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2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10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12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4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42.
张晶  舒洪水 《河北法学》2012,30(11):36-42
罪责原则具有限制刑罚权发动的机能,因此被视为刑法的基石而不容动摇.但是刑法中的罪责概念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时代的发展历经了概念的演变.从预防角度解读罪责的实质内涵是晚近德国学界发展出来的重要思潮,其中以雅科布斯教授提出的功能罪责论和以罗克辛教授提出的答责性理论为代表.预防罪责理论的创出招致了学者的质疑与批评,但是也引发了对罪责与预防关系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43.
黑丁  芙翰 《人民公安》2012,(7):25-27
蔡小红靠蚂蚁搬家的方式把自己修炼成"蚁贪",在多达上百次的积累中,搬出公款1060多万元,但法庭上张虹光却并未表现出任何歉意,而且还把带领警察抓获蔡小红当作重大立功表现,以求减轻罪责。  相似文献   
4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单位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越来越多,为此,我国现行刑法首次明确规定了单位犯罪有效地打击了单位犯罪行为。但是,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许多由单位实施的盗窃行为无法适用单位犯罪制度,一定程度上放纵了犯罪分子。本文试就单位盗窃本身的分析来寻求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来更好的保护法益。  相似文献   
45.
我国理论通说和司法实践在认定单位犯罪时习惯以自然人的行为和意志为关联和前提,这种个体主义的思路存在诸多缺陷。单位既不能被还原为单个的自然人,也不是自然人的简单集合,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经营方式等客观因素是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位具有独立的意志和刑事责任。需以整体主义的视角判断组织体罪责,单位犯意仍需区分故意与过失。单位故意是个体在单位内的决策机制或默认规则之作用下最终形成的意志,既有自然人意志的主观色彩,也深受单位客观因素的影响。从整体上把握单位的决策机制、管理制度的政策倾向、管理运营的惯常模式可以帮助认定单位故意。  相似文献   
46.
抽象危险犯的处罚范围历来有形式说与实质说之争。虽然实质说是在对形式说的批判基础之上形成的,但因无法区分具体危险犯和抽象危险犯,反而陷入了更大的困境。形式说对法益前期化、周延化的保护,符合积极的一般预防的趋势;其拟制的危险,极大地减轻了证明的负担。至于其本身的不足,拟制的危险在个案中并非必然发生,可以通过主张若不违反主客观的注意义务则排除违法性来克服,进而实现与罪责刑法的契合。  相似文献   
47.
对于许霆的行为,我国有的学者认为其应构成盗窃罪,有的认为应构成侵占罪,还有的学者则认为许霆的行为是信用卡诈骗罪。许霆案可以称为是刑事案件中的疑难案件,这种行为在我国刑法中没有明确规定,找不到与其完全相适应的法律规则。  相似文献   
48.
罪犯的劳动报酬权是罪犯基于劳动生产而要求获得相应报酬的一种权利。监狱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监狱对参加劳动的罪犯,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报酬"。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报应刑思想的存在和其他主客观因素的干扰,罪犯的劳动报酬权还没有真正的实现。虽然,罪犯被限制了人身自由,但法律并没有剥夺其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他们在付出劳动成果之后却得不到相应的报酬,这不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一、我国罪犯的劳动报酬权的  相似文献   
49.
只有能够和必须"共同"的部分,才可以成为共犯判断的对象。我国传统的刑法学理论没有区分犯罪构成中可以"共同"的部分和只须"个别"的部分,即没有区分不法与罪责,因而在共犯论领域陷入一系列难题之中。实际上,共犯判断仅与不法有关,所有的罪责要素(责任能力、期待可能性与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均对共犯成立与否没有影响。但是,故意不是罪责要素,所以正犯与共犯的判断并非与故意毫无关系。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