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9篇
  免费   118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2319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3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41.
480例活体损伤的法医学鉴定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活体损伤的特征,探讨其损伤类型与损伤程度的关系,以及法医学鉴定的有关问题。方法随机抽取1998-2001年间活体损伤的鉴定资料,对伤者的损伤及其法医学鉴定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伤者居多;多发伤高于任何单一部位损伤;致伤方式以钝器致伤为主;重伤以颅内血肿和腹腔脏器破裂最多,轻伤以四肢骨折居首。结论损伤程度与损伤部位及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中毒死亡小鼠的致死血浓度、靶器官组织、毒物蓄积库和死后毒物再分布的特征。方法采用灌胃法建立中毒小鼠模型,动态观察急性中毒组、亚急性中毒组小鼠的主要中毒症状和临床死亡时间。观察中毒死后小鼠各器官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死后0、24、48、72h甲维盐体内分布及死后再分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毒小鼠的致死血浓度和死后各时间点的血中甲维盐浓度。结果中毒小鼠均在灌胃后15~30 min内依次出现神经、呼吸系统症状。急性中毒组小鼠的临床死亡时间为(45.8±7.9)min,亚急性中毒组为(8.0±1.4)d。甲维盐的急性致死血浓度范围为447.164 0~524.463 5 mg/L。光镜及荧光显微镜下各器官组织均见明显的病理改变;小鼠中毒死后72 h内,血、心、肝、脾、肺、肾及脑甲维盐浓度变化具有规律性(P0.05)。结论甲维盐中毒作用的主要靶器官为心、肝、肾、肺、脑和接触部位(胃),其主要蓄积库为肾、肝,甲维盐在小鼠体内存在死后再分布现象。  相似文献   
43.
罗芳芳 《证据科学》2013,(4):499-510
英美法系在很早以前就认识到了专家在审判中的重要作用,而具有偏向性专家证人则是对抗制的产物。在中世纪,专家是以陪审团成员或者法官顾问的身份出现在法庭上的,由法官进行引导和控制.以保证其中立性和公正性。16世纪,随着知情陪审团被不知情陪审团所替代,法院开始传唤专家出庭,就某个专业问题向陪审团提供意见和结论。到了18世纪.英美法系审判中对抗的因素越来越多.双方当事人开始传唤专家作为各自的证人出庭提供意见。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专家证人并不具有偏向性。直到19世纪中期,专家证人开始为各自当事人的利益服务.在法庭上为就与案件事实相关的专门性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现代意义上的专家证人产生。梳理英美法系专家证人的历史对我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现已全面确立专家辅助人制度.专家辅助人应当具有中立性.并需构建一系列的程序和制度对专家辅助人的中立性进行保障。  相似文献   
44.
羊水栓塞诊断的方法学研究进展及法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羊水栓塞(amniotic fluid embolism,AFE)是指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母血循环,引起肺栓塞、休克甚至死亡等一系列严重症状的综合征。目前对于AFE的诊断为排除性诊断,方法缺乏灵敏性和特异性。因此随着以AFE为死因的孕产妇病死率的升高,寻找更精确的AFE诊断方法成为了法医学研究的重点。本文结合相关文献概述了AFE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希望能为法医学鉴定提供方法学参考。  相似文献   
45.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对离体心脏进行检查,以便更准确地发现冠状动脉病变的位置、性质和程度,提高综合评价心血管疾病的能力。方法提取10例不同死因的新鲜离体心脏,用指环注射器对离体心脏加压注射硫酸钡造影剂,在Xper FD20血管造影机下显影,获取图片及影像资料,应用造影机附带软件对所获得的影像资料进行三维成像处理。取冠状动脉组织HE染色,镜下观察,并与造影结果对比。结果 10例检材经造影获得的影像学资料,其中8例冠状动脉主支及各分支未发现狭窄,2例检材发现存在Ⅲ级、Ⅳ级冠状动脉狭窄。与冠状动脉组织HE染色结果一致,二者相互印证。结论离体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对于冠状动脉狭窄准确分级、血管畸形及微小病变的检验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可为尸体检验病理取材时微小病变的定位提供参考,为鉴定意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6.
目的总结杀亲案件的特点,为此类案件的分析、预防提供参考。方法调查溧阳地区2004—2014年破获的17例杀亲案件,对原始登记信息、现场勘验笔录、尸体检验鉴定书、破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7例杀亲案件中受害人以女性居多,嫌疑人以男性居多,杀人动机以配偶不忠或怀疑配偶不忠占较高比例。杀亲案件中有精神病患者杀人、伪装杀人,嫌疑人杀人后自杀占有一定比例。结论杀亲案件多与婚外性行为、精神病患者杀人等家庭因素有关,部分为杀人旋即自杀,致伤工具具有简单随意、易于获取的特点。  相似文献   
47.
目的分析眼部损伤程度重新鉴定意见不一致的原因,为此类鉴定提供借鉴。方法选取法大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2016~2019年受理的108例眼部损伤程度重新鉴定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鉴定时机的选择、鉴定材料的利用、检验方法的采用、损伤的论证、标准条款的理解等问题是重新鉴定与原鉴定意见不一致的常见原因。结论针对上述原因,应从科学把握鉴定时机、充分利用送检材料、提高鉴定人的专业技能以及建立统一判定标准等方面来实现眼部损伤程度鉴定的规范化、准确性。  相似文献   
48.
眼组织推断死亡时间一直是国内外法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从肉眼观到镜下观,从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和报告出现。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眼角膜、视网膜、玻璃体液及房水等均出现规律性的变化,并与死亡时间高度相关,可用于死亡时间推断。本文对其在法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49.
Intravascular lymphoma (IVL) is a rare subtype of extranodal lymphomas tha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selective growth of neoplastic cells within the lumen of small vessels. Authors document the case of an unexpected death caused by an undiagnosed intravascular large B-cell lymphoma with multi-organ involvement, which had initially manifested as an infection and then as an unclarifie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pathology.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showed a diffuse intravascular large B-cell brain lymphoma with prominent cerebral involvement. The relevance of the case report reveals the importance of an autopsy of an extremely rare and threatening pathology that in most cases is diagnosed only postmortem. As a result, the role of the forensic pathologist become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When specifically performing an in-depth autopsy evaluation with a specific histologic analysis, it is possible to identify the intravascular lymphoma and declare a more accurate cause of death.  相似文献   
50.
《Science & justice》2020,60(2):145-150
Footwear may be found at crime scenes as physical evidence. Such footwear often has impression features of the wearer’s foot on the insole of the sho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literature have established that footprints are distinct. This study compares two-dimensional measurements on bare footprints to foot impressions on insoles to determine if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r similarities exist. Dynamic footprints were collected from 51 donors using the Identicator® Inkless Shoe Print Model LE 25P system. Seven foot length and width measurements were taken based on the Reel linear measurement method. Footprint measurements between bare footprints and foot impressions on the insoles were compared. Only two differences (p > 0.05)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various bare footprint and insole foot impression measurements on the right and left side for most of the measurements, CALC (p < 0.001) and A1 (p = 0.04). Bare footprint and insole A5 measurements on the left side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 0.015).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have implications in the forensic analysis of foot impression evidence on insoles in footwear in assisting with identifying the wearer of said footwear. Situations may arise in the forensic context when comparing the foot impression on the insole of footwear to a suspect’s bare footprint or a footprint from post-mortem remains.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scant literature available on the topic and to understand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bserved in the various linear measurements that may be utilized in the comparison process of footprint impressions on shoe insoles to bare footpri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