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54篇
中国共产党   30篇
中国政治   18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1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行政诉讼的重构——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突破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喻中 《法学论坛》2007,22(1):59-64
宪政的基本精神是控制国家权力.在控制国家权力的各种模式中,行政诉讼作为一种技术性、中立性、程序性和规则性的方式,包含着其他权力控制模式难以具备的优势.行政诉讼经过重新设想与建构,可以成为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逻辑起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62.
喻中 《现代法学》2007,29(2):3-8
宪法与政党之间的内在关联是:一方面,宪法源于政党,宪法是政党活动的产物,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政党制度塑造了不同类型的宪法制度;另一方面,政党依赖于宪法,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尤其依赖于宪法提供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思考宪法与政党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实:中国宪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的,中国宪法是党的主张的法律化——这种判断,已经得到了承认,但是,中国共产党享有的执政地位对于宪法的依赖关系,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应当认真对待“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这样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63.
在《阿Q正传》的第八章,描写了一个有关“柿油党”的细节:“赵秀才本也想靠着寄存箱子的渊源,亲身去拜访举人老爷的,但因为有剪辫的危险,所以也中止了。他写了一封‘黄伞格’的信,托假洋鬼子带上城,而且托他给自己介绍介绍,去进自由党。假洋鬼子回来时,向秀才讨还了四块洋钱,秀才便有—块银桃子挂在大襟上了;未庄人都惊服,说这是柿油党的顶子,抵得一个翰林赵太爷因此也骤然大阔,  相似文献   
64.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一个宏大的主题,可以从思想史的角度予以解释.在法家思想的演进历程中,管子、韩非代表的法家是第一期法家.在20世纪上半叶,梁启超、陈启天代表的法家是第二期法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法家是第三期法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可以作为法家第三期思想的集中表达.法家第三期与法家第一期、法家第二期都强调法治、富强,因而可以共享法家之名,但是,由于法家第三期与执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且兴起于和平与发展居于世界主流的时代,因而与前两期法家又具有明显的区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虽然是一个法学问题,但它的实际指向远远超越于法学的领域与视界.  相似文献   
65.
2007年4月,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多家媒体,竞相报道了一起惹人注目的案件:浙江农民张召良因为征地问题起诉浙江省政府,法院判决省政府败诉,张召良赢了官司。透过这个事件,我们可以发现,在国民法治意识逐步养成的背景下,各级政府还需要不断地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各级政府的法治水平应当跟上甚至引领时代前进的步伐,以适应法制现代化的要求。由于政府的法治水平主要就是以公务员队伍的法治水平来测度的,因此,在法制现代化的整体背景之下,国民尤其是政府公务员的现代化问题,应当引起理论界与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因为,法的现代化最终还是取决于、依赖于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6.
张正德  喻中 《探索》2004,(3):135-139
宪法是社会变革的一只晴雨表 ,社会变革的模式直接影响到宪法的模式和宪法自身应变的方式。在阶级对抗处于社会主要矛盾的革命时期 ,宪法表现为革命宪法 ;改革年代 ,宪法呈现出改革宪法的特征 ,宪法规范与改革实践的冲突常常出现。因此 ,清醒地认识当代中国以修宪为主要方式的合宪性社会变革、以“良性违宪”为表现形式的违宪性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及其趋势 ,有利于把握宪法的与时俱进与保持其稳定性、权威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67.
乡村丧礼的逻辑:一个法人类学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中 《比较法研究》2011,(4):132-143
<正>一、引言传统中国的"礼主刑辅"、"出礼则入刑"意味着:礼是文明秩序的规则化表达,是定分止争的主导性行为规范,"礼治"则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治理模式。在现代中国,随着语境的变迁,传统的礼虽然失去了往昔的主导地位,但是,它的"历史遗留物"依然存在。流行于乡村社会中的传统丧礼,就属于礼的"历史遗留物"——而且是一种活的、有生命的、有规范意义的"历史遗留物"。  相似文献   
68.
依法治国作为一种中国式的法治与文化,是从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中生长起来的。具体地说,依法治国是先秦法家的以法治国吸纳了西方传来的法治文化的产物。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从先秦法家的以法治国到当代中国的依法治国,是一条持续不断的文化主流。从文化交往的角度看,西方法治文化是19世纪末期汇入中国文化主流的。相对于西方汇入的法治文化而言,先秦法家的以法治国构成了依法治国的文化源头。较之于西方传来的法治文化,先秦法家的以法治国更有力地塑造了当代中国的法治形态,那就是当代中国的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69.
熊十力是现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也是中国哲学史上最具创造性的哲学家之一。熊十力建构的韩非学,代表了现代新儒家对先秦旧法家的认知。熊十力站在儒者的立场上,对韩非思想进行了全面的阐释与深刻的批判,他以“法术家”定义韩非,他把韩非的思想归结为“法术兼持”、“以术为先”、“抱法用势以治”等几个关键词。据此,熊十力建构的韩非学或韩非法理学,即为“以术行法”之学。全面而系统地厘清熊十力建构的韩非学,是深入理解韩非、法家学说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门径与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70.
政府的“经济人”角色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中 《桂海论丛》2004,20(5):78-80
政府机构应当恪守行政管理者、公共服务者与社会援助者的角色,然而,实践中的政府机构却被涂抹上了一层浓厚的"经济人"的色彩.政府的"经济人"角色损害了政府的诚信,危害了政府自身的合法性,它的根源应当予以探究.如何淡化政府的"经济人"角色,以建立诚信政府,更应当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