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3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21篇
中国政治   61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退士杂记     
李乔 《北京观察》2014,(11):64-65
正吾为退食散淡人半年矣。所读、所闻、所思、所忆,杂记之,得百余则,题曰"退食杂记"。今择数则发表。退休饭于家,古谓"退食"。吾为退食散淡人半年矣。所读、所闻、所思、所忆,杂记之,得百余则,题曰"退食杂记"。今择数则发表。"宜粗不宜细",乃政略也,非史法也。历史细节,甚多关乎大关节目,岂宜粗乎?发式,似细节耳,然与时代风云、人物操守牵系,何可轻视?清初剃发,民初剪辫,皆与易代相连,  相似文献   
72.
<正>案情:李伟能和韦仲征两人是好友。2008年3月,韦仲征将自己的一辆二手五羊本田摩托车赠与李伟能。赠与时,这辆摩托车的制动装置就存在严重的瑕疵,但韦仲征并没有完全知晓,他只是感觉车况不是很妥,但也没有向李伟能详细说明情况。  相似文献   
73.
如何准确把握案件当事人的心理,获取真实、有效的证言,是查办违纪案件的关键环节和难点之一。结合不久前配合上级纪委成功查办的一起贪污巨额征地款案件,笔者从被调查人在接受调查过程中的心理特征角度谈几点体会。一要善于从谈话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案件当事人被调查时一般都怀  相似文献   
74.
贫穷的外套     
李乔 《党建文汇》2008,(2):48-48
农夫回家时,发现屋里有个衣不蔽体的陌生人:“嘿,”他大声喊,“这是我的家,你赶紧离开!”“尊敬的先生,”陌生人回答,“从今天起,这儿也将是我的家了,您怎么可以把我赶走呢?”农夫奇怪地问:“我以前怎么没见过你,你到底是谁?”  相似文献   
75.
大批冤假错案得以平反.大批革命家再履要职.前提是推倒“两个凡是”.此天下人尽知之事也。然其中陈云再任中央副主席源于推倒“两个凡是”.其具体过程.则鲜为人知。八大后。“毛刘周朱陈林邓”.陈为副主席之一.位在林邓之先。自林彪居副帅之位.陈遂“靠边”。四匪就擒.乱局方定.  相似文献   
76.
李乔 《党建文汇》2009,(6):48-49
陈独秀原来说是托派、汉奸、右倾投降主义分子,似成铁案;但现在,汉奸的帽子摘掉了,托派问题也得到合理的说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先改为“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再改正为“右倾错误”(而这一错误的形成,共产国际也要负责任)。《毛选》中关于陈独秀的注释得到了修改。毛泽东所说的“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总司令,创党有功,  相似文献   
77.
在清史读物和清宫影视作品中,常能见到“南书房行走”这个有点古怪的官名。南书房,是清代翰林在内廷侍候皇帝读书和做机要工作的地方;“南书房行走”,是在南书房里执勤的翰林的称谓。所谓“行走”,是指本  相似文献   
78.
<正>"不怕姓左的,就怕姓中的"政治运动频仍的年代,怪异理论频出,人们亦多怪念头,虽说违背常识,却能肆行于世,人们亦不以为怪。"清官比贪官还坏"便为著名怪论之一。  相似文献   
79.
书上的圈点     
<正>"暂时的历史正当性"辨读徐觉哉《从恩格斯晚年的思想片段中得到启迪》,笔记如下。剥削具有"暂时的历史正当性",恩格斯语。"暂时"是多久?"存在条件大部分已经消失而后继者已经在敲门的时候","暂时"就该结束了。这表明剥削一则有正当性,二则含非正当性———即历史非正当性———到一定时期便不正当了,亦即据时而变。这是辩证法:  相似文献   
80.
李乔 《同舟共进》2013,(11):80-81
人和禽兽,谁优谁劣?有人说,这是个假问题。我说,这是个值得深思的真问题。在中国人的骂人话里,有把人比作禽兽,把干坏事比喻为禽兽行为,比如,骂人是“畜生”、“衣冠禽兽”、“兽性大发”。再进一步,是骂人比禽兽还坏,如骂人“禽兽不如”、“狗彘不如”。这种拿禽兽作比喻的詈语,有个前提,就是设定禽兽、畜生一定坏。其实,这个前提并不太准确。那些为人类服务的禽兽,比如驴马鸡豕、观赏动物之类,就不坏,还挺好。所以,全盘否定禽兽,动辄拿畜生类比坏人,并不公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