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3篇 |
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各国政治 | 9篇 |
世界政治 | 14篇 |
外交国际关系 | 35篇 |
法律 | 12篇 |
中国共产党 | 4篇 |
中国政治 | 11篇 |
政治理论 | 14篇 |
综合类 | 1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1.
张凯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1):66-70
冷战之后,东亚维持了一种相对和平与稳定的地区秩序.中国在崛起进程中对自身权力的战略约束与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进程中东盟规范的扩散成为后冷战时代东亚地区秩序得以维持的根本原因.未来的东亚地区秩序将有赖于中国战略约束基础上的区内国家良性互动与东盟规范的继续深化,而非美日联盟,亦非大国权力均势. 相似文献
12.
作为摩根索国家间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摩根索均势理论通过对均势的基本概念、发展模式、主要功能和局限性等方面的系统阐述.以及在实践中对均势理论的效用评估.极大地完善了现实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摩根索均势理论在20世纪国际政治理论中的重要地位。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化.摩根索均势理论已经被时代赋予新的元素.这一理论在构建基础、基本路径和评估标准上都表现出新的特征。均势理论在新时代的发微将为中国国家战略提供新的理论内涵、基本路径和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13.
周国瑞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0,(5):149-153
崔国因深刻地、比较客观地认识到欧洲诸国欲战而不战的国际均势局面,这表明他对欧洲整体局势把握的正确性,但是他对欧洲走向的推测有些不妥。崔国因认为欧洲这一和平均势局面终有被打破之时,而起干戈之国为俄、法、英三国,同时他认为最后渔翁得利之国为英国。 相似文献
14.
基辛格是半个世纪以来集著名外交家和国际关系理论大师于一身的风云人物,他 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对传统均势理论的推崇、继承和发扬。基辛格均势理论的哲学 基础来源于早年的人生经历和学术训练,他对19世纪欧洲外交的深入研究形成了他自己独 具特色的均势理论,并将其均势理论运用于外交实践,取得了非凡的外交成就。冷战结束 后,基辛格依然以其一贯的权力、均势视角入手分析世界格局,描绘世界新秩序蓝图。基辛 格均势理论有明显的现实性、实践性和二元论特征,局限性在于只适用于解决一些具体外交 问题,却不能改变历史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程小飞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2):5-8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治理理论的基本特征,是构建治理体系与提升治理能力的应有之义。作为一种批判性理论,福布斯与米勒的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是在传统环式民主失灵的前提下,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了宪政主义与社群主义的菁华并结合后现代语境后提出了话语指向的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后现代构成主义、碎片化与公共治理理论治理主体多元化,一些人的对话的反思性、对抗性与公共治理理论多中心主体参与的、更具回应性的政策制定与执行模式,都或多或少的在本体论与认识论上存有共通之处。作为话语理论的分析工具,公共意向性、公共能量场、独白性的交流等话语语言都有助于我们对治理理论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6.
布什上台后的中美关系 与民主党总统克林顿执政时期相比,共和党人总统布什的对华政策出现了日趋强硬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美国"亚太再平衡"的核心要旨是意图"塑造"一个由美国主导的东亚均势体系来约束中国的对外行为及中国崛起对东亚格局可能产生的影响。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引发了周边国家对于与中国关系定位的调整。为应对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应采用经济手段,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利益深度融合,相互依存加深,把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有效转化为外交和政治实力;强化中国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以实际行动消除中国迅速发展给周边国家带来的压力和疑虑;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亚洲区域多边机制中,以新安全观发挥对地区安全合作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外交评论》2019,(5)
目前关于近代欧洲为何保持分裂而秦国最终统一中国的研究主要是从制衡是否发挥作用的角度出发,逻辑上陷入了欧洲历史经验的窠臼。实际上,国际体系在面对修正主义行为时,往往存在四种反应:被动的经典制衡、主动的先发制人、被动的绥靖、主动的"竞相扩张"。前两种"均势逻辑"有助于维持体系的稳定与权势的分散,而后两种"反均势逻辑"则会导致体系的动荡与权势的集中。"反均势逻辑"在体系层面为国家不受制衡的扩张提供了可能,那些能够屡次抓住"反均势逻辑"提供的战略机遇并有充沛的军事动能以快速改变体系中权势分布的国家,就有可能逐步积累权势,最终"倾覆均势"甚至建立"普遍帝国"。秦国的"倾覆均势"正是上述逻辑的典型案例。"竞相扩张"为秦国提供了不受制衡的扩张机会,秦国凭借无可匹敌的战略军事能力在短暂的机会窗口里屡次发动战略决战,根本性地摧毁了战国的均势体系,最终一统天下。"反均势逻辑"这一战略机理对于理解国际体系的嬗变乃至当今的大国竞争态势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世界形势就是世界各种事物发展的状况,它的基本的秩序反映了各种力量对比,又被称作格局。而当今世界的格局又是由过去的世界形势发展而来的。人类对世界的整体认识是从1500年前开始的。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了世界性市场的出现。而欧洲30年战争结束后的1648年签定了威斯特伐里亚和约,大体上确立了近代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开创了由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这以后的大国之争又导致了一系列的长期的联盟战争,到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才恢复了欧洲的均势。这种均势维持了将近100年,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 相似文献
20.
关于“罪”的人性学说及以此为基础的救赎史学是尼布尔基督教现实主义思想的基础,他认为罪来自人的本性自由及其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越,这种超越导致了创造与毁灭的并存,而它贯穿于世界历史之中.罪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骄傲,因为正义只能通过均势来实现.世俗世界的道德不可避免具有相对性,只有上帝之爱才能克服这种相对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