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6篇
各国政治   12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1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9篇
法律   65篇
中国共产党   159篇
中国政治   431篇
政治理论   101篇
综合类   17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21.
北磵居简,临济宗杨歧派大慧宗杲的法孙、佛照德光的法嗣.他在书法美学上有以下主张:一、“写佛语心”、获佛“妙心”;二、自辟门径,“自成一家”;三、“自其残缺处而求其全,沈潜往复而遗其全”;四、品评鉴赏中的比较方法.在绘画美学方面,有以下论述:一、“自成一家”:绘画创作的创新性;二、品评应“问工拙”,不“顺情”,不“胡写”:绘画品评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2.
贾颉 《法国研究》2013,(4):77-82
传统文学理论重视作者和文本本身,而忽略了读者这个群体。接受美学则开始重视读者这个概念,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文学审美维度。接受美学认为一部作品的价值更多地在于读者对文本的接受,同时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期待视野。也正是由于这一观点的提出,长久以来被忽略的读者这一角色开始被理论家重视。本文尝试用接受美学理论分析旅法作家戴思杰的作品《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这篇小说在中国和在法国的接受情况,接受差异,以及其差异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3.
音乐的误读     
有100个观众就有100个哈姆雷特。从此角度说,每一个个体审视一部作品的过程,也是一次误读的过程。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反中心和反二元对立的哲学主张,认为误读作为阐释学、接受美学、解构主义文论流派产物,否定了终极意义的存在,颠覆了传统正/误二元对立思维模式,鼓励多义阐释。误读在音乐、音乐美学研究过程中常被提及。将偶然的误读上升到理论高度,通过明晰误读  相似文献   
24.
邱笑宸 《党史文苑》2012,(24):37-38
苏区红歌是中国老革命根据地尤其是中央苏区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特有的革命歌谣。以《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为视角,透视苏区红歌鲜明的样式特征、独特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着的巨大的现代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5.
民国时期,许多文人不肯轻易出书,因为他们坚守一生只写一本书的学术理念,写出的每一本书都要有价值和重量。他们生怕自己的文字稍有不慎而贻误后人。民国时期,宗白华已经是著名文人了。但是,身为我国一代美学宗师的宗白华在他一生中却很少写书和出书,他的《美学散步》一书是他一生中最优秀的美学文章的汇集,也是他生前出版的唯一的一  相似文献   
26.
大学英语教学是最近几十年来大家在高校教育中一直在探讨的热门话题,然而,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却似乎并不尽如人意,以接受美学作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之间的内在联系,旨在构建一个既关注学生语言能力提升又关注其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互动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7.
2012年9月2日至3日,由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新世纪生活美学转向:东方与西方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春举行。来自海内外的80余位学者围绕生活美学的理论建构、困境及解决方案,作为中国"本土性"问题的生活美学,质疑与反思日常生活美学,具体艺术形式中的生活美学元素等议题展开了广泛的学术交流。美国长岛大学阿诺德.柏林特认为当代艺术越来越多地拒绝传统的思维方式并融入日常生活,美学原理也应该用来解  相似文献   
28.
从研究背景,阐述了英汉隐喻美学价值之异同及隐喻的内涵,强调隐喻的本质就在于根据已知经验,在联想的基础上,在不同种类的事物之间建立起等值或相似的关系,提示人与自然的相似和统一。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判断隐喻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9.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境遇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目标之一。康德博大精深的美学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富有极其深厚的生态学底蕴。在生态文明视野下,重新解析康德美学思想,深入挖掘和梳理其生态学思想,对当代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与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0.
从儒家的“发乎情,止乎礼”与道家的“发乎情,止乎游”,历经了禅宗的“发乎情,止乎觉”,明清之际启蒙美学主旋律变为“发乎情,止乎情”。它代表着中国美学在与“西天”佛教文化对话后的成熟,距离最终的突破,距离“五四”之际王国维、鲁迅的探索,乃至距离后来的从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奠基于“万物一体仁爱”新哲学观基础上的情本境界论生命美学的探索,都只有一步之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