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9篇
综合类   5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21.
痈疽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发病率高。《黄帝内经》详细阐述了痈疽的病因为外感六淫、情志失常和饮食不节,病机为气血凝滞。在针刺治疗上,以病前防治,病时宜急、察气虚实,补泻得当、因时制宜,避其禁忌为原则,合理使用锋针、铍针、圆利针等各种针具以及采用赞刺法、大刺泻法、豹纹刺法等针刺方法来治疗痈疽。  相似文献   
22.
相似现象,古今中外,倍受关注.古时候,人们认为同类事情可以交感相生.在<周易>中已经有相似和自相似的初始概念,蕴育着整体观念、系统理论、周期性有序的初始思想.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子午流注理论、五轮八廓学说,把人作为天地间子系统,自相似理论颇为丰富.相似和自相似原理在中国古代学术论坛占有重要位置,其影响深远而又广泛.  相似文献   
23.
作者观察了电排针治疗41例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股四头肌肌电图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在治疗前,其肌电图大多数没有运动单位或偶有少量运动单位,但电压低、时限宽;少数有纤颤电位、正锐波。3个疗程后,肌电图的纤颤电位减少或消失;重新出现运动单位;运动单位数量增加,电压增高,时限延长;出现多相电位等。肌电图好转者有32例,有效率为78%,且肌电图变化与临床疗效和肌力变化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4.
25.
基因芯片技术是一项融分子生物学、半导体微电子、激光、化学染料、生物住处学等领域各项技术,一次微排列实验可对上千种基因的表达水平、突变和多态性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的高新技术,同时也是目前微观整体研究的一项最新技术。近年来,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在寻找中医证的基因组、  相似文献   
26.
目的:采用神经束内微电极记录家兔心交感神经电信号,探讨不同状态下家兔心交感神经束内的电活动。方法:将特制铂铱合金微电极在16倍手术显微镜下植入心交感神经束内,用Biopac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记录神经电信号,同时接入SKY-A4生物信号处理系统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正常状态下与心肌缺血时家兔心交感神经电信号的变化。结果:心交感神经电信号可持续记录,心肌缺血时心交感神经放电较正常时明显增强(P<0.01),微电极记录能很好反映神经束内电活动的变化。结论:神经束内微电极可稳定记录心交感神经电信号,能较好反映神经束内电活动的变化。  相似文献   
27.
“赤凤迎源”针法是飞经走气四法之一,首见于明代《针灸大全·金针赋》,其将“提插”“捻转”等单式手法组合成犹如凤凰迎源的复式手法,达到“通经接气”的效用。其后《针灸问对》在延续了分天部、地部而施针的基础上,将人部加入针法中。《医学入门》则继承了《金针赋》,且将《针灸对问》忽略的呼吸进针法补充其中,最终形成了沿用至今的“赤凤迎源”针法,使该针法成为目前针灸临床常用的催气、行气手法。  相似文献   
28.
针刺对消化系统机能有调整作用,针刺对消化系统疾病有良好疗效,国内已在临床和动物实验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然而经脉与穴位有无相对特异性,仍是一个争论的课题。本文是在临床治疗肠炎病人过程中,应用记录  相似文献   
29.
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输穴、原穴,在临床选穴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功效、主治包括:宁心定悸、化痰定志,可用于治疗心主血脉、心主神明功能失常所致的心悸怔忡、癫狂、痫等神志病;调和阴阳、安神利眠,可用于心肾不交所导致的高血压病、失眠、眩晕等病;益气固摄、利水渗湿,可用于遗尿、水肿、小便不利等病症;消食和胃、理气消积,可用于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胀满、嗳气呃逆、便秘等脾胃病;止咳平喘、利咽明目,可治疗经脉循行所过的肺系疾病或眼部疾病;通络止痛,可治疗由于气机不畅、血液瘀滞导致的关节不利、手臂挛痛、掌中热等症。  相似文献   
30.
从“协同效应”的原始定义出发,系统回顾针灸学中的“协同效应”,分析和提出穴位“协同效应”的产生必须满足的3个条件,即单个穴位具有确切的同一靶向效应、单个穴位处于“最佳效应”以及两个穴位作用于靶向目标的途径各异。穴位间“协同效应”的研究将推进单个穴位“最佳效应”和穴位作用途径方面的研究,从而促进不同作用途径穴位的配伍使用,进而发现针灸刺激量的应用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