,阐释了第三亚欧大陆桥建设的积极影响,以及对于中国继东向开放之后进一步向西开放、提升中国沿边开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推进第三亚欧大陆桥西南通道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沿边地区正在掀起新一轮开发开放的浪潮。广西既沿海又沿边,地处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最前沿,在全国沿边地区新一轮开发开放中将打造东盟合作高地;广西边境线是中国的"黄金边境线",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沿边开发开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新浪潮将给广西与台湾拓展合作新空间带来新良机,桂台可在跨境旅游、口岸经济、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开拓东盟市场、互联互通建设等方面拓展合作新领域新空间,实现互利共赢发展,把桂台合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产业合作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意义,分析目前中国与东盟产业合作的基础、优势和问题,深化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是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重点,应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优惠政策,提高双方合作的实效和层次,实现优势互补、建立跨国产业链,中国与东盟各国建立的跨国经济园区是产业合作的创新模式和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