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篇
  免费   13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99篇
中国共产党   83篇
中国政治   142篇
政治理论   44篇
综合类   7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西汉初年的叔孙通制为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其制的背景值得我们观照,其制的方法能给我们以启示,其制的经验更值得我们借鉴.对照叔孙通制,我们应在如何对待传统道德观,如何建构新时期道德体系以及建构何种道德体系,如何营建对完善和施行道德体系起作用的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52.
孔子的绝大部分思想,是通过《论语》的记载体现出来的。《论语》记载着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本文指出这些篇章的排列并无规律可循,看上去杂乱并且无序,因此会让人产生孔子的思想不成体系的看法。但事实上,孔子在的思想不仅体系完整,并且各个部分之间相辅相成,环环相扣。  相似文献   
53.
中国古代的无讼文化与中国古代的社会思想特别是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无讼"文化产生有其包括经济、政治和法制在内的历史根源。一方面,"无讼"文化造成人们权利意识淡薄、法律地位低下,另一方面,"无讼"文化传统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契合点。  相似文献   
54.
南方朔 《廉政瞭望》2013,(18):67-67
《孟子·公孙丑上》说,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是仁义智开端的基础。因此后来的人遂说“人心是肉做的”,意思是说善恶乃是人类的天性,人心是柔软的。但人心真的是肉做的吗?我却越来越怀疑。古代也许落后贫穷,古代也有战争杀人。但所有的这些都发生在人的面前,我们看得到别人的受苦,看得到别人的凄惨,人会因此而有感有思,心中柔软的部分会被唤起。但现在已不同了,人们杀人已用枪械飞弹,只需扣个板机和按个电钮,人们永远不需要知道他杀的是谁;现代的人来来去去都在空中和高速铁公路上,他们永远不会去贫民窟看见别人的惨状,看不见就会无感无思无想。心里那柔软的一块很少用到,它就变硬了,罢工了。  相似文献   
55.
熊开发 《新东方》2001,10(3):41-48
天人同源、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儒家天人观,是其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而教的基础是天道或天理。源于天,先天地正确,不可违逆。人与万事万物一样,都是天的造物。所以,合符天道,也合符人道,人遵从也就是遵从天道、天理,甚至也是遵从自己的人性。人能够遵从,也必须遵从。  相似文献   
56.
古代论隐私     
《韩诗外传》第九卷第十七章,有这样一段故事: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也,非妇无。”《》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也,非妇无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  相似文献   
57.
谢俊 《学习与实践》2009,(8):141-14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发展中关注民生、启发民智与清新社风方面所提出的一项民心工程,也是一个为引导国人深入实践与发展社会主义理论所提出的理论指南和战略目标。先秦时期的“和文化”与“意识”是当代国人进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文化资源,也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理论的思想借鉴;和谐社会无论怎么建设,归根结底都要体现文明、富裕、祥和的特征,去粗取精和古为中用是必不可缺少的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58.
郑贺秀 《法制博览》2011,(6):F0002-F0002
中国是个仪之邦。书上都这么说,老师也都这么教。 《记》中说,夫者,自卑而尊人。是说人要以谦恭和敬畏的态度;去为人处世,与人打交道。若这样理解,“”,就是个好东西了。于国于民,于人于已,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9.
目前对《论语》的各种注释版本中,对"绘事后素"的注解有两种大的分歧,一则为"后于素",一则为"达于素"。笔者支持"达于素"的观点,引申出"止于素"的内涵。儒家由"情本体"到"治观",呈现鲜明的观念序列:性。由对个人的道德规范到对社会的组织规则,是先秦制度文明的体现,表现为"义"仁。由对个人的道德规范到对社会的组织规则,是先秦制度文明的体现,表现为"义""制""制""治",于今天的制度文明建设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0.
《论语·学而》中有子对""与"和"关系的论述,微言大义。采用不同于学界通说的断句方式后我们发现,有子的论述是对西方法学界探讨近两千年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冲突的儒学表述。有子的表述揭示了""与"和"之间的紧张关系:若重视"",忽视"和",则法律会走向僵化和形式主义;若重视"和",而忽视"‘,法律虚无主义会使得司法成本升高。后世儒家学者为了解决此矛盾,实现""与"和"在实践中的结合,提出了贤人政治的设想。目前而言,有子的论述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司法实践中,我们既应该避免法律虚无主义,也应该避免法律万能主义,实现法律形式主义与法律实质主义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