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7篇
  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15篇
世界政治   27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43篇
中国共产党   113篇
中国政治   218篇
政治理论   81篇
综合类   7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弗氏父女的焦虑理论和自我防御机制理论不仅揭示了人类精神领域深层的奥秘,也为我们审视犯罪心理的形成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同时还为我们预防犯罪心理形成提供了应对之策。长期焦虑或高度焦虑会使人心理失衡,严重者出现精神疾患,更为严重者则可能以犯罪行为作为终结。面对焦虑,个体只有摒弃消极的应对方式,动用积极健康的自我防御方式,才能使自己走出焦虑的心理泥沼,同时也使自己远离犯罪。  相似文献   
82.
郑楚光 《世纪行》2012,(3):13+20-13,20
近年来.民众的道德焦虑.日甚一日。从打死无辜、强征强拆、钓鱼执法的强者暴力,到屠童灭门的社会残暴。从开胸验肺、断指伸冤、土炮维权、跳楼自焚的民怨,到见死不救的社会冷漠。从“达芬奇”式的坑蒙拐骗,到地沟油、毒牛奶、霉大米、瘦肉精的天良尽失,民众的心理一再受到冲击,期盼道德回归的良好愿望一再受到打击。  相似文献   
83.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军官沈星、最美警卫战士高铁成、最美司机吴斌、最美路人周冲,还有最美清洁工、最美护士、最美孕妇……仿佛一夜之间,生活中涌现出了数不清的“最美”,我们的社会正在成为“最美”竞相绽放的花园。 在“最美”频频出现的背后,还有另一些让人记忆犹新的事:彭宇案、药家鑫案、小悦悦事件,以及三聚氰胺奶粉、染色馒头、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在某种层面上,这些事件引发的道德焦虑催生了当前“最美”人物的井喷。  相似文献   
84.
支部生活:对十八大后的反腐,对被媒体誉为“救火队长”的王岐山履新中纪委,老百姓都有很多期待,您怎么看十八。大以来的反腐新气象? 刘宗洪:对腐败问题,十八大报告当中,有专门论述,讲了很多新话,提出腐败问题解决不好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习近平在新一届政治局常委记者见面会上的演讲也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并强调,  相似文献   
85.
包雪鸣 《前沿》2013,(14):102-104
课业负担繁重、就业压力过大……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使得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多呈现亚健康状态。本文以湖州市吴兴实验中学252名同学为实验对象,做跟踪式研究,观察学生在练习太极拳一年后与没有练习太极拳时的心理变化,并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等方式将结果数理化。  相似文献   
86.
为何在面对压力时,拥有高文化、高知识的领导干部常常选择最极端的方式来诠释压力的存在,背后的原因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87.
《政府法制》2011,(30):4-8
他,背景模糊,衣履鲜明,社会经验貌似丰富,人生故事让人为之动情。在广州周边各大学校区,他是不少大学生们心目中的成功人士,“万人迷”的“创业导师”。他一再给大学生们描述的宏大“成功”和“财富”前景,在充满就业焦虑的二级院校攻城略地。  相似文献   
88.
张大妈最近看了一部电影《2012》,电影里讲了玛雅人关于世界末日的神秘预言,出现不少山崩海啸的镜头。看完电影,她总是失眠,整夜颠来倒去地回忆电影里的情节。张大妈试着说服自己,那些震撼的场面都是电脑制作而成的,不是真实的。但是她镇静了一段时间后,又看到现实世界里地震、火山喷发、  相似文献   
89.
公司变革很困难的原因通常来自于两个方面,即会给公司的业务流程和员工管理带来压力。前者包括战略规划、分配资源、结构调整等,后者则主要通过变革给员工带来的感受与焦虑来体现。  相似文献   
90.
廖嘉良  黄宗贤 《求索》2012,(5):182-184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张大千泼墨泼彩艺术形式的诞生受到国内外艺术界的高度关注,并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产生过重要影响。前之研究者对泼墨泼彩的诞生互有争议,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泼墨泼彩完全是对中国传统绘画中"泼墨"、"泼色"、"破墨"技法的继承和发扬,与西方艺术影响无关,另一种则主张泼墨泼彩的诞生是张大千融合中西文化艺术的一次汇演。实质上,泼墨泼彩的诞生及其嬗变是一个发展的动态过程,而这一过程的推进与流亡艺术家张大千所面临的文化冲突与身份焦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文化冲突与身份焦虑复调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