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2篇
法律   74篇
中国政治   47篇
综合类   1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潘念之先生是我国法学界广为人知的学者,将其介绍给广大读者是我们的初衷,倪正茂同志特为此撰文。此文体例固属传记,然源于专访,且不悖介绍著名法学家之本意,故照发于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2.
"社会主义本质"和生产力的发展倪正茂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曾极为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自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最全面、最科学、最简明、最...  相似文献   
33.
抓紧立法配套保证顺利转制倪正茂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是我国改革开放这一"第二次革命"的头等大事。为了保证转制的顺利进行,抓紧立法配套工作已成当务之急。这是因为,目前,保证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保障市场经济运行秩序、保护市场经济平等主体权益的...  相似文献   
34.
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政治协商作为一种制度,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鉴于此,遂作《政治协商七议》,祈求读者教正。一、议协商基础笔者曾赴大亚湾核电站建设工地参观。其一号反应堆地平线以下埋设五层钢筋水泥,基础如此雄厚扎实,庶几可保安全运行。以此作譬,我认为政治协商之基础亦应有此五层: 一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也没  相似文献   
35.
法的强制性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们一向认为:强制性是法的基本特征。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对法的性质、作用、活动方式、适用范围都有了新的要求与认识。自本世纪 50年代末始,西方法学界就曾对传统法的强制性学说展开过全方位的“发难”,但这一过程对我国法学界的影响甚微。发表本文,旨在引起广大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注意与探讨。欢迎读者来稿讨论。  相似文献   
36.
37.
科技进步与法制建设的辩证关系●上海大学法学院教授倪正茂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号召,这是中国共产党极具前瞻性的英明决策。中国人民在20世纪第一个50年里前赴后继、披荆斩棘、流血牺牲,推翻“三座大山”;在20世纪第二...  相似文献   
38.
流行地认为法没有自身历史的观点,带有对法的静态分析的严重局限。法的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性,有自身的历史。这不仅显性地表现在行为法律文化上,而且隐性地表现在制度法律文化上。对法作动态分析时,应注意法的有机联系、法律过程转化规律、法的各个因素的互动作用。对法的动态分析比对法的静态分析更真实、更重要,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应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9.
倪正茂 《现代法学》2002,24(5):32-34
新世纪伊始 ,日本法学界大力推动、积极参与司法制度改革 ,不仅改革司法制度 ,而且首先从法学理论上开拓了新的课题、新的视野和新的学术境界。这对中国法学界来说 ,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4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律史研究成果累累,已经印行的专著和教材,不下十种,反映了我国法律史学界思想空前活跃。但是,由于起步伊始,这些著作存在着一种通病:内容割裂,缺乏有机的联系。例如,中国法律思想史和外国法律思想史,基本上是由许多法律思想家的材料堆砌而成的;中国法制史则由多个朝代的法制材料互不联系地构筑一起。虽然可以从中了解法律史上的若干陈迹,但是作为“史”,它未能给人以规律性的知识,也就名实不符。有感于此,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