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70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11篇
政治理论   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51.
1 案例 案例1:某男,19岁,大学生。某日中午13:00许,参加学校运动会1500m长跑比赛过程中,跑到800m时突然倒地,经抢救无效后宣布死亡。死后72h进行尸检,除在右手大鱼际处见-2.5cm×2.0cm皮肤擦伤,右膝部-3.5cm×2.0cm皮肤擦伤外,未见其他损伤。心脏质量300g,左心室壁厚1.3cm,右心室壁厚0.3cm,  相似文献   
52.
大鼠心肌缺血后SERCA和PLB基因表达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心肌缺血后,肌浆网钙调节蛋白SERCA和PLB基因表达水平变化,探讨其在早期心肌缺血诊断上的应用价值。方法25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5、10、15min及缺血性猝死组,建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利用荧光标记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检测不同时间大鼠心肌缺血后,SERCA和PLB的基因表达变化,并与缺血性猝死组相比较。结果心肌缺血5min即可检测到SERCA和PLBmRNA表达相对下降,且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心肌缺血组与缺血性猝死组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大鼠心肌缺血后SERCA和PLB基因表达变化呈一定规律性。对早期心肌缺血的诊断具有法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53.
1案例 男性新生儿,年龄4+d。足月顺产,出生后第3天开始出现吃奶次数减少、吐奶、停止排便等症状,精神差,入住某妇幼保健院救治。查体:T36.4℃,心率156次/min,神清,皮肤色黄,腹部膨隆、腹壁稍紧张,压痛、反跳痛(+),呼吸不规则。入院诊断:败血症,休克,腹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相似文献   
54.
今年4月30日,54岁的重庆市丰都县人杨绍华勇救邻居,其头部被持刀歹徒连砍两刀.半年来,杨绍华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他和儿子拿着派出所开的救人证明,不停奔走于丰都县的相关部门申请见义勇为都被拒绝,理由是犯罪嫌疑人仍未抓获.  相似文献   
55.
1 案例 案例l某年12月17日,戴某与他人发生争斗,于当日下午到医院治疗.次年1月4日CT示:脾裂伤伴脾内血肿形成,左侧第8肋骨骨折.3日后复查CT:脾内血肿明显增大.1月10日行脾切除术.病理学检查:脾质量580g,包膜增厚,脾上极近脾门处见一长0.8 cm破裂口.裂口局部见血痂附着,切开见脾上极至脾门部实质内有一6crux5cmx5cm大小不规则血肿,质量约200g.镜下见新鲜出血及含铁血黄素沉积,脾组织呈压缩状改变,血肿周围见纤维素性渗出物及单核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和少量成纤维细胞,未见明显的纤维组织包裹,脾淤血,脾内细小动脉硬化及玻璃样变性.脾上极近脾门破裂口处组织见大片状出血.局部见少量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  相似文献   
56.
弥漫性轴索损伤(d iffuse axonal injury,DAI)因常规HE形态学染色方法检出率低,误诊或漏诊时有发生[1]。本文采用G less染色方法[2]鉴定常规HE染色方法无法确定的DAI死亡1例,现报道如下。1案例资料简要案情某男,17岁,学生。某月24日中午12时许,该男在学校附近某楼顶平台上被他人殴打头面部及腰背部等处,后自行回家。次日因腰痛到某医院诊治,查体神志清楚,左腰部压痛,血尿(+),诊断为左腰部挫伤、肾挫伤。26日晨9时许,家人发现其死于床上,并见其身上、床上及地面大量呕吐物。尸体检验死后第2天尸体检验。尸长167cm,发长10cm;双侧瞳孔等大…  相似文献   
57.
医源性抑制性死亡尸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源性抑制性死亡常引起医疗纠纷而要求进行法医学鉴定,类似的尸检国内报道较少,现报告3例因胃管或宫腔镜引起的抑制性死亡,并对其常见并发症及尸检注意事项进行讨论。1案例资料例1:某男,44岁。因醉酒2h伴恶心、呕吐送医院急诊,查体BP95/70mmHg(12.7/9.33kPa),心率86次·min-1,律齐,余未见异常。对患者行洗胃治疗,仰卧位将胃管插入20cm时,患者突发口唇及面部紫绀,随即拔出胃管;右侧卧位后再次插胃管,进入30cm时再次发生口唇及面部紫绀,并发抽搐,随即拔除胃管,发现患者呼吸心跳停止,经抢救无效而宣布死亡。两次插胃管时程不到5min。尸检见…  相似文献   
58.
马钱子中毒尸检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案例某男,48岁,干部。某日因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风湿病而到某中医诊所就诊,连续5日服用中医自制的马钱子散胶囊,于第6日凌晨4时突然出现肢体抽搐、口唇发绀、牙关紧闭、双眼上翻及呼吸急促等症状,约半小时后死亡。尸检及病理学检查:尸长166cm,营养发育正常。角膜中度浑浊,双瞳  相似文献   
59.
沙特作为美国在中东的长期盟友与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有着几十年非同一般的关系。在当前中东局势持续动荡的情况下,“基地”组织拿沙特开刀,不是第一次,恐怕也不是最后一次。  相似文献   
60.
大鼠弥散性轴索损伤后β-APP的表达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朱金龙  朱少华  任亮  刘良  周亦武  陈虎  邓伟年 《法医学杂志》2005,21(3):165-168,F0003
目的观察大鼠DAI损伤后β-APP表达和Gless神经纤维轴索染色在诊断DAI损伤及判断损伤时间的价值。方法按Marmarou法复制大鼠DAI损伤模型,脑组织常规取材后进行β-APP及Gless氏神经纤维轴索染色观察。结果β-APP及Gless氏染色法在大鼠DAI损伤后0.5h即可见神经轴索断裂、扭曲变形、增粗膨大,12h以后可见到轴索收缩球。二种方法均显示DAI损伤的病理形态学变化,伤后12h明显,1d达到高峰,3d后开始修复,10d后基本恢复正常。β-APP表达强度在实验组不同时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即3h呈明显阳性表达,1d达到高峰,3d后逐渐减弱,10d基本恢复正常。结论β-AP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Gless氏神经纤维轴索染色法,对DAI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并能从病理形态学上反映DAI损伤的时序性。β-APP表达强度变化是推断早期DAI损伤时间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