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17篇
各国政治   18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85篇
法律   58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23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3 毫秒
111.
作为经典国际安全理论的安全困境理论无法充分说明后冷战时代东北亚区域国家安全状态。无论从体系引导型安全困境亦或国家引导型安全困境,都难以找到东北亚各国安全战略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东北亚各国间的安全互动已经形成了一个超越安全困境并以美国为核心的地区国家安全体系。通过对东北亚国家安全体系结构和流动性安全要素的考察可以发现,各国安全战略的不同与其在国家安全体系结构中的位置和对流动性安全要素的控制能力密切相关。这有助于进一步探寻东北亚国家间安全关系从双边困境到多边合作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2.
朝鲜半岛安全问题及中国与有关各方的合作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朝鲜核试验到最近的"天安"号事件,朝鲜半岛及东北亚安全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问题的解决涉及多方甚至整个国际社会。中国应妥善处理中美关系,加强中、日、韩三国间的互信、共识与合作,加强与俄罗斯及国际社会的沟通与合作。在坚决促朝弃核,推进半岛无核化的同时以经济外交为杠杆促朝融入国际社会,在寻求外交谈判解决半岛危机的同时,做好应对半岛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的准备。  相似文献   
113.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ature of expert knowledge-claims made about catastrophic reactor accidents and the processes through which they are produced. Using the contested approval of the AP1000 reactor by the US 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 (NRC) as a case study and drawing on insights from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STS) literature, it finds that the epistemological foundations of safety assessments are counterintuitively distinct from most engineering endeavors. As a result, it argues, those assessments (and thus their authority) are widely misconstrued by publics and policymakers. This misconstrual, it concludes, has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for nuclear policy, and it outlines how scholars, policymakers, and others might build on a revised understanding of expert reactor assessments to differently frame, and address, a range of questions pertaining to the risks and governance of atomic energy.  相似文献   
114.
What factors make deliberative participation of public policy effective? Why, in some cases, are participants in deliberation more motivated than others, and reach their final judgment in a timely manner, based on systematic processes of opinion gathering and consensus building? By comparing and investigating two recent case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ergy policy deliberation in Korea, we argue that deliberative participation is more effective when the prospect that the outcome of their activities might be accepted by decision makers is high. The two cases, the public deliberation committee (PDC) on the nuclear waste issue which operated from 2013 to 2015, and the PDC on the nuclear power plant construction issue which operated in 2017, show that they went through similar courses of action, and used similar methods for deliberation. However, while the 2017 PDC has produced clear‐cu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nd the government have accepted these, the 2013 PDC failed to reach conclusions on the given critical issues. We argue that the difference in the results is caused by credible empowerment along with two other factors––the sensitivity of issues and the learning effect. Participants of deliberation tend to judge the poss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s acceptance of their opinions based on either the government’s direct announcement or its inclusiveness in the past policy history. If governments are willing to consult the public to increase legitimacy and transparency, they should send explicit signals to the public on its inclusiveness in the short term, and also should increase credibility in the long term.  相似文献   
115.
核潜艇合作是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的核心内容。关于这一核潜艇合作项目是否有悖国际核不扩散规范体系,国际社会存在尖锐的争论。既有研究主要探讨三边安全伙伴关系核潜艇合作与国际核不扩散规范的合规问题,但忽视了其对正在成长中的国际规范的冲击。从规范演化的角度看,违反规范的国家影响力越大,对既有规范的打击越沉重,规范退化的可能性越大。规范的正式程度越低,规范越脆弱,受到冲击后规范退化甚至衰亡的可能性也越大。美英澳核潜艇合作最主要的影响在于,三国利用其独特的影响力破坏了成长中的核不扩散规范。长期以来,由于已有的核潜艇合作活动都没有利用国际核不扩散规范体系中的军用核动力装置漏洞,使得规避利用该漏洞已经成为一个惯例或成长中的规范。然而,由于美英澳的核潜艇合作涉及大量武器级高浓缩铀的转让,且高调引用了军用核动力装置漏洞,这将对军用核动力装置转让、军民两用物项管制和核“突破时间”这三项成长中的核不扩散规范产生严重冲击。  相似文献   
116.
《中导条约》是冷战期间美苏达成的一项重要军控条约,是全球战略稳定的支柱之一。2019年8月,美俄相继退约,引发国际社会极大关注。人们担心,条约退场将冲击全球战略稳定,刺激军备竞赛,影响欧亚安全形势,削弱国际军控体系。中国是美国退约重要借口之一,条约作废势必深刻影响中国外部安全环境。《中导条约》从诞生、发展到消亡,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和个人三个层面的演变动因,归根结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国际格局变迁。20世纪80年代,苏美攻守异势促成了《中导条约》的诞生;进入21世纪后,北约对俄的挤压以及中导技术扩散促使俄罗斯抛出条约全球化倡议;近年来,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促其选择退约。但美俄两国政治形势变化及领导人更迭也深刻影响了条约的“生、住、变、灭”的时机和方式。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与当时高涨的核裁军运动为签署《中导条约》提供了特殊的政治、社会背景。特朗普政府奉行“美国优先”理念,频频废约“退群”,《中导条约》随之沦为牺牲品。在不同历史时期,陆基中导在全球战略稳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在20世纪60年代初,它是美苏中央威慑的支柱。在20世纪70~80年代,它是影响延伸威慑的重要因素。进入21世纪后,它成为俄罗斯对付美国导弹防御的斗争手段。当前,陆基中导在跨域威慑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大国中导博弈正卷土重来,但它必将带有与以往不同的诸多新特点。  相似文献   
117.
王蕾 《国际安全研究》2019,37(5):133-155
美国向来被视作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主导者。然而,尽管积极倡导实行核出口控制,美国却未能始终对该领域的国际规则制定施加影响。在核供应国集团中,相较于利益诱惑与威胁这一动用物质实力的谈判方式,美国更倾向于为规则主张的正当性提供辩护,以此推进核供应国集团准则的修改。不过,基于核不扩散规范的此种辩护,也未能保证美国达成其目标。多边谈判中两种参与谈判的行为方式分别为“议价”与“论辩”,在现有研究中对其给予了理论上的区分。在大多数情况下,美国在两种谈判方式之中选择“论辩”。对美国这一选择倾向的分析,从成本导向的理性选择着眼。此外,为解释在正当性论辩这一谈判方式之下影响谈判结果的要素,提出了基于利益分配关系的心理机制。案例分析聚焦卡特、老布什、小布什三届政府在核供应国集团中发起的四次准则修改行动,四次行动在谈判方式的选择和谈判结果上呈现鲜明对比。文章旨在深入认知大国在多边规则制定中的权力及其界限。国家行为体对于正当性论辩的关注及其在论辩中面临的困境,在规则与规范之争趋于激烈化的国际安全领域,都是日益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8.
岳树梅 《现代法学》2012,(6):115-125
民用核能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频发的民用核能事故要求在民用核能利用过程中重点关注安全保障法律制度建设。民用核能利用的生态伦理及民用核能安全价值是构建民用核能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我国民用核能安全保障法律制度在立法理念、法律体系、法律制度实施等领域均存在困境。借鉴国外民用核能安全保障法律制度建设的经验,中国应该从法律程序、实体法、相关制度等方面对民用核能安全保障法律制度加以重构。  相似文献   
119.
核灾害的应对重在预防,而气候变化改变了核灾害的成灾机理,强化和放大了灾害风险。适应气候变化的核灾害应对制度变革:立法理念必须从减轻灾害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内容创新必须重点突出核设施选址中夯实程序的完整性、非居住区和规划限制区制度中补充发展权补偿内容、防灾规划在体系完善基础上"融入主流"等三个方面;运行机制改革应该在国际层面创建多中心的灾害风险治理框架,在国内层面推进"三元、三级"的统合与协调。  相似文献   
120.
曹霞 《政法论丛》2012,(1):103-110
日本强震引发的核污染事件对全球核电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美国是世界的核电大国,多年来运行着一套全面、协调、成熟的法律规制体系,其系统化的法律法规、易于操作的法律制度与权威高效的职能主管部门,在保障全美核电安全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运行法律规制体系与经验做法对我国核电安全发展也是很值得借鉴与参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